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院士大会上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撑性行业,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领域,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科技潮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内电力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低碳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推进能源技术创新,为新能源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新能源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一、加强风电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质量
“十二五”时期,国内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1.29亿千瓦,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进入“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一系列新能源产业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不断出台,风能及太阳能应用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已进入质量提升期。国家正在加快实施电力体制改革,逐步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新能源企业降低造价,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此形势下,新能源企业更需做好电力市场需求预测与分析,建立前期、基建、生产、运营全产业链精益化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树立高标准理念,努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规划设计环节,就风电前期选址、规划、风机选型匹配、工程建设等各阶段进行精细化设计研究,依托测风、运行等大数据优势,充分考虑自身风资源条件、风电机组性能、电气设备损耗、风机设备和集电线路、交通工程等造价因素,基于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为风电场量身定制最优的精细化设计方案。在工程建设中,树立“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全参与”的优化设计理念,应用最先进的风电行业新技术,强化风电场建设和生产的高效衔接,确保风电场的投产质量和效益。在生产管理上,充分利用风电场集群优化调度和集中控制技术,实现风电场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跨区域、多机型的机组运行性能对比分析,优化各类发电机组的协调运行,实现风电集群整体效能最大化。加强“能源互联网+”技术在风光电站运维领域应用,提高移动运维、远程专家协同运维能力,加强智能终端应用,不断提高设备可用率和发电能力;加强电网适应性技术研究应用,优化控制策略技术,提高风功率预测能力及高低电压穿越适应能力。针对早期风电机组设计、安装缺陷导致的达不到设计值、安全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运用叶片延长、安装增功组件、控制系统升级等多种风机技改提效技术,提升设备综合效能。
二、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研究,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近年来,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新气流技术、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智能化控制技术得到不断突破。2016年,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并同时发布了《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推进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现代电网关键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等重点技术创新任务,加快实施智能电网、物联网、储能、微电网的综合供能区域试点。可以预见,“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随着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新能源综合成本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将为新能源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低风速发电技术,拓展风电开发布局。过去风电场较多分布在三北地区,受“弃风限电”问题影响较为严重,随着国内大叶轮、混合塔架、柔性塔架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中东部及南部地区的风电开发逐渐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囿于我国风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的现状,且随着优质风资源规模逐渐减少,加快低风速发电技术的研究应用,对于拓展我国风电开发布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能源企业和风电制造企业要加强低风速风电技术的联合应用推广,积极探索适合风资源区域特点以及地理环境要求的低风速风场开发模式,不断提升我国低风速风场开发技术实力,实现风电产业发展的科学布局。
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应用,拓展风电利用空间。风电并网和消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需要在加强各类电源之间、电源电网之间相协调,区域布局及项目与消纳市场、配套电网以及调峰电源相统筹之外,还要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等快速调节电源,研究压缩空气蓄能、电化學储能等大规模蓄能技术及示范应用。积极推进风电供暖消纳方式研究和建设,把富风季与供暖期高度重叠的不利因素变成冬季风电大发的契机,由绿色供电向“绿色供电、绿色供暖、绿色新能源汽车”多位一体能量转化模式发展。同时,建立风电场与大电力用户和电力系统的协调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加強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加快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微电网接近负荷,是分布式发电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关键,对于提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能源微电网也是电网配售侧向社会主体放开的一种具体方式,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可为新能源产业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要加强对先进储能、微电网技术及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研究,形成完善的新能源微电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集成分布式能源及智能一体化电力能源控制技术,将各类分布式能源、储电蓄热(冷)及高效用能技术相结合,通过智能电网及综合能量管理系统,形成先进高效的能源技术体系,灵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使新能源微电网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下具有经济合理性。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队伍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大力支撑。新能源企业应积极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机遇,以企业为新能源技术集成平台,以示范项目为纽带,依托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人才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体系,抢占前沿技术的应用先机,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新能源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实施风电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新能源技术培训,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队伍培养,提升新能源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鼓励引进具有研究基础和技术积累的研究团队,为实施关键性技术攻坚、海外业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采取项目带动、培训交流、利益激励等多种措施,加大对科研人才的奖励力度,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积极营造适宜人才发展和科研创新的发展环境和氛围。
(作者为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撑性行业,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领域,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科技潮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内电力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低碳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推进能源技术创新,为新能源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新能源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一、加强风电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质量
“十二五”时期,国内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1.29亿千瓦,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进入“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一系列新能源产业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不断出台,风能及太阳能应用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已进入质量提升期。国家正在加快实施电力体制改革,逐步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新能源企业降低造价,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此形势下,新能源企业更需做好电力市场需求预测与分析,建立前期、基建、生产、运营全产业链精益化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树立高标准理念,努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规划设计环节,就风电前期选址、规划、风机选型匹配、工程建设等各阶段进行精细化设计研究,依托测风、运行等大数据优势,充分考虑自身风资源条件、风电机组性能、电气设备损耗、风机设备和集电线路、交通工程等造价因素,基于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为风电场量身定制最优的精细化设计方案。在工程建设中,树立“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全参与”的优化设计理念,应用最先进的风电行业新技术,强化风电场建设和生产的高效衔接,确保风电场的投产质量和效益。在生产管理上,充分利用风电场集群优化调度和集中控制技术,实现风电场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跨区域、多机型的机组运行性能对比分析,优化各类发电机组的协调运行,实现风电集群整体效能最大化。加强“能源互联网+”技术在风光电站运维领域应用,提高移动运维、远程专家协同运维能力,加强智能终端应用,不断提高设备可用率和发电能力;加强电网适应性技术研究应用,优化控制策略技术,提高风功率预测能力及高低电压穿越适应能力。针对早期风电机组设计、安装缺陷导致的达不到设计值、安全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运用叶片延长、安装增功组件、控制系统升级等多种风机技改提效技术,提升设备综合效能。
二、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研究,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近年来,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新气流技术、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智能化控制技术得到不断突破。2016年,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并同时发布了《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推进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现代电网关键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等重点技术创新任务,加快实施智能电网、物联网、储能、微电网的综合供能区域试点。可以预见,“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随着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新能源综合成本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将为新能源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低风速发电技术,拓展风电开发布局。过去风电场较多分布在三北地区,受“弃风限电”问题影响较为严重,随着国内大叶轮、混合塔架、柔性塔架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中东部及南部地区的风电开发逐渐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囿于我国风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的现状,且随着优质风资源规模逐渐减少,加快低风速发电技术的研究应用,对于拓展我国风电开发布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能源企业和风电制造企业要加强低风速风电技术的联合应用推广,积极探索适合风资源区域特点以及地理环境要求的低风速风场开发模式,不断提升我国低风速风场开发技术实力,实现风电产业发展的科学布局。
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应用,拓展风电利用空间。风电并网和消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需要在加强各类电源之间、电源电网之间相协调,区域布局及项目与消纳市场、配套电网以及调峰电源相统筹之外,还要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等快速调节电源,研究压缩空气蓄能、电化學储能等大规模蓄能技术及示范应用。积极推进风电供暖消纳方式研究和建设,把富风季与供暖期高度重叠的不利因素变成冬季风电大发的契机,由绿色供电向“绿色供电、绿色供暖、绿色新能源汽车”多位一体能量转化模式发展。同时,建立风电场与大电力用户和电力系统的协调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加強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加快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微电网接近负荷,是分布式发电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关键,对于提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能源微电网也是电网配售侧向社会主体放开的一种具体方式,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可为新能源产业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要加强对先进储能、微电网技术及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研究,形成完善的新能源微电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集成分布式能源及智能一体化电力能源控制技术,将各类分布式能源、储电蓄热(冷)及高效用能技术相结合,通过智能电网及综合能量管理系统,形成先进高效的能源技术体系,灵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使新能源微电网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下具有经济合理性。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队伍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大力支撑。新能源企业应积极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机遇,以企业为新能源技术集成平台,以示范项目为纽带,依托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人才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体系,抢占前沿技术的应用先机,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新能源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实施风电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新能源技术培训,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队伍培养,提升新能源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鼓励引进具有研究基础和技术积累的研究团队,为实施关键性技术攻坚、海外业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采取项目带动、培训交流、利益激励等多种措施,加大对科研人才的奖励力度,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积极营造适宜人才发展和科研创新的发展环境和氛围。
(作者为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