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中的课内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减缓作文的坡度。通过实践证时,阅读教学中进行片段小练笔,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片段;练笔;写作;语言
阅读教学中的课内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消化吸收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也能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因而得到许多一线教师的喜爱,成为目前阅读课堂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遗憾的是,课堂小练笔的方法与形式有很多,对学生进行小练笔指导的老师也不少,但效果总不理想,很多学生依然不愿作文、不会作文。在阅读教学中,围绕特定的构段形式,适时开展片断小练笔,对学生写段进而写篇,无疑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下面以三年级阅读教学为例,说说课堂小练笔的具体操作策略。
一、明了方法,确定重点
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是一把钥匙、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和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全文。前四个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又是这一段的总起,下面分别进行分述,课文的每一个段落的构段形式明晰整齐,都是典型的“总分”形式,这正是训练学生学习构段形式的最佳蓝本,最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总分片段小练笔的训练。在具体教学中,我把这次小练笔定位在片断训练。而本次片断训练重点,就是结合文本学习“总分”的构段形式和“总提分叙”的具体写法。具体要求就是要学生在练笔时一定要用这种特定的构段形式来构段,用总提分叙的写法去写段。
二、围绕形式,即时评价
学生练笔结束后,点评要即时,要当堂交流、讲评、欣赏优点、修改不足。在评价中,为达到预期效果,保证训练重点的落实,必须做到:
(一)明确评价要求。一是否按总分的结构形式构段
目的是解决构段形式问题。二是下面的分句内容是否围绕一定顺序层次来写的。目的是解决层次安排。三是总句与各分句以及各分句之间是怎样的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否符合一定的逻辑。关注内容是否围绕中心、表述是否具有一定逻辑。
(二)生同位互评
老师个别点评固然重要,但点评数量毕竟有限。其他孩子写得怎样?也能写好吗?每次听课,当我发现老师有小练笔的环节时,我都会特别地去关注老师的点评。但是我看到的都是只有个别孩子的习作得到了老师的点评。而更多的孩子写得怎样,老师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是没法去关注的。也有的课堂上有互批的环节,但由于现在很多课堂中的小练笔都是为读而写,不是为写而写,故学生在互批的过程中,也只能是更多的关注小练笔的内容,而不是语言的表达形式(同时老师也很少有这方面的指导,学生基本不会)。
三、仿写结合,适度拓展
大量具体的写作实践,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在课堂中初步掌握了各种的构段方式后,还要不断的有系统地进行强化训练。根据中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设计了以下的巩固练习形式。
(一)提供贴近孩子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学了总分段式后,让学生在课室里进行大清洁,老师把孩子们的劳动过程拍摄下来,作为写作的题材。在写作的过程中,老师提出训练的要求:用总分式构段或用顺承式构段。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明确而具体的语言形式要求。学生亲身体验了劳动的过程,还在影片中细细观察自己的每一个劳动的细节,老师也提供了写作的方法,这样学生写起来就容易多了。贴近孩子生活的题材还有很多:游校园、玩各种的游戏、学生身边的小物品(书包、文具盒、书本等)、老师、同学、家人……都是可写的题材。
(二)用加加、减减、换换、排排的方法加深对构段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在具体写作实践中,有时利用现有文字,让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加上一些内容,也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如下面一个片段,可以让学生在段首加上一个总述句。知了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着,声音低沉缓慢,有气无力。老人们坐在树荫下,紧锁眉头,不停地摇着扇子,汗还是不断向下流。狗伏在树荫下,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喘气。柳树、杨树一动也不动,没精打采。禾苗在田地里无力地呻吟:“渴呀!渴呀!”爱喝爱跳的小河失去了潺潺声,河床上有些地方露出了洁白光滑的鹅卵石。
(三)立足课文,把三年级的教材整理成一个训练系统,在不断的读写结合中,让学生真正掌握总分式和顺承式的构段方法
如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 这一单元中的课文有《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根据文本的特点,我把本单元的片段小练笔定为:用总分的方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外貌或花的样子。用顺承的方式写一处风景。《燕子》一文有这样的一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是属于总分段式的其中一种——先分后总式。作者先从羽毛、翅膀、尾巴三个方面对燕子的外貌进行描写,然后以“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作为段的总述。在教课的过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段的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的语言形式和表达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练笔。《荷花》的第二、三段,《珍珠泉》的文中第一段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小练笔除了以上的具体操作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处理好小练笔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二是对小练笔的要求要恰当,小练笔的特点是“小”:篇幅小、口子小、要求单一、易写易改、反对把小练笔写成大作文。三是有小练笔的训练系统,不要零敲碎击。每项训练都包括:“读懂课文——写作知识——课文的表达方法——训练”几个过程。四是练笔一般要求在课堂上完成,不要加重学生课外负担,这就要改革教学方法,从课文内容中解放出来。保证小练笔的辅导、书写和评点有充分的时间。
丁有宽老师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我相信,通过这样一个系统性的训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总分式和顺承式的构段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小练笔在课堂中的作用。
关键词:片段;练笔;写作;语言
阅读教学中的课内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消化吸收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也能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因而得到许多一线教师的喜爱,成为目前阅读课堂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遗憾的是,课堂小练笔的方法与形式有很多,对学生进行小练笔指导的老师也不少,但效果总不理想,很多学生依然不愿作文、不会作文。在阅读教学中,围绕特定的构段形式,适时开展片断小练笔,对学生写段进而写篇,无疑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下面以三年级阅读教学为例,说说课堂小练笔的具体操作策略。
一、明了方法,确定重点
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是一把钥匙、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和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全文。前四个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又是这一段的总起,下面分别进行分述,课文的每一个段落的构段形式明晰整齐,都是典型的“总分”形式,这正是训练学生学习构段形式的最佳蓝本,最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总分片段小练笔的训练。在具体教学中,我把这次小练笔定位在片断训练。而本次片断训练重点,就是结合文本学习“总分”的构段形式和“总提分叙”的具体写法。具体要求就是要学生在练笔时一定要用这种特定的构段形式来构段,用总提分叙的写法去写段。
二、围绕形式,即时评价
学生练笔结束后,点评要即时,要当堂交流、讲评、欣赏优点、修改不足。在评价中,为达到预期效果,保证训练重点的落实,必须做到:
(一)明确评价要求。一是否按总分的结构形式构段
目的是解决构段形式问题。二是下面的分句内容是否围绕一定顺序层次来写的。目的是解决层次安排。三是总句与各分句以及各分句之间是怎样的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否符合一定的逻辑。关注内容是否围绕中心、表述是否具有一定逻辑。
(二)生同位互评
老师个别点评固然重要,但点评数量毕竟有限。其他孩子写得怎样?也能写好吗?每次听课,当我发现老师有小练笔的环节时,我都会特别地去关注老师的点评。但是我看到的都是只有个别孩子的习作得到了老师的点评。而更多的孩子写得怎样,老师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是没法去关注的。也有的课堂上有互批的环节,但由于现在很多课堂中的小练笔都是为读而写,不是为写而写,故学生在互批的过程中,也只能是更多的关注小练笔的内容,而不是语言的表达形式(同时老师也很少有这方面的指导,学生基本不会)。
三、仿写结合,适度拓展
大量具体的写作实践,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在课堂中初步掌握了各种的构段方式后,还要不断的有系统地进行强化训练。根据中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设计了以下的巩固练习形式。
(一)提供贴近孩子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学了总分段式后,让学生在课室里进行大清洁,老师把孩子们的劳动过程拍摄下来,作为写作的题材。在写作的过程中,老师提出训练的要求:用总分式构段或用顺承式构段。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明确而具体的语言形式要求。学生亲身体验了劳动的过程,还在影片中细细观察自己的每一个劳动的细节,老师也提供了写作的方法,这样学生写起来就容易多了。贴近孩子生活的题材还有很多:游校园、玩各种的游戏、学生身边的小物品(书包、文具盒、书本等)、老师、同学、家人……都是可写的题材。
(二)用加加、减减、换换、排排的方法加深对构段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在具体写作实践中,有时利用现有文字,让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加上一些内容,也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如下面一个片段,可以让学生在段首加上一个总述句。知了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着,声音低沉缓慢,有气无力。老人们坐在树荫下,紧锁眉头,不停地摇着扇子,汗还是不断向下流。狗伏在树荫下,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喘气。柳树、杨树一动也不动,没精打采。禾苗在田地里无力地呻吟:“渴呀!渴呀!”爱喝爱跳的小河失去了潺潺声,河床上有些地方露出了洁白光滑的鹅卵石。
(三)立足课文,把三年级的教材整理成一个训练系统,在不断的读写结合中,让学生真正掌握总分式和顺承式的构段方法
如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 这一单元中的课文有《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根据文本的特点,我把本单元的片段小练笔定为:用总分的方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外貌或花的样子。用顺承的方式写一处风景。《燕子》一文有这样的一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是属于总分段式的其中一种——先分后总式。作者先从羽毛、翅膀、尾巴三个方面对燕子的外貌进行描写,然后以“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作为段的总述。在教课的过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段的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的语言形式和表达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练笔。《荷花》的第二、三段,《珍珠泉》的文中第一段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小练笔除了以上的具体操作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处理好小练笔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二是对小练笔的要求要恰当,小练笔的特点是“小”:篇幅小、口子小、要求单一、易写易改、反对把小练笔写成大作文。三是有小练笔的训练系统,不要零敲碎击。每项训练都包括:“读懂课文——写作知识——课文的表达方法——训练”几个过程。四是练笔一般要求在课堂上完成,不要加重学生课外负担,这就要改革教学方法,从课文内容中解放出来。保证小练笔的辅导、书写和评点有充分的时间。
丁有宽老师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我相信,通过这样一个系统性的训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总分式和顺承式的构段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小练笔在课堂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