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铁母”,顾名思义,即是铸造铁钱所用的母钱,实物多为铜质。从形制上看,铁母与铜钱的母钱一样制作精良,字口细致立体、地章干净平整,穿口打磨干净,轮郭整齐,直径均较相同版式的铁钱要大,很显然这些特征都是适应于翻铸之用的。通常来讲,由于铁钱的版式设计与铜钱有着较大差异,所以铁母即便为铜所铸也比较容易识别。介于铁母与铁钱之间还有一种俗称的“铁范铜钱”,这一说法是否科学,本文暂不做讨论。
1:三点宝版,直径23毫米、厚1.3毫米
2:尔宝版,直径23.4毫米、厚1.3毫米
3:缶宝版,直径22.4毫米、厚1.4毫米
4:珍宝版,直径22.4毫米、厚1.3毫米
1:三点宝版,直径24 0毫米、厚1.6毫米
2:尔宝版,直径24.1毫米、厚1.8毫米
3:缶宝版,直径24.0毫米、厚1.6毫米
4:珍宝版,直径24.2毫米、厚1.6毫米
图片由连京鹏提供
五代十国、北宋、南宋、清代咸丰一朝都是铁钱盛行期,众多种类的铁母也被不断发现,但就其存世量而言,均十分珍稀,所以它们自然也成为了研究各时代铁钱铸行不可多得的一手实物资料。
咸丰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更是席卷大半個中国,这时的铜材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制钱的需要。为了有效弥补军费开支,清政府除了发行纸钞、虚值大钱外,还先后在各地钱局铸行了咸丰铁钱。根据实物发现,有宝泉、宝源、宝直、宝德、宝河、宝福、宝苏、宝晋、宝陕、宝川钱局开铸过铁钱,其面额主要有小平、折十两种(折十铁钱并非上述钱局均有),部分钱局的铁母也陆续被发现,但数量都十分稀少。
咸丰宝直小平铁钱(图1)与当十铁钱较为多见,出土分布较广。前者从版式上看主要有:三点宝版(又称三点尔宝版)、尔宝版、缶宝版、珍宝版四种,俗称“宝直小平铁钱四式”。另外,尔宝版中还有背满文“出头宝”的分支版,存世只数枚。
宝宝直小平铁母钱的四种版式
1:三点宝版,直径23.9毫米、厚1.6毫米
2:尔宝版,直径24.1毫米、厚1.8毫米
3:缶宝版,直径23.4毫米、厚1.6毫米
4:珍宝版,直径24.1毫米、厚1.8毫米
图片由赵梓凯提供
2019年4月,在石家庄市栾城区一次性发现宝直小平铁母钱110枚,版式囊括所有上述四种(图2),但尔宝版数量最少。细观这批实物,无论从形制、大小、重量、文字风格、铸造工艺还是保存状态来看可谓如出一辙,且均无明显流通痕迹,故不难推测应为同时同地所铸。无独有偶,上世纪90年代,石家庄也曾一次发现咸丰通宝宝直小平铁母钱20余枚(图3),其版式分布与保存状态与上述发现基本一致。更为奇特的是,两次发现均无其他钱币掺杂,很明显它们是被人有意拣选并集中存放而保存至今的。咸丰铁母钱本就稀少,多为零星发现,像这样在同一地区多次集中发现的现象就十分值得关注。
众所周知,清代的直隶宝直钱局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设立于直隶省治保定府,开始铸造乾隆通宝宝直钱,之后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延续六朝都有铸币,且数量众多,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被裁撤,保定一直为清代直隶省的铸钱中心。按照常理,宝直铁钱理应为省冶所铸,但为何其生产工具(铁母)却多次集中发现于当时的正定府范围内?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要揭开这一疑问我们不妨尝试从史料中寻找答案。
德国汉学家布维纳(Winner Burger)在他的新书《清朝钱编年谱(Ch’ing Cash)》中提到:根据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户科题本的记载,咸丰七年正月,宝直钱局在保定城内设有五座钱炉,后又在城外灵雨寺附近新设二十座钱炉,铸造了宝直小平和当十铁钱。这一说法虽合乎情理,但并非事实全貌。咸丰七年润五月十四日,时任直隶总督谭廷襄在“奏议推行大钱钞票章程并于天津铸钱折”中提出,拟定宝直钱局于天津、正定、大名等处设立分局专铸当一铁钱之事,省城(保定)二十五炉改为全铸制钱。其原因应该是为了降低宝直局总局的生产压力。档案的记载从客观上证明了宝直钱局并非只在保定一地的事实。
五个月之后,咸丰七年十月十一日,谭廷襄在“酌义添设归并炉座加铸铁钱缘由折”中提到,由于原料成本过高,天津和大名两地并不适合铸造铁钱。正定府由于正定靠近晋省,铁和炭成本低廉。随即于正定建立十炉,专门铸造小平铁钱。十炉包括:两炉为本地旧炉、两炉移自天津和大名府、另外新建六炉一同铸造。由此可知,正定府的宝直钱局是专门为铸造小平铁钱而设立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宝直钱局的分局。宝直局其他种类钱币仍由总局铸造。
同治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时任户部尚书宝鏊题“遵察直隶正定府宝直分局咸丰七年八月至八年十二月收支铸本并采买铁片等用过工料等银数事本”载:正定宝直分局自咸丰七年八月二十二日至八年十二月三十日裁撤,共试铸、正铸钱十六万一千七百串。至此,正定钱局从设立到停局的来龙去脉已经十分清晰,参见表格。
档案记载与实物发现完美咬合,不但令石家庄集中发现的宝直小平铁母变得有据可考,而且使得一个短暂存在而又很快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的铸钱局就此浮出水面。可惜,我们迄今尚未找到正定钱局的具体位置。另外,谭廷襄奏本中并未明确提及天津和大名两分局是否实际铸造了小平铁钱。如果确有铸造,实物会是什么版式?对于这些问题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1:三点宝版,直径23毫米、厚1.3毫米
2:尔宝版,直径23.4毫米、厚1.3毫米
3:缶宝版,直径22.4毫米、厚1.4毫米
4:珍宝版,直径22.4毫米、厚1.3毫米
1:三点宝版,直径24 0毫米、厚1.6毫米
2:尔宝版,直径24.1毫米、厚1.8毫米
3:缶宝版,直径24.0毫米、厚1.6毫米
4:珍宝版,直径24.2毫米、厚1.6毫米
图片由连京鹏提供
五代十国、北宋、南宋、清代咸丰一朝都是铁钱盛行期,众多种类的铁母也被不断发现,但就其存世量而言,均十分珍稀,所以它们自然也成为了研究各时代铁钱铸行不可多得的一手实物资料。
咸丰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更是席卷大半個中国,这时的铜材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制钱的需要。为了有效弥补军费开支,清政府除了发行纸钞、虚值大钱外,还先后在各地钱局铸行了咸丰铁钱。根据实物发现,有宝泉、宝源、宝直、宝德、宝河、宝福、宝苏、宝晋、宝陕、宝川钱局开铸过铁钱,其面额主要有小平、折十两种(折十铁钱并非上述钱局均有),部分钱局的铁母也陆续被发现,但数量都十分稀少。
咸丰宝直小平铁钱(图1)与当十铁钱较为多见,出土分布较广。前者从版式上看主要有:三点宝版(又称三点尔宝版)、尔宝版、缶宝版、珍宝版四种,俗称“宝直小平铁钱四式”。另外,尔宝版中还有背满文“出头宝”的分支版,存世只数枚。
宝宝直小平铁母钱的四种版式
1:三点宝版,直径23.9毫米、厚1.6毫米
2:尔宝版,直径24.1毫米、厚1.8毫米
3:缶宝版,直径23.4毫米、厚1.6毫米
4:珍宝版,直径24.1毫米、厚1.8毫米
图片由赵梓凯提供
2019年4月,在石家庄市栾城区一次性发现宝直小平铁母钱110枚,版式囊括所有上述四种(图2),但尔宝版数量最少。细观这批实物,无论从形制、大小、重量、文字风格、铸造工艺还是保存状态来看可谓如出一辙,且均无明显流通痕迹,故不难推测应为同时同地所铸。无独有偶,上世纪90年代,石家庄也曾一次发现咸丰通宝宝直小平铁母钱20余枚(图3),其版式分布与保存状态与上述发现基本一致。更为奇特的是,两次发现均无其他钱币掺杂,很明显它们是被人有意拣选并集中存放而保存至今的。咸丰铁母钱本就稀少,多为零星发现,像这样在同一地区多次集中发现的现象就十分值得关注。
众所周知,清代的直隶宝直钱局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设立于直隶省治保定府,开始铸造乾隆通宝宝直钱,之后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延续六朝都有铸币,且数量众多,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被裁撤,保定一直为清代直隶省的铸钱中心。按照常理,宝直铁钱理应为省冶所铸,但为何其生产工具(铁母)却多次集中发现于当时的正定府范围内?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要揭开这一疑问我们不妨尝试从史料中寻找答案。
正定府宝直分局设立及铸造过程
德国汉学家布维纳(Winner Burger)在他的新书《清朝钱编年谱(Ch’ing Cash)》中提到:根据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户科题本的记载,咸丰七年正月,宝直钱局在保定城内设有五座钱炉,后又在城外灵雨寺附近新设二十座钱炉,铸造了宝直小平和当十铁钱。这一说法虽合乎情理,但并非事实全貌。咸丰七年润五月十四日,时任直隶总督谭廷襄在“奏议推行大钱钞票章程并于天津铸钱折”中提出,拟定宝直钱局于天津、正定、大名等处设立分局专铸当一铁钱之事,省城(保定)二十五炉改为全铸制钱。其原因应该是为了降低宝直局总局的生产压力。档案的记载从客观上证明了宝直钱局并非只在保定一地的事实。
五个月之后,咸丰七年十月十一日,谭廷襄在“酌义添设归并炉座加铸铁钱缘由折”中提到,由于原料成本过高,天津和大名两地并不适合铸造铁钱。正定府由于正定靠近晋省,铁和炭成本低廉。随即于正定建立十炉,专门铸造小平铁钱。十炉包括:两炉为本地旧炉、两炉移自天津和大名府、另外新建六炉一同铸造。由此可知,正定府的宝直钱局是专门为铸造小平铁钱而设立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宝直钱局的分局。宝直局其他种类钱币仍由总局铸造。
同治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时任户部尚书宝鏊题“遵察直隶正定府宝直分局咸丰七年八月至八年十二月收支铸本并采买铁片等用过工料等银数事本”载:正定宝直分局自咸丰七年八月二十二日至八年十二月三十日裁撤,共试铸、正铸钱十六万一千七百串。至此,正定钱局从设立到停局的来龙去脉已经十分清晰,参见表格。
档案记载与实物发现完美咬合,不但令石家庄集中发现的宝直小平铁母变得有据可考,而且使得一个短暂存在而又很快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的铸钱局就此浮出水面。可惜,我们迄今尚未找到正定钱局的具体位置。另外,谭廷襄奏本中并未明确提及天津和大名两分局是否实际铸造了小平铁钱。如果确有铸造,实物会是什么版式?对于这些问题尚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