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数是儿童早期数概念发展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儿童数数技能的发展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研究表明,大多数儿童数数技能的完善要到小学一年级才能完成。究其原因,是因为数数是一种甚为复杂的认知活动,它涉及视觉、动觉、记忆和语言等方面的活动以及对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儿童必须通过相当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才能逐步掌握这一技能。下面是我园一名幼儿在点数(所谓点数就是数词和指示动作之间在时间上的一一对应。指示动作和物体之间在空间上的一一对应)能力方面的一系列表现以及相关分析。
片段一
在数学活动“比较多少”中,教师发现非非在做添、删点子作业时(如图,数字为6,点子是4、5或7个,需要添加或删减点子)愣着,没有动笔,便走上前去:“非非,你怎么不做呀?”他看了看教师,没吱声。“你会做吗?”教师又轻声问道。他点点头。“那你赶快做呀。”非非伸出右手食指指着第一排点子数起来。“1、2、34、5、67”,数出了7个点子(其中有两次是指着一个点子却说出了两个数字)。然后又数了一遍,这次数出了6个点子。就这样他一遍又一遍地数,大概数了五六次,最后确认是5个点子,然后添上了1个点子,使其与数字6相匹配。
[析:通过进一步了解,教师发现非非其实知道数字6代表6个点子,也知道5个点子再加1个点子就是6个点子,这说明他有基数概念,也有相邻数的概念。但是,非非无法做到把数词和物体(点子)完全一一对应(手口一致点数),这成了他完成添、删点子任务的障碍。于是,教师决定在手口一致点数方面给予非非一定的帮助。首先,降低难度,将点子改为实物(雪花片),让他借助具体的实物进行一一对应地点数。]
片段二
区域活动时,教师出示了5个直线排列的雪花片。“非非,请你数数,有几个雪花片呀?”非非用手指指到第一个雪花片说“1”,指到第二个雪花片说“2”……总共数出了5个雪花片。于是教师又直线排列了7个雪花片,非非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地数数。接着,教师又出示了5张老虎图片:“请你数数,这里有几只老虎?”开始,非非能将数词与物体(老虎图片)一一对应地数,当指到第四只老虎时。他数成了“4、5”,结果数出了6只老虎。这时他抬头看了看教师,教师没有给他任何动作提示和表情暗示,于是他又开始从头点数,结果仍然数出6只老虎。不过他没有停止,又从头点数了一遍,结果还是6只。这时,教师轻声说:“请你再数一数到底有几只老虎。指一只数一只,就像这样,1、2……”教师一边数一边指着对应的老虎(动作幅度较大)。非非跟着数“3、4、5”,边数边指相应的老虎图片。数完。教师说:“你自己再数一次。”这次他正确地点数出了5只老虎。教师表扬道:“真棒!真能干!”非非笑了笑。然后,教师又拿出7个小朋友的图片。这次非非指一个数一个,结果完全正确。
[析:通过片段=可以看出,非非在用具体实物(直线排列)的情况下,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能将数词与物体进行一一对应地点数。但当具体实物改为图片时,他便出现了混乱。后来在教师的提示、鼓励下,非非能够做到手口一致地点数。为了巩固他的这一技能,接下去教师又增加了任务难度,把物体的直线排列改为非直线排列,让非非点数。]
片段三
下午区域活动时,教师出示了6块散乱摆放的积木,说:“请你数数。桌上有几块积木?”非非边指边数,一共数了3次,分别数出有7块、6块、5块。教师说:“请你再数数看。这次请你把数过的积木放在另一边。”非非开始边数边移动积木,结果数出了6块积木。“下面请你再数一次。”非非采用刚才的方法又数了一次,结果正确。
[析:从片段三可以看出,非非开始时出现了漏数或重复数一个物体的现象,这也是幼儿在数非直线排列的物体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这是因为幼儿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他必须记住哪些是数过的,哪些是没有数过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动作可以帮忙,一种是移动物体,另一种是手指单个物体。在案例中,教师引导幼儿用了前一个动作,这也是对幼儿来说较有效、可靠的一种策略。]
反思
幼儿在获得一种概念或技能的开始阶段和中途转换阶段,常常表现出对这一概念或技能掌握的不稳定,或掌握的是不完全的知识。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非非刚开始学时掌握的数数知识不完全,因而时对时错,错误包括漏讲数词、漏点物体、多余数词、一个物体对应一个以上数词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一、学会观察和判断幼儿的发展状况
一线教师往往对教学策略“情有独钟”。而忽视对幼儿的学习方式及其现实发展水平的观察、了解。就本案例来说,如果教师不观察非非的操作过程,很可能会认为他缺乏相邻数的概念。但是经过观察教师发现,非非缺乏的不是基数和相邻数的概念。而是手口一致点数的能力。这也验证了周欣教授的一项研究结论,即有些儿童先发展了数词和运用基数原则,但还无法做到把数字和物体完全一一对应。于是。教师根据非非的现实发展状况,判断出他数概念发展链中薄弱的一环并进行干预。这种立足于幼儿发展水平之上的干预是切实有效的。
二、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
1 注意材料的层次性
(1)从三维到二维再到书面符号。幼儿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发展的过程,即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在本案例中,教师提供了实物(三维学具)、实物图片及点卡(二维学具)及数符号卡。由于非非在数点子时发生了困难,所以教师降低了材料的难度,为他提供了二维的图片和三维的实物,干预效果较好。
(2)从直线排列到散乱排列。幼儿点数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体空间排列方式和集合大小的影响。对他们而言,集合越大越容易出现错误,点数非直线排列的物体要比点数直线排列的物体更难,所以错误也会相对多一些。在这方面,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也要因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 注意材料的多样性
色彩鲜艳、可以变化的材料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提供给幼儿的学具要力求做到充分多样,以满足幼儿反复操作的需要。在本案例中,除了上文提到的之外,教师还设计了青蛙跳荷叶、蜜蜂采蜜等多种图片,以激发非非的学习兴趣。
片段一
在数学活动“比较多少”中,教师发现非非在做添、删点子作业时(如图,数字为6,点子是4、5或7个,需要添加或删减点子)愣着,没有动笔,便走上前去:“非非,你怎么不做呀?”他看了看教师,没吱声。“你会做吗?”教师又轻声问道。他点点头。“那你赶快做呀。”非非伸出右手食指指着第一排点子数起来。“1、2、34、5、67”,数出了7个点子(其中有两次是指着一个点子却说出了两个数字)。然后又数了一遍,这次数出了6个点子。就这样他一遍又一遍地数,大概数了五六次,最后确认是5个点子,然后添上了1个点子,使其与数字6相匹配。
[析:通过进一步了解,教师发现非非其实知道数字6代表6个点子,也知道5个点子再加1个点子就是6个点子,这说明他有基数概念,也有相邻数的概念。但是,非非无法做到把数词和物体(点子)完全一一对应(手口一致点数),这成了他完成添、删点子任务的障碍。于是,教师决定在手口一致点数方面给予非非一定的帮助。首先,降低难度,将点子改为实物(雪花片),让他借助具体的实物进行一一对应地点数。]
片段二
区域活动时,教师出示了5个直线排列的雪花片。“非非,请你数数,有几个雪花片呀?”非非用手指指到第一个雪花片说“1”,指到第二个雪花片说“2”……总共数出了5个雪花片。于是教师又直线排列了7个雪花片,非非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地数数。接着,教师又出示了5张老虎图片:“请你数数,这里有几只老虎?”开始,非非能将数词与物体(老虎图片)一一对应地数,当指到第四只老虎时。他数成了“4、5”,结果数出了6只老虎。这时他抬头看了看教师,教师没有给他任何动作提示和表情暗示,于是他又开始从头点数,结果仍然数出6只老虎。不过他没有停止,又从头点数了一遍,结果还是6只。这时,教师轻声说:“请你再数一数到底有几只老虎。指一只数一只,就像这样,1、2……”教师一边数一边指着对应的老虎(动作幅度较大)。非非跟着数“3、4、5”,边数边指相应的老虎图片。数完。教师说:“你自己再数一次。”这次他正确地点数出了5只老虎。教师表扬道:“真棒!真能干!”非非笑了笑。然后,教师又拿出7个小朋友的图片。这次非非指一个数一个,结果完全正确。
[析:通过片段=可以看出,非非在用具体实物(直线排列)的情况下,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能将数词与物体进行一一对应地点数。但当具体实物改为图片时,他便出现了混乱。后来在教师的提示、鼓励下,非非能够做到手口一致地点数。为了巩固他的这一技能,接下去教师又增加了任务难度,把物体的直线排列改为非直线排列,让非非点数。]
片段三
下午区域活动时,教师出示了6块散乱摆放的积木,说:“请你数数。桌上有几块积木?”非非边指边数,一共数了3次,分别数出有7块、6块、5块。教师说:“请你再数数看。这次请你把数过的积木放在另一边。”非非开始边数边移动积木,结果数出了6块积木。“下面请你再数一次。”非非采用刚才的方法又数了一次,结果正确。
[析:从片段三可以看出,非非开始时出现了漏数或重复数一个物体的现象,这也是幼儿在数非直线排列的物体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这是因为幼儿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他必须记住哪些是数过的,哪些是没有数过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动作可以帮忙,一种是移动物体,另一种是手指单个物体。在案例中,教师引导幼儿用了前一个动作,这也是对幼儿来说较有效、可靠的一种策略。]
反思
幼儿在获得一种概念或技能的开始阶段和中途转换阶段,常常表现出对这一概念或技能掌握的不稳定,或掌握的是不完全的知识。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非非刚开始学时掌握的数数知识不完全,因而时对时错,错误包括漏讲数词、漏点物体、多余数词、一个物体对应一个以上数词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一、学会观察和判断幼儿的发展状况
一线教师往往对教学策略“情有独钟”。而忽视对幼儿的学习方式及其现实发展水平的观察、了解。就本案例来说,如果教师不观察非非的操作过程,很可能会认为他缺乏相邻数的概念。但是经过观察教师发现,非非缺乏的不是基数和相邻数的概念。而是手口一致点数的能力。这也验证了周欣教授的一项研究结论,即有些儿童先发展了数词和运用基数原则,但还无法做到把数字和物体完全一一对应。于是。教师根据非非的现实发展状况,判断出他数概念发展链中薄弱的一环并进行干预。这种立足于幼儿发展水平之上的干预是切实有效的。
二、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
1 注意材料的层次性
(1)从三维到二维再到书面符号。幼儿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发展的过程,即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在本案例中,教师提供了实物(三维学具)、实物图片及点卡(二维学具)及数符号卡。由于非非在数点子时发生了困难,所以教师降低了材料的难度,为他提供了二维的图片和三维的实物,干预效果较好。
(2)从直线排列到散乱排列。幼儿点数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体空间排列方式和集合大小的影响。对他们而言,集合越大越容易出现错误,点数非直线排列的物体要比点数直线排列的物体更难,所以错误也会相对多一些。在这方面,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也要因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 注意材料的多样性
色彩鲜艳、可以变化的材料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提供给幼儿的学具要力求做到充分多样,以满足幼儿反复操作的需要。在本案例中,除了上文提到的之外,教师还设计了青蛙跳荷叶、蜜蜂采蜜等多种图片,以激发非非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