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信息技术课程进入小学课堂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在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老师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演示教学,到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而在信息技术课堂背后,却隐藏着课堂教学遭遇到的最大挑战——课堂教学的无效和低效问题。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显得尤为重要。
一、精确把握教材,形成清晰教学思路
首先,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经常出现教材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熟悉教材,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还要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拓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胸有成竹,融会贯通的教授相关知识技能,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进行调控,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探讨,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其次,课堂教学的思路一定要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教学思路清晰,信息技术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以清晰的教学思路,鲜明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尊重个体差异,切勿“一视同仁”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班级里学生认知和技术起点均不相同,因家庭、社会环境、技能方面的不同,有的学生已对计算机领域某一方面很精通;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却很陌生,一切都从零开始。这就造成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层次差距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一视同仁”往往会导致课堂上出现领悟力强的学生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做,领悟力较弱的学生做不出来的尴尬境地。
1.在知识学习、探究环节的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安排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在此环节的实施中,教师要注意进行分层探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对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2.在练习巩固环节的分层
一堂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所以操作练习在课堂中是最重要的一块。处理得好,学生的操作能力将会得到飞速提高。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使学生学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得饱”。在练习上可分为基础题、进阶题和高级题,通过练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三、巧用合理评价,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一堂课,40分钟,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必须抓住课堂内的分分秒秒,但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合理评价。当孩子们回答问题后,他们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得到老师的表扬。我清楚的记得在我走上教育岗位的第二年教过一个叫刘洪的男孩子,他父母都外出打工,和奶奶一起居住。在一次的课上,我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而且是已经多次强调的问题,结果他还是回答错了,当时我很生气,脱口而出:“估计全班就你一个人不会了”。没想到,从那以后再也看不到他举手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通过几次和刘洪的悉心交谈,他和我渐渐熟悉起来,也对自己有了信心,以后的课堂上又多了一双高高举起的小手。不同的孩子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影响他们性格的因素有很多,与他们的成长环境也密不可分。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指责;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难为情;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内疚;如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自信;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自爱。因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针对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他们的标准也应不同,对后进生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学习积极向上,对优秀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这样,不仅能使每个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更能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为教学立足点,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力争一课一得,这样才能真正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
一、精确把握教材,形成清晰教学思路
首先,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经常出现教材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熟悉教材,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还要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拓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胸有成竹,融会贯通的教授相关知识技能,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进行调控,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探讨,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其次,课堂教学的思路一定要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教学思路清晰,信息技术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以清晰的教学思路,鲜明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尊重个体差异,切勿“一视同仁”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班级里学生认知和技术起点均不相同,因家庭、社会环境、技能方面的不同,有的学生已对计算机领域某一方面很精通;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却很陌生,一切都从零开始。这就造成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层次差距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一视同仁”往往会导致课堂上出现领悟力强的学生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做,领悟力较弱的学生做不出来的尴尬境地。
1.在知识学习、探究环节的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安排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在此环节的实施中,教师要注意进行分层探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对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2.在练习巩固环节的分层
一堂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所以操作练习在课堂中是最重要的一块。处理得好,学生的操作能力将会得到飞速提高。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使学生学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得饱”。在练习上可分为基础题、进阶题和高级题,通过练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三、巧用合理评价,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一堂课,40分钟,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必须抓住课堂内的分分秒秒,但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合理评价。当孩子们回答问题后,他们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得到老师的表扬。我清楚的记得在我走上教育岗位的第二年教过一个叫刘洪的男孩子,他父母都外出打工,和奶奶一起居住。在一次的课上,我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而且是已经多次强调的问题,结果他还是回答错了,当时我很生气,脱口而出:“估计全班就你一个人不会了”。没想到,从那以后再也看不到他举手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通过几次和刘洪的悉心交谈,他和我渐渐熟悉起来,也对自己有了信心,以后的课堂上又多了一双高高举起的小手。不同的孩子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影响他们性格的因素有很多,与他们的成长环境也密不可分。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指责;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难为情;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内疚;如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自信;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自爱。因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针对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他们的标准也应不同,对后进生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学习积极向上,对优秀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这样,不仅能使每个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更能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为教学立足点,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力争一课一得,这样才能真正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