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兼具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全面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是英语的“双性”的综合体现。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立足于对话教学,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习和运用有用的英语,在实践中拓展英语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 对话教学 方法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对话教学存在误区:对话教学就是教材中的对话的教学。其实,英语课堂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教师和教材之间的多元对话,也是新课标下提倡的“对话”课堂,要求师生间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发展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因此,探讨对话课堂的创建是小学英语有效课堂的重要方面之一。下面,以牛津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为例,谈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依据教材,拓展对话内容
说到对话教学,教师脑海中首先闪现的是教材中的对话部分的教学,教师沿袭的是教教材。而新课标强调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走出来,将教材作为作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应精心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对于小学生的英语第一课,与其按部就班讲教材、教教材,不如教师走进教室,依次和孩子们一个个打招呼Hi/Hello/Good morning...I am Mr xxx/Miss xxx.再让孩子们相互对话,给孩子们介绍点西方文化:西方人见面除了打招呼还要拥抱(Hug),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生态课堂、生命课堂。
再如,在询问对方的职业的一课中,教材中只出现了What is your job?和How old are you?如果教学中仅仅教学这两个句型和答语I am...看似学生学得轻松,重点集中,但被教材所困,学生成为“井底之蛙”,只知道问“你的工作是什么?”、“你多大了?”而想问第三者的职业和年龄时时就束手无策。因此,对于这个部分的教材的处理,教师应高于教材,拓展What is his/her job? He/she is a(an)...以及How old he/she?He/she is...这样,学生的口语训练和交流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也扩展了对话的内容。
二、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在于运用,学生学到的不应该是死的语言知识,应鼓励学生在交际中灵活运用。听说领先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是小学英语的重心。因此,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和交流,“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的句型时,联系以前的学过的句型,在“对话”中新旧知识灵活使用,可以举一反三。如果长期坚持,学生的口语能力定会提高,学生学到的不再是哑巴英语。
如学习动词play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用这个单词说出不同的句子来,并且要求不重复,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且跃跃欲试,争先恐后。I often play football. I don’t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They are playing a game.Playing a game is great...这样的练习,学生们既举一反三,还注意到一般现在时的各种句式的变换,以及动词的形式,包括am/is/are的正确使用,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情境,构建对话氛围
语言的运用应有一定的语言情境,情境是语言运用的基础,是语言滋生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建说英语、用英语、英语对话的情境,使对话在情境中呈现,在情境中进行,在情境中展开,在情境中实践,将语言的魅力和内涵在情境中彰显和领略到。
如对于三上的Project2的教学,该部分的主题是A Puppet Show.其中能对自己制作的木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简单介绍,能初步用5-8单元所学习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对话的创编和木偶剧的表演等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核心。
对于木偶的制作,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在家完成,作为课外作业,而对话的创编和木偶剧的表演是课堂的重要环节,忽视不得。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而创编对话,并表演木偶剧,难度之大也自不待言。而情境法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唤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表现自我的激情。如教师可以创设at home、in a classroom、on a picnic、at a New Year’s party等情境,让孩子们在这些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My puppet is a(an)...等主要句型得到使用和交流的平台,为孩子们展示自我制作的木偶、为孩子们表演木偶剧提供愉悦、轻松的氛围。
小学英语教学切莫以讲、读、背为形式,为学会为目的,而是应该通过对话,培养孩子们的说英语、用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能力。并且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打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高效课堂,使对话成为英语教学的亮点,使学生在对话中,发展综合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发展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1]索南朋措.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3(8).
[2]唐莹.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关键词】小学英语 对话教学 方法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对话教学存在误区:对话教学就是教材中的对话的教学。其实,英语课堂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教师和教材之间的多元对话,也是新课标下提倡的“对话”课堂,要求师生间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发展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因此,探讨对话课堂的创建是小学英语有效课堂的重要方面之一。下面,以牛津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为例,谈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依据教材,拓展对话内容
说到对话教学,教师脑海中首先闪现的是教材中的对话部分的教学,教师沿袭的是教教材。而新课标强调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走出来,将教材作为作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应精心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对于小学生的英语第一课,与其按部就班讲教材、教教材,不如教师走进教室,依次和孩子们一个个打招呼Hi/Hello/Good morning...I am Mr xxx/Miss xxx.再让孩子们相互对话,给孩子们介绍点西方文化:西方人见面除了打招呼还要拥抱(Hug),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生态课堂、生命课堂。
再如,在询问对方的职业的一课中,教材中只出现了What is your job?和How old are you?如果教学中仅仅教学这两个句型和答语I am...看似学生学得轻松,重点集中,但被教材所困,学生成为“井底之蛙”,只知道问“你的工作是什么?”、“你多大了?”而想问第三者的职业和年龄时时就束手无策。因此,对于这个部分的教材的处理,教师应高于教材,拓展What is his/her job? He/she is a(an)...以及How old he/she?He/she is...这样,学生的口语训练和交流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也扩展了对话的内容。
二、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在于运用,学生学到的不应该是死的语言知识,应鼓励学生在交际中灵活运用。听说领先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是小学英语的重心。因此,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和交流,“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的句型时,联系以前的学过的句型,在“对话”中新旧知识灵活使用,可以举一反三。如果长期坚持,学生的口语能力定会提高,学生学到的不再是哑巴英语。
如学习动词play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用这个单词说出不同的句子来,并且要求不重复,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且跃跃欲试,争先恐后。I often play football. I don’t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They are playing a game.Playing a game is great...这样的练习,学生们既举一反三,还注意到一般现在时的各种句式的变换,以及动词的形式,包括am/is/are的正确使用,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情境,构建对话氛围
语言的运用应有一定的语言情境,情境是语言运用的基础,是语言滋生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建说英语、用英语、英语对话的情境,使对话在情境中呈现,在情境中进行,在情境中展开,在情境中实践,将语言的魅力和内涵在情境中彰显和领略到。
如对于三上的Project2的教学,该部分的主题是A Puppet Show.其中能对自己制作的木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简单介绍,能初步用5-8单元所学习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对话的创编和木偶剧的表演等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核心。
对于木偶的制作,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在家完成,作为课外作业,而对话的创编和木偶剧的表演是课堂的重要环节,忽视不得。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而创编对话,并表演木偶剧,难度之大也自不待言。而情境法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唤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表现自我的激情。如教师可以创设at home、in a classroom、on a picnic、at a New Year’s party等情境,让孩子们在这些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My puppet is a(an)...等主要句型得到使用和交流的平台,为孩子们展示自我制作的木偶、为孩子们表演木偶剧提供愉悦、轻松的氛围。
小学英语教学切莫以讲、读、背为形式,为学会为目的,而是应该通过对话,培养孩子们的说英语、用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能力。并且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打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高效课堂,使对话成为英语教学的亮点,使学生在对话中,发展综合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发展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1]索南朋措.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3(8).
[2]唐莹.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