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看电视的人,很少有人不知道《娱乐现场》。丰富及时的娱乐资讯、独特的娱乐评论,奠定了它在整个娱乐界王牌节目的地位。近年来,《娱乐现场》的制作公司光线传媒也跟着红遍大江南北。这家最大的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涵盖娱乐资讯、综艺节目和生活类节目;拥有全国最大的地面电视节目联播网,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级以上城市;在民营电影发行公司中位居前三,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演艺活动公司之一。
8月初,光线传媒正式高调登陆创业板,一发行就受到各大机构的追捧。首日收盘价每股74元,大涨41%。按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身家达41.64亿元,已成为民营电视制作领域的第一富豪。
十年一剑终上市
记者出身的王长田曾任《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北京电视台《北京特快》栏目总策划。按照他本人的说法,记者身份让他把社会责任看得比较重。他做光线,一直希望能够尽一己之力推动、影响娱乐界。
在国内传媒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没有电视台的“民间电视台台长”走到今天这一步实属不易。1998年,王长田离开体制内的电视台,东拼西凑10万元建立中国第一家专业电视策划与制作机构“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释放出“制播分离”的信号。这意味着民营公司和电视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电视台也会向社会制作机构购买节目。在政策的鼓舞下,王长田在一个由民居改建的简陋写字楼里开始了创业,《中国娱乐报道》(后改为《娱乐现场》)横空出世,通俗的播报方式让其迅速进入全国的有线电视台。半年之内,和王长田签约播放其节目的各地电视台达到60多家。
光线传媒的节目免费提供给电视台,获得一定的广告时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30分钟的节目规定可以插播20%的广告,光线拿一两分钟的广告,电视台拿四五分钟。王长田曾这么对外讲过:“这种模式下我们拿40%的广告时间,而60%在电视台。电视台和我形成了没有花钱买,广告销售扣掉频道运营成本就是利润。电视台广告是当地销售,我的广告是全国性的销售,我的竞争对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卫视和中央台。”而短短两年内,就涌现出一大批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单是2000年的“北京国际电视周”,参展的民营公司数量便达317家。因实力强大,光线传媒、派格太合、欢乐、唐龙四家公司被当时业界戏称为“民营四公子”。
2007年,光线传媒与华友世纪(音乐)合并,但不到半年,双方便“离婚”。2008年光线传媒迎来较为低潮的一年,当年利润仅有1300万元。不过,在文化产业大复兴的宏观背景下,这一年,加入影视、活动业务的光线传媒获得北京银行超过1亿元的贷款额度,为重启上市作铺垫。
2009年高调投资《阿童木》,算是光线传媒进入影视产业最为标志性的符号。迄今,其影视业务进入全国前三名,所得利润占到公司的32%。再加之在传媒平台上搭建的活动业务占到了11%,原来占据主要位置的电视业务虽然下降,但是仍旧占到了57%。王长田称,三者是内容与渠道全方位的整合。
早有前车之鉴
相对于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绑定明星制”的号召力,平台加内容的光线传媒能否得到投资者的青睐还是未知数,不过,光线传媒却有很多方面可以向试水者借鉴。应当承认,之前仅有的两家影视传媒公司的状况都不是太好:华谊兄弟如过气的明星,很少再被问津;华策影视市登上百元后,也渐渐消失在众人的眼光中。
华谊兄弟作为创业板开板的第一批上市公司,在两年前可谓风光无限。不仅因为它独特影视概念,更重要的是它的明星股东效应。因此,登陆资本市场之初的华谊兄弟,如娱乐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光彩夺人。然而,明星效应也只是一种浮云。上市后的华谊兄弟一直逃不开股东减持的魔咒,而被华谊兄弟一手捧红的明星们也纷纷选择离巢,从范冰冰到张靓颖再到周迅、黄晓明。因此,在这两个被市场认为是重大利空消息的影响下,华谊兄弟的股价一直低迷难振。
华谊兄弟以电影和电视剧的内容制作为依托,积极拓展网络游戏、音乐发行,继而在渠道上也进行拓展,诸如院线、主题公园的建设等。虽然华谊兄弟基本面相当不错,但负面消息也一直没有停息过。股东减持、明星出走,就像两个笼罩在公司头顶上的乌云,挥之不去。而利好消息,诸如业绩增长不错、腾讯入驻等,对公司产生的正面效应却总是昙花一现。
华策影视也难逃和华谊兄弟一样的厄运,即对利好消息的反应总是比较慢而且持续时间比较短。就像华策影视近日推出股权激励,这本来是一个不错的利好消息,但二级市场的反应还是稍显平淡。
相比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光线传媒这艘航母有后来者居上之势。业内人士并不认为这是娱乐传媒上市饱和的一个信号,反而认为其有很多上升空间。从华谊兄弟到华策影视,再到如今的光线传媒,还有传闻中一直积极谋求上市的巨无霸中影集团,很多人或许有疑问,中国的股海真的容得下这么多航母?
能否走出怪圈?
华谊是一家做大文化产业的公司,其全称中是有“传媒”二字的,目前衍生品的开发中,也将有电视节目制作部门,与光线传媒不同的是,其制作的节目直接出售给电视台。当谈及华谊兄弟时,王长田表示,他们与华谊兄弟上市的承销商是同一家——中信建投,因为是同一家,所以才会有彼此业务模式发展的区分。
的确如此,光线传媒是有传媒概念的上市公司,华谊只是一个以影视为概念的上市公司。光线传媒拥有12年的电视节目制作经验,华谊的这块业务才刚开始,短期内追上光线传媒并不可能,毕竟,光线传媒还拥有中国最大的地面电视节目发行网,在国内建立了覆盖307个地面频道(包括地市级城市电视台和部分省级地面电视台)每日超过1200个台次的节目联供网,如此强势的节目播出平台化优势,促成了光线传媒节目制作的品牌化发展。
在这样的品牌光环下,光线制作的电视节目为10档日播栏目和1档周播栏目,每天的节目制作量共计为5.5小时,相当于一个省级电视台的节目制作规模。公司的电视业务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收入:一是用电视栏目换取广告时间,通过贴片广告、植入式广告等方式实现收入;二是电视栏目的直接销售,一般是将电视栏目在特定区域、特定期间的播出权出售给电视台。
与华谊另一大不同点在于,其影视业务主要是以项目为核心。王长田称,会加大投资,对一些片子会有更多的控制权。但对于影视公司争抢的院线这块,王长田表示,光线传媒还没有目标。与华谊的“明星股”不同,光线传媒骨干管理层的股份几乎占到了20%。并与公司签署了锁定协议,三年不得出售股份,包括王长田本人。这基本规避了“与明星分手”所带来的管理风险。
8月初,光线传媒正式高调登陆创业板,一发行就受到各大机构的追捧。首日收盘价每股74元,大涨41%。按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身家达41.64亿元,已成为民营电视制作领域的第一富豪。
十年一剑终上市
记者出身的王长田曾任《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北京电视台《北京特快》栏目总策划。按照他本人的说法,记者身份让他把社会责任看得比较重。他做光线,一直希望能够尽一己之力推动、影响娱乐界。
在国内传媒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没有电视台的“民间电视台台长”走到今天这一步实属不易。1998年,王长田离开体制内的电视台,东拼西凑10万元建立中国第一家专业电视策划与制作机构“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释放出“制播分离”的信号。这意味着民营公司和电视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电视台也会向社会制作机构购买节目。在政策的鼓舞下,王长田在一个由民居改建的简陋写字楼里开始了创业,《中国娱乐报道》(后改为《娱乐现场》)横空出世,通俗的播报方式让其迅速进入全国的有线电视台。半年之内,和王长田签约播放其节目的各地电视台达到60多家。
光线传媒的节目免费提供给电视台,获得一定的广告时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30分钟的节目规定可以插播20%的广告,光线拿一两分钟的广告,电视台拿四五分钟。王长田曾这么对外讲过:“这种模式下我们拿40%的广告时间,而60%在电视台。电视台和我形成了没有花钱买,广告销售扣掉频道运营成本就是利润。电视台广告是当地销售,我的广告是全国性的销售,我的竞争对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卫视和中央台。”而短短两年内,就涌现出一大批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单是2000年的“北京国际电视周”,参展的民营公司数量便达317家。因实力强大,光线传媒、派格太合、欢乐、唐龙四家公司被当时业界戏称为“民营四公子”。
2007年,光线传媒与华友世纪(音乐)合并,但不到半年,双方便“离婚”。2008年光线传媒迎来较为低潮的一年,当年利润仅有1300万元。不过,在文化产业大复兴的宏观背景下,这一年,加入影视、活动业务的光线传媒获得北京银行超过1亿元的贷款额度,为重启上市作铺垫。
2009年高调投资《阿童木》,算是光线传媒进入影视产业最为标志性的符号。迄今,其影视业务进入全国前三名,所得利润占到公司的32%。再加之在传媒平台上搭建的活动业务占到了11%,原来占据主要位置的电视业务虽然下降,但是仍旧占到了57%。王长田称,三者是内容与渠道全方位的整合。
早有前车之鉴
相对于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绑定明星制”的号召力,平台加内容的光线传媒能否得到投资者的青睐还是未知数,不过,光线传媒却有很多方面可以向试水者借鉴。应当承认,之前仅有的两家影视传媒公司的状况都不是太好:华谊兄弟如过气的明星,很少再被问津;华策影视市登上百元后,也渐渐消失在众人的眼光中。
华谊兄弟作为创业板开板的第一批上市公司,在两年前可谓风光无限。不仅因为它独特影视概念,更重要的是它的明星股东效应。因此,登陆资本市场之初的华谊兄弟,如娱乐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光彩夺人。然而,明星效应也只是一种浮云。上市后的华谊兄弟一直逃不开股东减持的魔咒,而被华谊兄弟一手捧红的明星们也纷纷选择离巢,从范冰冰到张靓颖再到周迅、黄晓明。因此,在这两个被市场认为是重大利空消息的影响下,华谊兄弟的股价一直低迷难振。
华谊兄弟以电影和电视剧的内容制作为依托,积极拓展网络游戏、音乐发行,继而在渠道上也进行拓展,诸如院线、主题公园的建设等。虽然华谊兄弟基本面相当不错,但负面消息也一直没有停息过。股东减持、明星出走,就像两个笼罩在公司头顶上的乌云,挥之不去。而利好消息,诸如业绩增长不错、腾讯入驻等,对公司产生的正面效应却总是昙花一现。
华策影视也难逃和华谊兄弟一样的厄运,即对利好消息的反应总是比较慢而且持续时间比较短。就像华策影视近日推出股权激励,这本来是一个不错的利好消息,但二级市场的反应还是稍显平淡。
相比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光线传媒这艘航母有后来者居上之势。业内人士并不认为这是娱乐传媒上市饱和的一个信号,反而认为其有很多上升空间。从华谊兄弟到华策影视,再到如今的光线传媒,还有传闻中一直积极谋求上市的巨无霸中影集团,很多人或许有疑问,中国的股海真的容得下这么多航母?
能否走出怪圈?
华谊是一家做大文化产业的公司,其全称中是有“传媒”二字的,目前衍生品的开发中,也将有电视节目制作部门,与光线传媒不同的是,其制作的节目直接出售给电视台。当谈及华谊兄弟时,王长田表示,他们与华谊兄弟上市的承销商是同一家——中信建投,因为是同一家,所以才会有彼此业务模式发展的区分。
的确如此,光线传媒是有传媒概念的上市公司,华谊只是一个以影视为概念的上市公司。光线传媒拥有12年的电视节目制作经验,华谊的这块业务才刚开始,短期内追上光线传媒并不可能,毕竟,光线传媒还拥有中国最大的地面电视节目发行网,在国内建立了覆盖307个地面频道(包括地市级城市电视台和部分省级地面电视台)每日超过1200个台次的节目联供网,如此强势的节目播出平台化优势,促成了光线传媒节目制作的品牌化发展。
在这样的品牌光环下,光线制作的电视节目为10档日播栏目和1档周播栏目,每天的节目制作量共计为5.5小时,相当于一个省级电视台的节目制作规模。公司的电视业务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收入:一是用电视栏目换取广告时间,通过贴片广告、植入式广告等方式实现收入;二是电视栏目的直接销售,一般是将电视栏目在特定区域、特定期间的播出权出售给电视台。
与华谊另一大不同点在于,其影视业务主要是以项目为核心。王长田称,会加大投资,对一些片子会有更多的控制权。但对于影视公司争抢的院线这块,王长田表示,光线传媒还没有目标。与华谊的“明星股”不同,光线传媒骨干管理层的股份几乎占到了20%。并与公司签署了锁定协议,三年不得出售股份,包括王长田本人。这基本规避了“与明星分手”所带来的管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