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一门发展变化很快的课程。本文通过对独立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目标培养。
关键词:独立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本知识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独立院校,其实践教学占据教学的主体地位,那么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实践基础课,如何提高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1.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众所周知,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课程设置为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两个部分,课时比例大多是理论多、实验少。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掌握不深,所学的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与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差距也较大。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所接受的教育也有所差别,这造成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高低不一。在授课的过程中,有些在中学期间就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学生会觉得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而另一些在中学期间没学习过相关课程,尤其是在上大学之前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较大的难度。
3.教学模式陈旧
据了解,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方式均采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自身的优势,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活泼,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大,而学生很少做笔记,整堂课下来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效率不高,学生课后也很少会及时复习课堂所学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基于以上情况,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具备的实践性强和内容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革的措施。
1.课程内容的改革
现阶段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office办公应用软件、多媒体技术等。大多数独立院校通过计算机基本知识能力水平测试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该课程拆分成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基础应用两个科目进行教学。计算机基础理论主要讲述计算机的原理、组成、网络构成、多媒体和数据库等理论知识,适用于初级水平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主要讲述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2010办公软件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适用于较高水平的学生。这样可以解决因学生基础差异而造成的教学进度和难度无法把握的问题,同时也明确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独立院校的教学方法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由“照本宣科”转变为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达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合理设置课时比例,提高动手能力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远超实验课时。原本48个学时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课时就占到了36个学时,而实验课时仅有12个学时,这样的话,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知识掌握不牢并且容易遗忘,教学质量也不高。有效增加实验课时,在课时设置上达到1∶1或者2∶1,这样学生才能做到边学边练,使学到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培养的目的。
(2)以案例教学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多以案例教学的方式举例说明,利用生动并切合实际的案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主动参与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手段的改革
(1)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采用常规的多媒体教学,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特性和“第二课堂”的作用。
(2)因课程包含实验环节,教师可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穿插起来进行教学,将理论课的上课地点由多媒体教室移至机房,形成边授课边操作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课程的知识要点,并能学以致用。
(3)以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教学,能有效地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考核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以笔试为主,不适合操作性强的课程,为此教师可以将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两个部分,通过上机考试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独立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基础应用会越来越普及,独立院校通过教学改革,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做到教学内容与实際应用相结合,以达到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独立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本知识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独立院校,其实践教学占据教学的主体地位,那么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实践基础课,如何提高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1.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众所周知,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课程设置为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两个部分,课时比例大多是理论多、实验少。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掌握不深,所学的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与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差距也较大。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所接受的教育也有所差别,这造成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高低不一。在授课的过程中,有些在中学期间就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学生会觉得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而另一些在中学期间没学习过相关课程,尤其是在上大学之前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较大的难度。
3.教学模式陈旧
据了解,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方式均采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自身的优势,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活泼,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大,而学生很少做笔记,整堂课下来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效率不高,学生课后也很少会及时复习课堂所学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基于以上情况,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具备的实践性强和内容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革的措施。
1.课程内容的改革
现阶段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office办公应用软件、多媒体技术等。大多数独立院校通过计算机基本知识能力水平测试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该课程拆分成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基础应用两个科目进行教学。计算机基础理论主要讲述计算机的原理、组成、网络构成、多媒体和数据库等理论知识,适用于初级水平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主要讲述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2010办公软件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适用于较高水平的学生。这样可以解决因学生基础差异而造成的教学进度和难度无法把握的问题,同时也明确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独立院校的教学方法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由“照本宣科”转变为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达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合理设置课时比例,提高动手能力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远超实验课时。原本48个学时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课时就占到了36个学时,而实验课时仅有12个学时,这样的话,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知识掌握不牢并且容易遗忘,教学质量也不高。有效增加实验课时,在课时设置上达到1∶1或者2∶1,这样学生才能做到边学边练,使学到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培养的目的。
(2)以案例教学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多以案例教学的方式举例说明,利用生动并切合实际的案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主动参与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手段的改革
(1)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采用常规的多媒体教学,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特性和“第二课堂”的作用。
(2)因课程包含实验环节,教师可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穿插起来进行教学,将理论课的上课地点由多媒体教室移至机房,形成边授课边操作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课程的知识要点,并能学以致用。
(3)以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教学,能有效地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考核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以笔试为主,不适合操作性强的课程,为此教师可以将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两个部分,通过上机考试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独立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基础应用会越来越普及,独立院校通过教学改革,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做到教学内容与实際应用相结合,以达到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