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的哈姆雷特式生存之问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983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九年前,我参加慈溪市作家的作品研讨会。当时,岑燮钧只写随笔,属于文史类随笔,有较厚的文史功底。我信口说:“文笔不错,你可以写写小小说嘛。”
  岑燮钧一起步,走得就好。当然,他有个惯常的小小说概念——侧重故事的情节。其实,小小说的首要任务是写人物。小说史,不是故事史,而是人物史,人物形象史。于是,他转为注重人物。其间,他的小小说,有时也在“故事”和“人物”之间动摇,像钟摆。现在这三篇,又重视“人物”了。
  小小说,写人还是写事,差别甚大。这是小小说的哈姆雷特式生存之问。当然,“人”脱不了“事”的干系。人与事的关系,怎么把握得有分寸?若是注重故事的情节,很多小小说写了“事”的流程,那么,故事就成了箱子,往往把“人”往“事”里装,“事”就成了“棺”,棺里躺死人。
  而且,故事的情节容易归纳,甚至可以抽象为公式,但是,人物的情感难以套用公式。每一篇,每个人,都不一样,否则怎么成为“这一个”?一个固有的评论套子,套不住腾跃的群马。单是看岑燮钧这三篇小小说的开头,就可见是聚焦人物,切入得也有独特性。
  岑燮钧有自觉的系列小小说意识。他同时进行着几个系列:“族中人”“戏中人”“古典人”等。我在每一年的浙江省小小说评述中都能遇见他写的不同的人物。此三篇,《长康伯》《二叔》为“族中人”系列,《僵卧》为“戏中人”系列。“族中人”系列显然是以家族的亲戚为原型(我猜,也会将熟悉的外人拉进“族中人”),带着经验写作的色彩;“戏中人”系列则是以多年的文史底子为支撑,而浙东的民间戏文又有着广泛的土壤。文化、文气、人情、人性是其小小说的内在底蕴。
  《长康伯》时空的处理,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详略得当,围绕着人物的窘境——从退休带晚辈到晚辈进城读书,忙转闲,长康伯面临一个境况:怎么填补这个“空”?可见,是一个关于老人的生存境遇的问题——安眠药也难以排遣的生存困境。空间,由乡村转换到城市(城乡的关联),长康伯进城(这一类进城的老人,我也常见)。可是,那个“空”越填越大(那个空,渐渐填入了病)。读者看到其生命的运转:忙→空→忙→空,这个过程,实为时间的流逝,时间中包含着生命。最后,“兄弟姐妹……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其间,写到卡和雪的细节,那是另一种空。这样的时空中,呈现出老人的形象,是江南老人的形象:善良、忍耐、承受。习惯了操劳,闲了找事,填补空虚。那个“空”在扩大,但又说不清。
  《二叔》,开头一句就悬在全篇之顶:“人瘦成一把骨头,二叔。”抛出一个“瘦”,然后,一字不提,一字不写其瘦。读完全篇,却能感觉到“瘦”的存在,省略了语言的“瘦”,却是人物的“瘦”。为何会“瘦”,全在人物的所作所为。二叔“样样都会,是劳碌命”,属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那类人,葆有一颗农民心。“瘦”的是身体,“胖”的是精神,他精神自信饱满地修整要出租的房子,脸皮薄,不求人。这种行动,其动力是为了在北京的儿子。二叔修整房子的目标是出租老家的房子,对冲儿子北京的房租,达成远距离的收支平衡。此作的主体写了整修房子的过程,这种小小说,很容易停留在修整的流程之中。作者却避开了这个“流程”,着重写二叔抱着勤俭节约的初心,准备材料、搬运,都自己动手。心急,削楔子时,伤了食指。伤口这个细节,带动过期的药和包扎伤口的布,一层一层推进伤口的细节,可感到二叔心灵的趋向,也是作品情感的流向,表层写房子,其实写儿子——维系着父子的情感。大与小,乡与城,有隐线牵和结。结尾:敷药粉,缠手指,“打了个重重的结”(那“重重”有了多义),省略了随后的“事”,显然,是个暂时的“结”。伤和结,隐着心结、情结。二叔作为父亲的形象,是通过“我”的视角和口气表现,写的是行动,处处见心。
  若要筷子里边拔旗杆,那么在“族中人”里,我选择《二叔》。理由是,恰到好处地处理了隐和显的关系。用“显”的修整房子,应对“隐”的都市儿子租房,从而,在父子的关系中,显出父亲的形象。我感到,岑燮钧调动经验的时候,他会从容地隐掉“冰下的十分之七八”,只显露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小小说就是要关注那“一角”),比如主体中“瘦”的隐,是叙述者已熟悉了“瘦”做出的“隐”,隐得有底气。
  《僵卧》,也处理了隐与显的关系:戏内戏外,以及母亲的生与死(身与影)。但是,可看出小说技术的运作——做小说的刀斧之痕。那个行当的经验,来自“材料”。此作的开头,切入很妥当,一去一回,一下一上,人生的转折、命运的突变,即便省略(而不是隐)漫长的故事,读者也能够去填补。现实中的母女,戏中的恋人,命运相互映照。已死的母亲影影绰绰在戏台上的女儿身边,那是影(隐的谐音)。僵卧的细节处理得有象征意味。整个作品的“动”反襯了那个“僵”。就作者近期的“戏中人”系列而言,《僵卧》是旗杆。
  无论人还是文,面临生存,就要选择。是倚重情节,还是重视人物?岑燮钧已用三篇小小说回答了那个小小说的哈姆雷特式之问。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一阵惊雷过后,漂浮在夜空中的尘埃,连同整个城市的喧嚣,像被春雨洗去一样,城市一下子宁静了下来。  他抬眼望着窗外,正好雨水凝结成了整串水珠,顺着青藤向下滑落,啪嗒啪嗒地摔在窗台上,然后水花四溅。他随口说了一声:“这下粉身碎骨了。”  他坐在监察委的留置室里,呆若木鸡。  面前一沓稿纸,一支笔。此时,他再也没有以往在文件上大笔一挥圈阅文件时的潇洒。这笔和纸,是让他书写“事情经过”的。如何下笔?他陷入
期刊
自从和曹书记攀上亲戚后,老曹特有面子,人也精神起来了。人一有精神,那日子就呼啦啦红火起来了。  老曹原来过的啥日子?用他的话说,是混吃等死或者死了没埋的日子。他不把自己当人,村里人也不把他当人,见了面谁不理谁。倒是那些年轻的有娃娃的女人喜欢喊叫他的名字。喊叫他弄啥呢?吓唬娃娃。——娃娃不听话了,她们喊一声“老曹来了”,不听话的娃娃立马不吵不闹了。偶尔遇上调皮捣蛋不怕他的,老曹也不介意,还会热心快肠
期刊
火狐是一个人的绰号。火狐是长白山神乎其神的动物,不是百精百灵的人,不可能得到这个让人抬举的名号。  长白山十里当比邻、百里算同村,林海茫茫,山水阻隔,没有道路,人们出门或坐马拉爬犁,或者结伴骑马,步行等同玩儿命。汉子们没老婆不怕,没有马,寸步难行。山里边会养马、相马、给马治伤病的人,自然被高看一眼。火狐有一手伺候马的绝活儿,养的马通人气。  他在老林子里开大车店。原木搭的“霸王圈”建在宽敞背风的山
期刊
她不顾劝阻,只身前往碗底村。早上七点出发,坐两小时动车,转三小时汽车,再走个把小时山路,才到碗底村。碗底村原名是什么,已无人记得。村民们只知道,村子很小,指甲盖大的地方,四周缠着山,犹如扒光米饭照见的粗陋碗底。  她后来直接寻到村学校。校长正在给孩子们上课,讲“刻舟求剑”的故事。她站在窗外认真听,眉毛一挑,心想如果是她把剑弄丢了,她会直接跳下河,找剑去。  校长上完课,正准备打口水喝,一眼瞥见教室
期刊
吴医生正给第45号病人号脉时,进来一个熟悉的面孔,是李乡长。他看了李乡长一眼,算是打招呼。李乡长见他正忙着,自己找个沙发空位挤下去候着,没说话。  吳医生早年曾离家到安徽、浙江等地闯荡,但日子不比在家里好过。至于苦到何种程度,只有他自己知道。后来,遇见一高人,高人收留他,还教他学《易经》,学望闻问切。十多年后,吴医生回乡,在家里坐诊,看起了病。吴医生从不出诊,看病讲究先来后到。他每天只放五十个号,
期刊
那年,村里还没通电。腊月过半,连下两场雪,又刮起西北风,天刚擦黑,街上就不见人了。  一盏昏暗的油灯下,长根爹喝了碗玉米面地瓜粥,点燃自卷的喇叭筒烟卷后,又陷入沉默中,唯有唇边的烟卷一亮一熄地闪着猩红。  长根娘斜躺在被窝里,吃力地喝了小半碗粥,就说喝不下。她瞅了瞅正啃着窝头和咸菜的几个孩子,又把眼神转向男人,半是恳求半是催促道:“当家的,要不,再出去问问,看谁家还杀年猪,大过年的,咋也得让孩子们
期刊
一到五月,麦子黄了,豫南平原变成了金色的海洋。齐腰深的麦海把田野覆盖了,把村庄包围了,要多辽阔有多辽阔,要多宽广有多宽广,满眼都是金色的麦浪。  一台台收割机在麦海里船一样地游着。  从Y城到县城再乘公交车,下了车,亮子掂着提包走到村口,一台雷沃牌收割机正在路边突突地叫着。看见亮子,收割机的驾驶室里伸出一个脑袋,是杨红旗。杨红旗喊:“亮子,你回来得正好,一会儿就去收你西地里的麦子哩!”说完,杨红旗
期刊
娘当上村长是1987年的秋天。那年,45岁的老村长背负岸上打桐油的木划子下塘起鱼,胸口岔了气,不能下床。娘当时是村妇联主任,见全村群龙无首,就当着镇长的面,主动请缨走马上任。  女人当村长,而且刚生罢孩子,这事放在全镇甚至全县都是亘古未闻。后来我问她:“当初哪来这股心劲儿扶危济困?还是就为了往上爬?”她仰起头,昂扬地说:“为了一双鞋!”我目瞪口呆:“一双鞋就让你敢气吞山河?”她低头一笑:“娘真的是
期刊
与过去相比,我現在较少阅读当代的小说,经典小说会读得相对多些。这些经典作品在我眼前晃悠是有原因的。比如,当我在写《愤怒》时,我读巴尔扎克,尤其是《欧也妮·葛朗台》。如果你看过《欧也妮·葛朗台》的开头,就会发现他用的技巧非常像电影的慢镜头。它一开始展现的是非常广阔的视点——这里是城镇,这些是建筑,这是此地的经济状况——而后,它会慢慢地推近,对准周围的环境,然后再对准其中一座较大的房子,而后再是房子里
期刊
妻子早出晚归,已经有些时日了。  她平时工作就忙,疫情暴发以来更是。好在我俩约定,这阵子女儿由我来带。我当然要挑起这副担子,只是没想到整天带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女儿刚刚3岁,许多事似懂非懂。尽管从电视、大人的言谈里知道了疫情,偶尔小嘴里也叨叨咕咕、自言自语,说“妈妈去忙工作了,许多事情等着妈妈去做呢”,但更多的時候依然像平常一样,嚷着要妈妈,要找妈妈陪着她看动画片、搭积木、学儿歌、看图识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