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中,基层党支部队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支部干部则是党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关系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长期以来,这支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队伍流动大、待遇争议化、培养分散化等问题。本文立足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构建具有理性、前瞻性的长效队伍建设机制等创新途径。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建设;高校;学生干部;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B
一、高校学生党支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
(1)队伍流动化。目前,学生党支部干部一般由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兼任。兼任,意味着青年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往往是在担负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或者高强度的、繁琐的日常学生管理任务的同时所开展的党建工作,学生则是在繁重的学业压力和突出的就业压力之下从事基层党务工作,这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突出的奉献精神。支部干部频繁更换的情况在高校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
(2)待遇争议化。尽管高校基层党建事务在党的建设中十分重要,但支部干部队伍的待遇往往与其重要性远不成正比。担任支部书记的教师,多数高校既无行政级别的认定,也无专项工作量的认定和劳务计算。而担任支部副书记和委员的学生干部,在校、院系、班级的奖励体系中也经常处于被忽略的尴尬境地。
二、学生党支部干部队伍建设瓶颈的原因分析
(1)制度建设不完善。一是选拔、教育、培训制度不够完善,院系层面的党总支或党委的管理培训制度完备精细,学生支部的教育培训有时处于自主无序甚至是真空的状态,以致一些支部干部不会干。二是激励机制未有效建立,存在不愿干的现象。兼任支部书记的青年教师、辅导员因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科研压力等因素不堪重负,缺乏钻研基层党建业务的外部激励动力和内在精力。学生干部评价机制未将党支部干部的工作纳入评奖评优的考评体系。三是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学生支部干部的工作效率、工作态度缺乏民主评议和群众监督,工作中出现随意干的现象。
(2)宣传引导不足。宣传工作常被人们称作是粮草、喉舌、利剑,其在高校学生支部基层工作中依然如此。干部队伍的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争先创优等基层要务,是否在广大师生中得到广泛宣传,获得关注和参与,让更多的人了解学生支部党建的概况,认识干部队伍的地位;是否获得更多的支持,激发支部干部队伍的工作热忱,从而缩短成长周期,提升队伍整体素质,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宣传引导的力度与方法。
(3)创新手段欠缺。一方面学生党支部干部自身对所在工作岗位定位不明确,对其职责不够了解,加之存在大学生党员重早期考察轻后期监督、管理多过教育、进入难而少退出等现象,使支部干部将主要精力用于党员发展、档案管理等程式化的事务上,除去根据临时下发文件进行政治学习、发展新党员、召开支部会等,就感到没事可干。另一方面,新媒体早已深刻广泛地影响着学生党支部干部的学习、认知方式,而其在基层组织的学习、活动、管理等依然主要靠实时实地聚众开会等方式进行,创新的勇气与实践经验相对缺乏。
三、创新维度
从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特点来看,当支部干部队伍的流动性、兼职化和年轻化等特点还将长期存在时,既要突破瓶颈,又不能全盘批判。因此,创新途径可以从以下维度实现。
队伍建设理念上,借鉴现代管理学科学化管理的三层次思维,支部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实现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实现政策、经费、人事的制度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教育与基层党建的一体化,各专业、各层次、各节点的分层分类和个性化相结合,做到因利从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构建具有理性和前瞻性的长效队伍建设机制。作为青年优秀分子及其领头人的党支部,队伍建设既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又要着眼于解决当前的困境,更需放眼未来与全局,具有批判和反思的理性,又要有超越当下的前瞻性,这样才能走出避免滞后性和被动性。
参考文献:
[1]卢军霞,刘 翔.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9):50-53.
[2]王华路,吴 艳,张朝举.自媒体时代高校党支部书记选优配强工作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9):38-39.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建设;高校;学生干部;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B
一、高校学生党支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
(1)队伍流动化。目前,学生党支部干部一般由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兼任。兼任,意味着青年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往往是在担负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或者高强度的、繁琐的日常学生管理任务的同时所开展的党建工作,学生则是在繁重的学业压力和突出的就业压力之下从事基层党务工作,这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突出的奉献精神。支部干部频繁更换的情况在高校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
(2)待遇争议化。尽管高校基层党建事务在党的建设中十分重要,但支部干部队伍的待遇往往与其重要性远不成正比。担任支部书记的教师,多数高校既无行政级别的认定,也无专项工作量的认定和劳务计算。而担任支部副书记和委员的学生干部,在校、院系、班级的奖励体系中也经常处于被忽略的尴尬境地。
二、学生党支部干部队伍建设瓶颈的原因分析
(1)制度建设不完善。一是选拔、教育、培训制度不够完善,院系层面的党总支或党委的管理培训制度完备精细,学生支部的教育培训有时处于自主无序甚至是真空的状态,以致一些支部干部不会干。二是激励机制未有效建立,存在不愿干的现象。兼任支部书记的青年教师、辅导员因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科研压力等因素不堪重负,缺乏钻研基层党建业务的外部激励动力和内在精力。学生干部评价机制未将党支部干部的工作纳入评奖评优的考评体系。三是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学生支部干部的工作效率、工作态度缺乏民主评议和群众监督,工作中出现随意干的现象。
(2)宣传引导不足。宣传工作常被人们称作是粮草、喉舌、利剑,其在高校学生支部基层工作中依然如此。干部队伍的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争先创优等基层要务,是否在广大师生中得到广泛宣传,获得关注和参与,让更多的人了解学生支部党建的概况,认识干部队伍的地位;是否获得更多的支持,激发支部干部队伍的工作热忱,从而缩短成长周期,提升队伍整体素质,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宣传引导的力度与方法。
(3)创新手段欠缺。一方面学生党支部干部自身对所在工作岗位定位不明确,对其职责不够了解,加之存在大学生党员重早期考察轻后期监督、管理多过教育、进入难而少退出等现象,使支部干部将主要精力用于党员发展、档案管理等程式化的事务上,除去根据临时下发文件进行政治学习、发展新党员、召开支部会等,就感到没事可干。另一方面,新媒体早已深刻广泛地影响着学生党支部干部的学习、认知方式,而其在基层组织的学习、活动、管理等依然主要靠实时实地聚众开会等方式进行,创新的勇气与实践经验相对缺乏。
三、创新维度
从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特点来看,当支部干部队伍的流动性、兼职化和年轻化等特点还将长期存在时,既要突破瓶颈,又不能全盘批判。因此,创新途径可以从以下维度实现。
队伍建设理念上,借鉴现代管理学科学化管理的三层次思维,支部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实现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实现政策、经费、人事的制度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教育与基层党建的一体化,各专业、各层次、各节点的分层分类和个性化相结合,做到因利从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构建具有理性和前瞻性的长效队伍建设机制。作为青年优秀分子及其领头人的党支部,队伍建设既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又要着眼于解决当前的困境,更需放眼未来与全局,具有批判和反思的理性,又要有超越当下的前瞻性,这样才能走出避免滞后性和被动性。
参考文献:
[1]卢军霞,刘 翔.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9):50-53.
[2]王华路,吴 艳,张朝举.自媒体时代高校党支部书记选优配强工作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