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地方政府政策激励和科学引导。目前四川省新能源产业已经在相关技术领域、区位及生产要素等方面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但是也存在一系列发展瓶颈。为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可以通过营造“政产学研金”协同合作的技术创新环境、构建政策保障的产业化成长支撑体系等途径进行政策激励。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公共政策政策激励
在全球环境气候变化与常规化石能源逐步枯竭的重重压力下,各国竞相发展新能源技术、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及科技竞争制高点。四川具备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积淀和科研实力,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即将迎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四川省新能源产业的现实基础与发展思路,可以为其他地方政府培育与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决策参考。
一、新能源产业政策激励研究现状
综合来看,世界主要国家新能源政策的框架基础包括战略规划、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三个方面,形成机制表现为“关注外部性”和“持续自生”两大原则及“推动”和“引导”——组合力,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前——生产——市场——消费”四大阶段构筑了世界新能源政策框架。目前世界各国已提出或正在实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政策和措施,大体上可划分为四类:(1)强制性或指令性政策。(2)经济激励政策。(3)研究开发政策。(4)市场开拓策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某些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的新的运行机制和方法[1][2]。从国内外研究新能源产业促进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新能源产业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较快,在探索中已经形成了适宜的产业化促进政策,如采用价格激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扶持、出口鼓励、行政干预等手段。然而,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积累优势,因此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特征,出台的扶持政策应有所区别。
二、四川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特色与优势
第一,四川省经济发达、物质生活水平高,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传统能源成本优势。四川水资源、天然气资源丰富,水电、气价优势能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成本节约的空间。二是四川属于农业大省,牲畜粪便、秸秆、油料作物等生物质资源丰富,具备较好的资源基础。三是省会成都市在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良好的产业环境更容易吸引大型企业进驻。四是四川人口众多,工商业、服务业发展较快,人民消费意愿与消费能力不断加强,太阳能热水器、LED照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等消费市场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3]。
第二,四川制造业发展历史悠久,具备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新能源装备生产能力除了太阳能光伏以外,主要涉及核电、风电、IGCC发电机组等方面。目前在双流已经形成了以千亿级的双流航空港、在德阳形成了以二重、东电等国际化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新能源、新材料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乐山形成了国内硅片制造和原料多晶硅基地。
第三,四川在核工业产业链、光伏多元技术路线等领域具有研发优势。四川是中国西部的科技大省,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学科配套的科研开发体系,每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近千项。四川省具有我国唯一集核动力科研、实验、设计为一体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目前正承担我国多个核电站的设计任务。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四川形成了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在晶硅光伏产业不断进行技术提升的同时,非晶硅薄膜电池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光电轉换率和稳定性都不断提高。在生物质能领域,以四川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麻疯树研究和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第四,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植物种植等新能源示范项目取得良好成效。四川省攀西地区大力培育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及核心部件制造业,在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及示范工程方面已取得良好成效。成都双流与凉山西昌为了加快太阳能产业的资源合作开发,于2009年签署了《关于共同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制造与应用示范基地的战略合作协议》,吸引了大唐、天威、京东方能源等众多国内知名能源企业参与其中。
三、四川新能源产业发展瓶颈
(一)产业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四川省将新能源产业纳入四川省重大部署的六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出台了相关政策与规划予以支持。然而,与新能源相关的政策及规划都合并于新兴产业或整体能源规划中,着墨不多。新能源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涉及太阳能、核能等不同行业,也涉及研发、原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市场销售,综合利用等不同产业链环节。政策统筹规划不足,易造成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结构层次较低等问题。另外,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晚,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市场准入及规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将影响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及相关产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自主创新驱动力不足
目前众多新能源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依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风电、太阳能、储能电池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不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多,原始创新少,核心材料与关键设备受制于人,这种模式技术淘汰很快,也容易陷入恶性竞争的不利环境中。如2010年开始太阳能光伏产业身陷寒冬,国内光伏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市场价格急剧下跌。产能过剩的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便在于我国光伏晶硅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多为低水平重复,更新换代不够。
(三)配套产业发展较滞后
新能源产业的产业链不完整,很多核心部件受制于人。从调研情况来看,新能源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集中在产业配套发展方面。就太阳能光伏产业而言,目前省内产业制造发展较快,产业配套集聚发展滞后。省内的光电材料、玻璃基板、逆变器及成套设备、砂浆回收、输配电成套设备等关键配套企业数量少、技术弱,市场份额小,系统集成企业也尚在起步阶段。四川省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同样没有形成规模化配套企业,成都周边的配套企业规模较小,不够规范和专业,只有向较远的江浙一带寻求配套企业的合作,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产业配套的欠缺对于省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四、促进四川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途径
(一)营造政、產、学、研、金协同合作的技术创新环境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便是技术创新。营造政产学研金协同合作的技术创新环境,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形成良性循环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是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发挥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推动新能源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围绕具体的重大应用性课题开展研发合作,注重在科研方向的选择、成果的中试和实际应用方面提高产学研合作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经费扶持、政策引导等方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政府可以通过先发投入、组合运用利率、贷款期限、担保条件等政策金融方式撬动金融资源,引导民营资本向有潜力的新能源产业进行投资入股[5]。
(二)构建政策保障的产业化成长支撑体系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应加强政策统筹规划,并在不同新能源行业、开发及应用领域进行政策配套,形成有统领、有细分的具体规划与相关措施,保障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在新能源产业优势资源评估的基础上,对产业发展的重点进行整体部署。大力发展四川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优势潜力产业,制定特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太阳能光伏产业、风电产业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及重组整合方案,加快生物质能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二是优化产业布局。结合不同地域要素优势与产业优势,形成从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市场推广,综合利用的优势产业发展区。由于综合配套要素优势,成都市在新能源产业链条上应大力发展总部、研发、营销、核心设备生产、科技中介、科技投融资等高端衍生环节。三是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四川新能源产业应在资源评估、成果价值评估、技术标准、行业准入、工程管理、电网接入等方面加快出台技术标准、监测认证与行业规范。对于页岩气,煤层气等刚处于起步阶段新型能源,还未实现规模化生产,下游产业链尚未完善。工作应集中在前期的勘探开采和技术研究方面,不断加快资源普查进度,规范相关技术与市场准入标准,健全相关开采制度。四是通过补贴政策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注入,直接推新能源生产规模扩大。政府可在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储备、创新园区的扶持方面,加大项目补贴、投资贴息补贴等政策的执行力度,扩大补贴政策的新能源项目补贴覆盖面。投资贴息方面,对于优势有潜力的企业需适当增加贴息力度,并降低贷款获得贴息补贴支持的政策门槛;适当延长还贷期并放宽具备贴息资质的机构,制定差别化贴息政策。针对目前整个光伏产业不景气,银行对光伏企业信贷收紧,企业生存困难的状况,建议政府牵头各银行实地调研,信贷实行“一企一策”,对经营活力强的大型企业在授信规模、利率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优化新能源产业扩张的战略路径
一是铺建新型多元融资渠道。目前企业认为新能源企业的投融资障碍主要是“融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及可控资源少。建议针对不同资金来源进行融资渠道创新,提升新能源企业的融资效率的有效途径。例如优化PPP融资模式、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建立新能源创投基金、推广BOT融资模式等,并为新能源产业确定一些基金的管理使用办法,鼓励企业、地方政府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二是规划打造“制造业——生产型服务业——消费服务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建设集研发、生产、总集成及服务外包、营销、商贸、金融、物流、信息于一体的高层次产业园区。继续推进四川省双流、乐山优势光伏产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扶持眉山、雅安、德阳等新兴产业园区的发展,以大型龙头项目带动相关产业的聚集,发挥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根据产业需求,加快四川钢线、铝边框等光伏配套产业与特种型环氧树脂等相关风电配套产业发展,同时也可利用各省优势进行战略合作如吸引江浙一带的配套产业进驻产业园区,降低物流成本与协作成本等。3、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激励。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需求市场的进一步扩展,良好的市场激励机制可以推动企业在研发、生产等环节加大投入力度。建议政府在采购倾斜方面能对新能源产品进行扶持,在市场政府新建、改建公共工程或公有建筑物,工程条件符合时,应优先装置新能源发电设备。在边远农村地区,可积极组织以屋顶计划替代电网改造的试点,把成都、攀枝花、凉山、甘孜、阿坝建成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及光伏产品应用的示范区,对欠发达地区或社会弱势群体实行太阳能热水器应用补贴。
参考文献
[1]李春华,张德会.国外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12
[2]史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J].红旗文摘,2010,12
[3]李书锋.加快四川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理论解析[J].特区经济,2007,9
[4]陈柳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6
[5]夏兰,李亚.云新能源产业融资现状及原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1.
作者简介
温馨(1983-)四川省内江市人,博士,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及政策。
陈军华(1975-)四川省阆中人,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城市管理等.
1本文为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资助调研课题(SKW12-04)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公共政策政策激励
在全球环境气候变化与常规化石能源逐步枯竭的重重压力下,各国竞相发展新能源技术、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及科技竞争制高点。四川具备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积淀和科研实力,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即将迎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四川省新能源产业的现实基础与发展思路,可以为其他地方政府培育与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决策参考。
一、新能源产业政策激励研究现状
综合来看,世界主要国家新能源政策的框架基础包括战略规划、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三个方面,形成机制表现为“关注外部性”和“持续自生”两大原则及“推动”和“引导”——组合力,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前——生产——市场——消费”四大阶段构筑了世界新能源政策框架。目前世界各国已提出或正在实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政策和措施,大体上可划分为四类:(1)强制性或指令性政策。(2)经济激励政策。(3)研究开发政策。(4)市场开拓策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某些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的新的运行机制和方法[1][2]。从国内外研究新能源产业促进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新能源产业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较快,在探索中已经形成了适宜的产业化促进政策,如采用价格激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扶持、出口鼓励、行政干预等手段。然而,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积累优势,因此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特征,出台的扶持政策应有所区别。
二、四川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特色与优势
第一,四川省经济发达、物质生活水平高,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传统能源成本优势。四川水资源、天然气资源丰富,水电、气价优势能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成本节约的空间。二是四川属于农业大省,牲畜粪便、秸秆、油料作物等生物质资源丰富,具备较好的资源基础。三是省会成都市在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良好的产业环境更容易吸引大型企业进驻。四是四川人口众多,工商业、服务业发展较快,人民消费意愿与消费能力不断加强,太阳能热水器、LED照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等消费市场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3]。
第二,四川制造业发展历史悠久,具备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新能源装备生产能力除了太阳能光伏以外,主要涉及核电、风电、IGCC发电机组等方面。目前在双流已经形成了以千亿级的双流航空港、在德阳形成了以二重、东电等国际化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新能源、新材料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乐山形成了国内硅片制造和原料多晶硅基地。
第三,四川在核工业产业链、光伏多元技术路线等领域具有研发优势。四川是中国西部的科技大省,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学科配套的科研开发体系,每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近千项。四川省具有我国唯一集核动力科研、实验、设计为一体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目前正承担我国多个核电站的设计任务。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四川形成了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在晶硅光伏产业不断进行技术提升的同时,非晶硅薄膜电池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光电轉换率和稳定性都不断提高。在生物质能领域,以四川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麻疯树研究和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第四,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植物种植等新能源示范项目取得良好成效。四川省攀西地区大力培育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及核心部件制造业,在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及示范工程方面已取得良好成效。成都双流与凉山西昌为了加快太阳能产业的资源合作开发,于2009年签署了《关于共同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制造与应用示范基地的战略合作协议》,吸引了大唐、天威、京东方能源等众多国内知名能源企业参与其中。
三、四川新能源产业发展瓶颈
(一)产业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四川省将新能源产业纳入四川省重大部署的六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出台了相关政策与规划予以支持。然而,与新能源相关的政策及规划都合并于新兴产业或整体能源规划中,着墨不多。新能源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涉及太阳能、核能等不同行业,也涉及研发、原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市场销售,综合利用等不同产业链环节。政策统筹规划不足,易造成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结构层次较低等问题。另外,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晚,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市场准入及规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将影响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及相关产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自主创新驱动力不足
目前众多新能源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依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风电、太阳能、储能电池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不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多,原始创新少,核心材料与关键设备受制于人,这种模式技术淘汰很快,也容易陷入恶性竞争的不利环境中。如2010年开始太阳能光伏产业身陷寒冬,国内光伏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市场价格急剧下跌。产能过剩的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便在于我国光伏晶硅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多为低水平重复,更新换代不够。
(三)配套产业发展较滞后
新能源产业的产业链不完整,很多核心部件受制于人。从调研情况来看,新能源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集中在产业配套发展方面。就太阳能光伏产业而言,目前省内产业制造发展较快,产业配套集聚发展滞后。省内的光电材料、玻璃基板、逆变器及成套设备、砂浆回收、输配电成套设备等关键配套企业数量少、技术弱,市场份额小,系统集成企业也尚在起步阶段。四川省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同样没有形成规模化配套企业,成都周边的配套企业规模较小,不够规范和专业,只有向较远的江浙一带寻求配套企业的合作,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产业配套的欠缺对于省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四、促进四川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途径
(一)营造政、產、学、研、金协同合作的技术创新环境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便是技术创新。营造政产学研金协同合作的技术创新环境,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形成良性循环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是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发挥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推动新能源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围绕具体的重大应用性课题开展研发合作,注重在科研方向的选择、成果的中试和实际应用方面提高产学研合作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经费扶持、政策引导等方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政府可以通过先发投入、组合运用利率、贷款期限、担保条件等政策金融方式撬动金融资源,引导民营资本向有潜力的新能源产业进行投资入股[5]。
(二)构建政策保障的产业化成长支撑体系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应加强政策统筹规划,并在不同新能源行业、开发及应用领域进行政策配套,形成有统领、有细分的具体规划与相关措施,保障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在新能源产业优势资源评估的基础上,对产业发展的重点进行整体部署。大力发展四川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优势潜力产业,制定特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太阳能光伏产业、风电产业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及重组整合方案,加快生物质能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二是优化产业布局。结合不同地域要素优势与产业优势,形成从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市场推广,综合利用的优势产业发展区。由于综合配套要素优势,成都市在新能源产业链条上应大力发展总部、研发、营销、核心设备生产、科技中介、科技投融资等高端衍生环节。三是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四川新能源产业应在资源评估、成果价值评估、技术标准、行业准入、工程管理、电网接入等方面加快出台技术标准、监测认证与行业规范。对于页岩气,煤层气等刚处于起步阶段新型能源,还未实现规模化生产,下游产业链尚未完善。工作应集中在前期的勘探开采和技术研究方面,不断加快资源普查进度,规范相关技术与市场准入标准,健全相关开采制度。四是通过补贴政策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注入,直接推新能源生产规模扩大。政府可在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储备、创新园区的扶持方面,加大项目补贴、投资贴息补贴等政策的执行力度,扩大补贴政策的新能源项目补贴覆盖面。投资贴息方面,对于优势有潜力的企业需适当增加贴息力度,并降低贷款获得贴息补贴支持的政策门槛;适当延长还贷期并放宽具备贴息资质的机构,制定差别化贴息政策。针对目前整个光伏产业不景气,银行对光伏企业信贷收紧,企业生存困难的状况,建议政府牵头各银行实地调研,信贷实行“一企一策”,对经营活力强的大型企业在授信规模、利率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优化新能源产业扩张的战略路径
一是铺建新型多元融资渠道。目前企业认为新能源企业的投融资障碍主要是“融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及可控资源少。建议针对不同资金来源进行融资渠道创新,提升新能源企业的融资效率的有效途径。例如优化PPP融资模式、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建立新能源创投基金、推广BOT融资模式等,并为新能源产业确定一些基金的管理使用办法,鼓励企业、地方政府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二是规划打造“制造业——生产型服务业——消费服务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建设集研发、生产、总集成及服务外包、营销、商贸、金融、物流、信息于一体的高层次产业园区。继续推进四川省双流、乐山优势光伏产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扶持眉山、雅安、德阳等新兴产业园区的发展,以大型龙头项目带动相关产业的聚集,发挥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根据产业需求,加快四川钢线、铝边框等光伏配套产业与特种型环氧树脂等相关风电配套产业发展,同时也可利用各省优势进行战略合作如吸引江浙一带的配套产业进驻产业园区,降低物流成本与协作成本等。3、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激励。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需求市场的进一步扩展,良好的市场激励机制可以推动企业在研发、生产等环节加大投入力度。建议政府在采购倾斜方面能对新能源产品进行扶持,在市场政府新建、改建公共工程或公有建筑物,工程条件符合时,应优先装置新能源发电设备。在边远农村地区,可积极组织以屋顶计划替代电网改造的试点,把成都、攀枝花、凉山、甘孜、阿坝建成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及光伏产品应用的示范区,对欠发达地区或社会弱势群体实行太阳能热水器应用补贴。
参考文献
[1]李春华,张德会.国外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12
[2]史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J].红旗文摘,2010,12
[3]李书锋.加快四川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理论解析[J].特区经济,2007,9
[4]陈柳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6
[5]夏兰,李亚.云新能源产业融资现状及原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1.
作者简介
温馨(1983-)四川省内江市人,博士,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及政策。
陈军华(1975-)四川省阆中人,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城市管理等.
1本文为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资助调研课题(SKW12-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