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没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则会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也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本研究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从而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对语言和文本的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的知识面拓宽、思想内涵得以丰富、情操得以陶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诵读、想象以及体悟是逐层递进的一个整体,必要的诵读和充分的想象是学生的体悟能力得以提升的重要前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强化文本诵读
诵读和朗读不同,朗读只需要学生将文字通过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而诵读则以学生熟读文本为基础,除了读书时应做到快慢有致以及声音洪亮之外,还需要学生做到眼、口、耳、心四到,学生需全身心投入到读书中,从而体会其节奏感,进而品味文本的情趣以及神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充分体现了读书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篇幅均较短,且文章通常存在韵律或节奏感,因此,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进行诵读。教师应先向学生强调诵读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懂得诵读的意义,进而更加投入到文本的诵读当中。
以“植物妈妈有办法”的阅读教学为例,这篇课文的体裁为诗歌,拟人手法和押韵在文中随处可见,通过韵文的形式将植物传播种子的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通篇节奏鲜明,语言朗朗上口,是符合小学生诵读的优秀科普作品。教师在讲解完相关知识点后,要求学生在流利、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诵读,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诵读方法,通过诵读来深化对课文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认识和记忆,进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感悟文章的韵律之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指的是以感性形象为基础,想出眼前不存在的事物或情境,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并不是幻想或联想,而是以资料为依据,有目的性以及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活动。需要学生利用脑海中的已有知识来构建新的形象,是一种心理活动,除了具有创造性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想象深化对形象的认识,加深对形象的记忆,使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
例如,在古诗“望庐山瀑布”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仔细、深入分析诗中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若想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学生必须对诗中包含的事物进行充分的想象,教师对香炉峰、紫烟、瀑布、挂前川、飞流、三千尺、银河等事物形象或状态进行详细的描述,引导学生根据描述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的脑海中出现相应事物的形象,感受飞流直泻的庐山瀑布的奇丽雄伟,让学生了解到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当学生再次接触这首诗时,诗中事物的形象就会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3提升学生对课文的体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为叙事性和描写性文章,旨在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体悟。语文教学中的体悟指的是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强调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形成感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注重诵读和想象,忽视培养学生的体悟能力,那么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就不够透彻,从而导致阅读教学的不完整性。因此,除了要求学生诵读文章与展开合理想象之外,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的体悟能力的培养,使诵读、想象与体悟三个过程形成前后相关的整体,保证阅读教学的完整性,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以及透彻。
以“妈妈的爱”的阅读教学为例,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到妈妈的爱,从而引导学生爱妈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仔细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妈妈对孩子的爱——天热为孩子扇风、雨天为孩子打伞、孩子生病时急忙送入医院等。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诵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写以及教师的分析和补充合理想象文中的妈妈关爱孩子的形象,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妈妈对自己的爱的表现。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列举出妈妈为孩子做的令孩子感动的故事,让学生体悟到妈妈的爱,懂得妈妈对自己的辛苦付出,了解妈妈养育孩子的不易,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关爱妈妈。如此,学生的体悟能力提升,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孝顺妈妈。
4结束语
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师应从诵读、想象和体悟三个方面展开教学。诵读、想象与体悟是循序渐进的统一体,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前提下对文章中的各种事物的形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并指引学生在诵读以及想象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体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感悟,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小学阅读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玉霞.想象“三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2):61-62.
[2]张梅.诵读、想象、体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2):193.
[3]章珊珊.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4]任麗艳.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4):89.
[5]马晓斐.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展[J].读书文摘,2017,(13):23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对语言和文本的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的知识面拓宽、思想内涵得以丰富、情操得以陶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诵读、想象以及体悟是逐层递进的一个整体,必要的诵读和充分的想象是学生的体悟能力得以提升的重要前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强化文本诵读
诵读和朗读不同,朗读只需要学生将文字通过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而诵读则以学生熟读文本为基础,除了读书时应做到快慢有致以及声音洪亮之外,还需要学生做到眼、口、耳、心四到,学生需全身心投入到读书中,从而体会其节奏感,进而品味文本的情趣以及神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充分体现了读书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篇幅均较短,且文章通常存在韵律或节奏感,因此,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进行诵读。教师应先向学生强调诵读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懂得诵读的意义,进而更加投入到文本的诵读当中。
以“植物妈妈有办法”的阅读教学为例,这篇课文的体裁为诗歌,拟人手法和押韵在文中随处可见,通过韵文的形式将植物传播种子的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通篇节奏鲜明,语言朗朗上口,是符合小学生诵读的优秀科普作品。教师在讲解完相关知识点后,要求学生在流利、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诵读,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诵读方法,通过诵读来深化对课文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认识和记忆,进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感悟文章的韵律之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指的是以感性形象为基础,想出眼前不存在的事物或情境,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并不是幻想或联想,而是以资料为依据,有目的性以及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活动。需要学生利用脑海中的已有知识来构建新的形象,是一种心理活动,除了具有创造性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想象深化对形象的认识,加深对形象的记忆,使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
例如,在古诗“望庐山瀑布”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仔细、深入分析诗中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若想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学生必须对诗中包含的事物进行充分的想象,教师对香炉峰、紫烟、瀑布、挂前川、飞流、三千尺、银河等事物形象或状态进行详细的描述,引导学生根据描述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的脑海中出现相应事物的形象,感受飞流直泻的庐山瀑布的奇丽雄伟,让学生了解到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当学生再次接触这首诗时,诗中事物的形象就会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3提升学生对课文的体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为叙事性和描写性文章,旨在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体悟。语文教学中的体悟指的是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强调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形成感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注重诵读和想象,忽视培养学生的体悟能力,那么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就不够透彻,从而导致阅读教学的不完整性。因此,除了要求学生诵读文章与展开合理想象之外,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的体悟能力的培养,使诵读、想象与体悟三个过程形成前后相关的整体,保证阅读教学的完整性,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以及透彻。
以“妈妈的爱”的阅读教学为例,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到妈妈的爱,从而引导学生爱妈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仔细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妈妈对孩子的爱——天热为孩子扇风、雨天为孩子打伞、孩子生病时急忙送入医院等。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诵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写以及教师的分析和补充合理想象文中的妈妈关爱孩子的形象,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妈妈对自己的爱的表现。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列举出妈妈为孩子做的令孩子感动的故事,让学生体悟到妈妈的爱,懂得妈妈对自己的辛苦付出,了解妈妈养育孩子的不易,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关爱妈妈。如此,学生的体悟能力提升,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孝顺妈妈。
4结束语
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师应从诵读、想象和体悟三个方面展开教学。诵读、想象与体悟是循序渐进的统一体,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前提下对文章中的各种事物的形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并指引学生在诵读以及想象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体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感悟,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小学阅读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玉霞.想象“三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2):61-62.
[2]张梅.诵读、想象、体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2):193.
[3]章珊珊.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4]任麗艳.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4):89.
[5]马晓斐.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展[J].读书文摘,2017,(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