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科生科研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和科技的迅猛发展,针对传统接受式(被动式)学习模式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所指的内容相当繁多,泛指任何学科的学术研究,不仅包括师生协同在自然科学、工程以及社会科学方面所做的科学探索,也包括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探究式课程活动。无论本科生是以“研究辅助员”身份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还是研究设计自己的课题,都可以称为本科生科研。近年来,本科生科研越来越被世界各地高校重视,作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国家。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本科生科研被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理工学院及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UR)、全美本科生科研大会(NCUR)等的推动下[1],本科生科研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本科生创造思维方面已经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足,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很多高校也逐渐意识到本科生科研的重要意义,纷纷启动了具体的培养计划。但由于中美两国的国情、高校发展路径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的本科生科研培养的具体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探讨与研究中美两国本科生科研不同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对促进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中美高校本科生科研的历史沿革比较
(一)美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的历史沿革
在美国,本科生科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当时加州理工学院就有少数比较优秀的本科生参与化学领域的科研活动,只不过当时规模较小,人员较少,缺乏机构加以组织和推动。直至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创立了“本科生研究机构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es Progeam,UROP),并成立组织管理机构,推动本科生科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1978年,由高校教授发起并成立了一个支持本科生科研的全国性组织———“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ouncil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CUR)”,旨在促进师生学术合作,推动自然科学、数学以及工程领域的本科生科研活动。1987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艾西维尔分校举办的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The National Conferences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NCUR)则弥补了本科生科研理事会在活动领域的局限。1989年,万花筒项目(Project Kaleidoscope)启动,倡导高校本科教育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90年代初,美国宇航局和国家天文台等政府机构也开始支持本科生科研活动,使得本科生科研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体制也进一步得到完善。1998年的博耶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es:A Blueprint for American’s Research Unsearch Universitions)将美国的本科生科研推向高潮,报告中对之前本科生科研发展缓慢的问题提出比较尖锐的批评,甚至说美国的本科生教育与研究性大学的学术声誉是不相匹配的,并提出发展本科生科研的可行性六条建议[2],如对本科生“采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构建探究式的一年级教学”等,此报告让本科生科研成为关注的焦点,所有的研究型高校都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计划。
总的来说,美国在20世纪经过对研究型高校实行教育改革的强烈呼吁以及教育界重塑研究型高校教育形象的决心之后,促使政府、教育界和高校将对本科生教学方式实行改革提上了议程,作为全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本科生科研计划由此受到美国各研究型大学的高度重视,并开始蓬勃发展。
(二)中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的历史沿革
我国高校的本科生科研计划起步较晚,建国前高校本身就不重视科研工作,更不用说本科生科研了。直到上世纪60年代高校才萌发开展科研的意识,1961年发布的《高教六十条》指出,高校不但要搞好教学,还应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但当时的科研主要由高校的教授、专家具体负责,根本没考虑到本科生的参与。后来,十年文化大革命,高校科技人才受到迫害,各种实验设备也遭到严重破坏,科研工作不得不被迫中断。1977年,邓小平同志果断提出要把国家重点高校建设成为两个中心,即教育的中心和科研的中心。高校科研再次受到国家、社会的关注,但由于科研人才的短缺和实验设备的限制,科研工作只局限于几所国家级重点高校,我国高校真正把本科生科研列入教程是在90年代。1991年,国防科技大学率先将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过程和研究紧密结合。1995年,清华大学在借鉴MIT经验的基础上推出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SRT),开始面向本科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选择科研项目,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项目中来,展开文献查阅、比较研究、论文撰写等研究学习,或针对课题内容进行调研,写出调研报告等。1998年,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高校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代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之后,高校科研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科生也开始大范围渗透到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去。同年,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适应国际学术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北京大学开始积极吸引、筹措资金,鼓励本科生开展有序而规范的科研活动,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2003年北京大学制订颁发了《北京大学本科生研究课程相关管理规定(试行)》,决定在本科生教学中融入“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Supevised Iedependent Study)”课程以及“教师引导下的小组研究(Directed Group Study)”课程,不难看出,这是借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成功教学模式;学校还启动三项“基金”,即“君政基金”、“泰兆基金”和“校长基金”,重点资助学生课程研究的开展,标志着学校正式将“研究课程”列入到普通课程的教学体系。同年,复旦大学开始启动“大学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的本科生学术研究项目,并对通过“资助计划”顺利结题的学生授予“望道学者”荣誉称号,故该项目又被称作“望道项目”。 二中美高校本科生科研发展现状比较
(一)美国高校本科生科研发展现状
美国目前是世界上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最为成功的国家,这主要是多方力量共同促进的结果,这些力量既有来自大学自身的努力(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也有来自民间和国家政府力量的支持。
1美国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现状
美国高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开展的范围非常广泛,形式极为多样,除研究型大学外,甚至连一般高校及社区学院也相继展开。
美国大多数研究型大学均将“学生科研成果展示”作为推动本科生科研开展的有效方法,展示形式既可以是学术研讨会上的口头陈述,也可以是论文的公开发表,其中,以前者更为受到推崇。如佐治亚南方大学虽不属于研究型大学,但对本科生科研成果的展示也极为重视,每年4月都会由校本科生科研学院办公室(COUR)具体负责,举办本科生科研学术报告会,给学生提供平台,充分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并作为结题考核。其次,美国高校注重培育本科生科研文化,营造浓郁的科研文化氛围,以此鼓励更多的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帮助学生主动寻找科研训练的机会,自主形成科研团队;同时,在此氛围下,教师也会积极自愿参与本科生科研的指导工作。再次,美国高校本科生科研注重实施教师与学生双向评估机制。MIT在UROP计划中提出,学生需要提供科研过程反馈,主要包括科研收获、科研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接受指导的程度以及通过该项目研究对个人科研生涯的影响等。该评价不仅是一个反思过程,更可作为监督机制,既监督学生的学习,又监督教师的负责、指导程度。除此之外,美国许多高校都设立专门的本科生科研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科生的研究计划书及提供筹资建议等全面管理。
2美国本科生科研民间组织发展现状
美国实行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各地区不同大学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拥有自主权。虽然没有全国或全州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安排,但民间组织却在本科生科研训练上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引导作用[2],尤其是本科生科研理事会和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两者相互配合,极大促进了美国本科生科研的迅速发展。
3美国政府对高校本科生科研的支持现状
美国政府对本科科研的支持主要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来完成。NSF是政府建立的独立学术研究机构,旨在通过对各种科研单位的学术研究资助来鼓励和促进科学研究进展,其中,本科生科研经验计划(Research Experience for Undergarduaye,REU)自然隶属于NSF资助的范围,主要资助对象是拥有美国籍或居留权的在校本科生,承办单位为美国各大学及民间科研组织机构,被称为REU站点,目前,REU站点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区,为本科生科研训练提供便利和强大的资金支持。
(二)中国高校本科生科研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担,真正培养出知识结构健全,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及国家现代化科技的进步。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把本科生科研训练融入到教育教学体系,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活动,充分发挥本科生的潜能,培养其基本的科研素养,以此提升本科生的创新素质,可以说是现实情况下高等教育的最佳选择。鉴于此,我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机构积极开展挑战杯、大学生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各专业全国及地方性赛事活动,强力推动高校向本科生开放教育资源,激发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部分高校还相继开展对本科生探究式学习的探索和尝试;全面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将本科生科研训练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实施了本科生科研专项计划,并加大科研基金的资助。如北京大学教务部将本科生科研以本科课程的形式进行管理,成为“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课程和“教师指导下的小组研究”课程,简称“研究课程”,并对该课程给予基金支持,课程结题后给予学分认定。复旦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设计”,目前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复旦还启动“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这些一定程度上都推进了本科生的实践创新。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我国本科生科研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逐渐凸显,但并不尽如人意,进展较为缓慢;在开展范围方面,本科生参与研究还只是部分优秀学生的“专利”,没能实现普及化,更缺乏完善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从高校自身教育理念来说,我国大部分高校仍然没能真正脱离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方式的影响,很难体现“学做融合、学研融合”的现代教育理念及本科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落实;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仍然没有与日常教学相融合,科研游离于教学环节之外;学校缺乏本科生科研实践的良好氛围,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有待加强。
三对我国本科生科研管理的启发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美国高校的本科生科研开展相对较为成熟,由于中美两国实际情况不同,我们没必要全盘照搬他们的教育模式,但他们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却值得我们借鉴。
(一)扩大本科生科研计划的覆盖面,吸引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我国近年来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项目与美国相比,覆盖面要小得多。如前所述,美国本科生科研之所以成功,主要依靠多方面力量的相互支持、配合。为此,我国应重视高校本科生科研的文化宣传,营造浓厚的本科生科研氛围,通过多种渠道资助不同形式的本科生科研与创新计划。
(二)加强本科生科研平台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实验课程,尤其是探索性主干实验课程,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提供实践平台;借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将硅谷作为本科生实习、实践和创业基地的做法,构建校外科研基地,切实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科研经费来源看,我国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资助和学校内部,经费比较紧张,其中专门针对本科生科研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远远满足不了开展科研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专门面向民间团体及企业的科研专项基金,借助民间力量填补经费的不足。
(三)优化培养方案,构建本科生科研新机制
应将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全面优化主干课程与重要基础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大纲,切实规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同时还应加强课外学习要求,强化平时考核力度。
(四)完善本科生科研体系,打造各种学生交流、发布平台
推动美国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计划的民间机构虽非政府机构,但其为本科生科研提供了各种多样化的交流平台,作用非常明显。我们也可以鼓励发展类似的组织,举办全国或地区盛大的学术会议,为学生提供可以演讲、海报、展示他们科研成果的平台,以此提高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和口头表达及沟通能力。
(五)建立创新导师制,强调师生之间的合作
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建立科研导师制是对本科生科研能力有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拔高学历、高职称,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责任心的教师任导师,负责本科生从选题、立项、研究开展直至成果申报的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工作。倡导教师的主动投入,使教师和学生紧密合作,相互鼓励,相互评估,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UROP实施的过程反馈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乔连全,黄月华.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比较与反思[J].高教探索,2009,(4):63-70.
[2]李正,林凤,卢开聪.美国本科生科研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79-85.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国家。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本科生科研被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理工学院及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UR)、全美本科生科研大会(NCUR)等的推动下[1],本科生科研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本科生创造思维方面已经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足,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很多高校也逐渐意识到本科生科研的重要意义,纷纷启动了具体的培养计划。但由于中美两国的国情、高校发展路径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的本科生科研培养的具体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探讨与研究中美两国本科生科研不同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对促进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中美高校本科生科研的历史沿革比较
(一)美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的历史沿革
在美国,本科生科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当时加州理工学院就有少数比较优秀的本科生参与化学领域的科研活动,只不过当时规模较小,人员较少,缺乏机构加以组织和推动。直至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创立了“本科生研究机构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es Progeam,UROP),并成立组织管理机构,推动本科生科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1978年,由高校教授发起并成立了一个支持本科生科研的全国性组织———“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ouncil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CUR)”,旨在促进师生学术合作,推动自然科学、数学以及工程领域的本科生科研活动。1987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艾西维尔分校举办的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The National Conferences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NCUR)则弥补了本科生科研理事会在活动领域的局限。1989年,万花筒项目(Project Kaleidoscope)启动,倡导高校本科教育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90年代初,美国宇航局和国家天文台等政府机构也开始支持本科生科研活动,使得本科生科研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体制也进一步得到完善。1998年的博耶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es:A Blueprint for American’s Research Unsearch Universitions)将美国的本科生科研推向高潮,报告中对之前本科生科研发展缓慢的问题提出比较尖锐的批评,甚至说美国的本科生教育与研究性大学的学术声誉是不相匹配的,并提出发展本科生科研的可行性六条建议[2],如对本科生“采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构建探究式的一年级教学”等,此报告让本科生科研成为关注的焦点,所有的研究型高校都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计划。
总的来说,美国在20世纪经过对研究型高校实行教育改革的强烈呼吁以及教育界重塑研究型高校教育形象的决心之后,促使政府、教育界和高校将对本科生教学方式实行改革提上了议程,作为全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本科生科研计划由此受到美国各研究型大学的高度重视,并开始蓬勃发展。
(二)中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的历史沿革
我国高校的本科生科研计划起步较晚,建国前高校本身就不重视科研工作,更不用说本科生科研了。直到上世纪60年代高校才萌发开展科研的意识,1961年发布的《高教六十条》指出,高校不但要搞好教学,还应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但当时的科研主要由高校的教授、专家具体负责,根本没考虑到本科生的参与。后来,十年文化大革命,高校科技人才受到迫害,各种实验设备也遭到严重破坏,科研工作不得不被迫中断。1977年,邓小平同志果断提出要把国家重点高校建设成为两个中心,即教育的中心和科研的中心。高校科研再次受到国家、社会的关注,但由于科研人才的短缺和实验设备的限制,科研工作只局限于几所国家级重点高校,我国高校真正把本科生科研列入教程是在90年代。1991年,国防科技大学率先将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过程和研究紧密结合。1995年,清华大学在借鉴MIT经验的基础上推出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SRT),开始面向本科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选择科研项目,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项目中来,展开文献查阅、比较研究、论文撰写等研究学习,或针对课题内容进行调研,写出调研报告等。1998年,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高校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代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之后,高校科研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科生也开始大范围渗透到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去。同年,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适应国际学术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北京大学开始积极吸引、筹措资金,鼓励本科生开展有序而规范的科研活动,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2003年北京大学制订颁发了《北京大学本科生研究课程相关管理规定(试行)》,决定在本科生教学中融入“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Supevised Iedependent Study)”课程以及“教师引导下的小组研究(Directed Group Study)”课程,不难看出,这是借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成功教学模式;学校还启动三项“基金”,即“君政基金”、“泰兆基金”和“校长基金”,重点资助学生课程研究的开展,标志着学校正式将“研究课程”列入到普通课程的教学体系。同年,复旦大学开始启动“大学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的本科生学术研究项目,并对通过“资助计划”顺利结题的学生授予“望道学者”荣誉称号,故该项目又被称作“望道项目”。 二中美高校本科生科研发展现状比较
(一)美国高校本科生科研发展现状
美国目前是世界上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最为成功的国家,这主要是多方力量共同促进的结果,这些力量既有来自大学自身的努力(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也有来自民间和国家政府力量的支持。
1美国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现状
美国高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开展的范围非常广泛,形式极为多样,除研究型大学外,甚至连一般高校及社区学院也相继展开。
美国大多数研究型大学均将“学生科研成果展示”作为推动本科生科研开展的有效方法,展示形式既可以是学术研讨会上的口头陈述,也可以是论文的公开发表,其中,以前者更为受到推崇。如佐治亚南方大学虽不属于研究型大学,但对本科生科研成果的展示也极为重视,每年4月都会由校本科生科研学院办公室(COUR)具体负责,举办本科生科研学术报告会,给学生提供平台,充分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并作为结题考核。其次,美国高校注重培育本科生科研文化,营造浓郁的科研文化氛围,以此鼓励更多的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帮助学生主动寻找科研训练的机会,自主形成科研团队;同时,在此氛围下,教师也会积极自愿参与本科生科研的指导工作。再次,美国高校本科生科研注重实施教师与学生双向评估机制。MIT在UROP计划中提出,学生需要提供科研过程反馈,主要包括科研收获、科研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接受指导的程度以及通过该项目研究对个人科研生涯的影响等。该评价不仅是一个反思过程,更可作为监督机制,既监督学生的学习,又监督教师的负责、指导程度。除此之外,美国许多高校都设立专门的本科生科研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科生的研究计划书及提供筹资建议等全面管理。
2美国本科生科研民间组织发展现状
美国实行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各地区不同大学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拥有自主权。虽然没有全国或全州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安排,但民间组织却在本科生科研训练上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引导作用[2],尤其是本科生科研理事会和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两者相互配合,极大促进了美国本科生科研的迅速发展。
3美国政府对高校本科生科研的支持现状
美国政府对本科科研的支持主要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来完成。NSF是政府建立的独立学术研究机构,旨在通过对各种科研单位的学术研究资助来鼓励和促进科学研究进展,其中,本科生科研经验计划(Research Experience for Undergarduaye,REU)自然隶属于NSF资助的范围,主要资助对象是拥有美国籍或居留权的在校本科生,承办单位为美国各大学及民间科研组织机构,被称为REU站点,目前,REU站点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区,为本科生科研训练提供便利和强大的资金支持。
(二)中国高校本科生科研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担,真正培养出知识结构健全,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及国家现代化科技的进步。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把本科生科研训练融入到教育教学体系,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活动,充分发挥本科生的潜能,培养其基本的科研素养,以此提升本科生的创新素质,可以说是现实情况下高等教育的最佳选择。鉴于此,我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机构积极开展挑战杯、大学生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各专业全国及地方性赛事活动,强力推动高校向本科生开放教育资源,激发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部分高校还相继开展对本科生探究式学习的探索和尝试;全面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将本科生科研训练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实施了本科生科研专项计划,并加大科研基金的资助。如北京大学教务部将本科生科研以本科课程的形式进行管理,成为“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课程和“教师指导下的小组研究”课程,简称“研究课程”,并对该课程给予基金支持,课程结题后给予学分认定。复旦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设计”,目前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复旦还启动“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这些一定程度上都推进了本科生的实践创新。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我国本科生科研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逐渐凸显,但并不尽如人意,进展较为缓慢;在开展范围方面,本科生参与研究还只是部分优秀学生的“专利”,没能实现普及化,更缺乏完善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从高校自身教育理念来说,我国大部分高校仍然没能真正脱离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方式的影响,很难体现“学做融合、学研融合”的现代教育理念及本科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落实;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仍然没有与日常教学相融合,科研游离于教学环节之外;学校缺乏本科生科研实践的良好氛围,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有待加强。
三对我国本科生科研管理的启发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美国高校的本科生科研开展相对较为成熟,由于中美两国实际情况不同,我们没必要全盘照搬他们的教育模式,但他们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却值得我们借鉴。
(一)扩大本科生科研计划的覆盖面,吸引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我国近年来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项目与美国相比,覆盖面要小得多。如前所述,美国本科生科研之所以成功,主要依靠多方面力量的相互支持、配合。为此,我国应重视高校本科生科研的文化宣传,营造浓厚的本科生科研氛围,通过多种渠道资助不同形式的本科生科研与创新计划。
(二)加强本科生科研平台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实验课程,尤其是探索性主干实验课程,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提供实践平台;借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将硅谷作为本科生实习、实践和创业基地的做法,构建校外科研基地,切实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科研经费来源看,我国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资助和学校内部,经费比较紧张,其中专门针对本科生科研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远远满足不了开展科研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专门面向民间团体及企业的科研专项基金,借助民间力量填补经费的不足。
(三)优化培养方案,构建本科生科研新机制
应将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全面优化主干课程与重要基础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大纲,切实规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同时还应加强课外学习要求,强化平时考核力度。
(四)完善本科生科研体系,打造各种学生交流、发布平台
推动美国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计划的民间机构虽非政府机构,但其为本科生科研提供了各种多样化的交流平台,作用非常明显。我们也可以鼓励发展类似的组织,举办全国或地区盛大的学术会议,为学生提供可以演讲、海报、展示他们科研成果的平台,以此提高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和口头表达及沟通能力。
(五)建立创新导师制,强调师生之间的合作
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建立科研导师制是对本科生科研能力有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拔高学历、高职称,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责任心的教师任导师,负责本科生从选题、立项、研究开展直至成果申报的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工作。倡导教师的主动投入,使教师和学生紧密合作,相互鼓励,相互评估,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UROP实施的过程反馈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乔连全,黄月华.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比较与反思[J].高教探索,2009,(4):63-70.
[2]李正,林凤,卢开聪.美国本科生科研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