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植物的百年影像传说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iaip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BBC NHU的历程看世界自然历史纪录片的发展
  
  BBC NHU(Nature History unlI)就是BBC自然历史部,它是BBC旗下一个专门制作自然历史纪录片的公司,有点像我们国家的科教电影制片厂。自然历史的英文是NatureH-story中文也可以翻译为博物学。自然历史纪录片可以是包含野生动物、植物、天文地理古生物气候等方面的纪录片,也可以是上述几个学科交叉而说明一个问题讲述一个地方介绍一种动物的纪录片。
  BBC自然历史部是这个行业的先驱者和领导者,它生产的纪录片以高品质著称,每部都堪称经典,我们从小就喜欢看的CCTV《动物世界》,里面的多数节目都是这里生产的。BBC自然历史部的发展历程其实很能折射世界自然历史纪录片(尤其是野生动植物纪录片)的发展史,就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这个过程很有意思,而且这也许能帮助我们看清今天中国自然历史纪录片所处的位置。
  BBC自然历史部座落于英国西南部的布里斯托尔市(Bristol),它每年大约生产80小时的电视节目和40小时的广播节目。(这40小时的广播节目很有意思大家很少听过专门讲野生动物的广播节目吧?就像广播里的纪录片很有趣!可以去BBC的网站上在线收听。)NHU大约有230名正式雇员但是由于NHU的存在,布里斯托尔就产生了很多围绕着NHU提供各种服务的小公司,比如:专门做自然音乐的卖自然声音素材的做电脑特技的、摄影器材租赁的提供特种拍摄服务的、甚至养动物的等等。后来,布里斯托尔又每两年举办一届wildScreen电影节(自然银幕电影节)进行优秀影片的评选研讨、培训、节目交易节目定购、器材展览等wildScreen是现在最大的自然电影节有自然影片的奥斯卡之称。所以,由于BBC NHU的存在,布里斯托尔就逐渐成了全世界野生动物电影工业(Wildlife film-making industry)的中心。
  BBC自然历史部为什么不建在伦敦而是在布里斯托尔呢7这就不得不提到自然历史部的创建者之一——彼得·斯科特爵士(sir Peter·Scott)他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自然保护机构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创立人之一,就是他亲手绘制了WWF那个著名的大熊猫标志。19世纪初,西方越来越多受教育的民众开始对自然感兴趣。1907年英国出现了最早的野生动物影片《ln Birdland》,并向付费的观众放映。那个年代,电影刚发明不久,观众对电影画面里展现的比如非洲大草原上壮观的野生动物场面很感新奇那时也产生了不少随探险队带回来的动物纪录片。1934年拍摄的动物影片《The Private Life of Gunner》获得了1937年的奥斯卡纪录片摄影奖。
  但是,自然历史影片真正的大发展还是在二战以后。随着电视的普及,8BC的节目里出现了主持人和动物一起在演播室里做的节目。当时,彼得斯科特爵士就是这种节目里的一个著名主持人。
  1956年BBC有人提议:我们干嘛不专门建立一个机构来拍摄自然和动物类的影片呢? 彼得斯科特爵士很赞成这个想法,就说:“好啊!我们一起来搞啊!”当时彼得斯科特就住在布里斯托尔,于是在1957年,他们就在布里斯托尔找了一幢老房子搞起了BBC自然历史部。
  今天,BBC自然历史部之所以能生产如此优秀的动物影片还有一个人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他就是——大卫·艾登堡禄爵士(sir Dayid Attenborough)。大卫艾登堡禄爵士也是早期BBC自然历史影片的著名主持人50年过去了,他现在还活跃在银幕上,并策划和主持了一系列的经典自然历史影片(他现在正在主持BBC NHU的新系列影片《Life in cold blood》)。
  大卫·艾登堡禄爵士自然知识渊博,有这样一位充满激情擅长演说的生物学家来如数家珍地为节目主持节目能不好看吗,大卫爵士创造了很多个自然历史影片里的第一其中最重要的个也是他作为主持人第一次出现在电视上的节目:于1954-1964年期间制作的《ZOO QUEST》。1958年在这个节目里,大卫爵士第一次把动物节目的主持人带到野外——野生动物生活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在演播室里。
  假如没有大卫爵士把动物节目的主持人带到野外,大概也不会出现野生动物摄影师这个行当。那时几乎没有专门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影师由于节目里需要展现动物在野外的生活画面BBC NHU就请体育摄影师客串,因为他们都是会使用长镜头在远处拍摄的人。
  
  下面就是一些BBC NHU制作的经典影片
  
  1977年,影片《wildlife on One》第一次用全球的视野去展现野生动物。
  1979年,第一部彩色野生动物影片《Life on Earth》,大卫爵士任主持人,具有重要划时代意义。这部影片BBC NHU投入了很多心血,并且开创了主持人在现场低声解说的风格。它第一次为全球观众带来了非常现场和非常让人激动的画面,其中最著名的片断就是大卫爵士坐在一堆山地大猩猩中间,为观众低声介绍它们的行为。
  1987年影片《The Living Planet》,大卫爵士任主持人,在此系列里摄影师前往世界各地去拍摄,是一个当时看来很有雄心的计划,制作成本很高摄影师开始用和动物慢慢熟悉再拍摄的工作方式。
  1990年,影片《Trials of Life》大卫爵士主持,BBC NHU开始在节目制作团队里增加调研员这样一个职位,专门负责寻找可以拍摄的动物行为和故事。在这个系列里他们拍摄了许多连科学家都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动物故事,比如在南美海岸有种虎鲸会冲到岸上来捕食海豹。野生动物影片大大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了解。
  1995年影片《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植物私生活)大卫爵士主持,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最优秀的植物影片摄影技术大大进步这是次超凡的延时摄影运用范例。
  1997年,《Land of Tiger》里程碑之一,大量的调研工作让这部影片拍到了类似于大象从个岛游泳到另一个岛这样的故事。
  1998年《The Life of Birds》(飞禽传),大卫爵士主持一部专门放映鸟类的系列片大量运用高速摄影技术。
  1999年《Life on One》,开始更多借用故事片的拍法来拍摄动物影片。
  2001年《WildLife Specials》,这个系列每一集就讲一种动物,完整反应这个物种的自然历史生活。
  2002年,系列片《The Blue Planet》(蓝色星球)一部专门反应海洋和海洋生物的影片,非常成功,具有划时代意义。投资空前大约700万英镑,但获利更丰,所有的镜头都在最好的条件下拍摄:并且开始请著名的电影作曲家来制作音乐。
  2004年,《Big Cat Week》,一部像日记一样的系列片,纪录大型猫科动物的生活。
  2005年,《Life on the Undergrowth》(丛林下的生命),专门讲述蜘蛛等无脊椎动物的故事,动 物的行为非常新奇,获得2006年wildscreen最佳系列片奖。
  2006年《Planet Earth》(地球行星),又是部大制作系列片,6集,高清拍摄,反应全球不同自然环境下(比如:高山洞穴,草原、丛林),生物的神奇行为和故事。
  2008年,《Life in Cold Blood》(冷血动物)大卫爵士主持,正在制作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BBC的自然历史影片50年代起步,60-70年代发展80-90年代鼎盛,2000年以后倾向大制作,现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随着观众的口味、摄影技术的进步制作方式的改进而不断变化。在自然历史影片的技术规格方面,16mm胶片从原来的统治地位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高清是现在的行业基本标准。
  
  自然历史纪录片在中国
  
  中国是全世界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但中国的自然和野生动物电影工业和中国生物的多样性是不相称的。丰富而独特的资源,相对便宜的制作成本,只要有专业的制作队伍就能生产出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中国的野生动物纪录片起步并不晚,上世纪70-90年代农业电影制片厂和科教电影制片厂就拍摄过许多很优秀的野生动物影片:《朱鹳》《秦岭大熊猫》《鹗》《灰喜鹊》《小熊猫》等等。中央电视台从1981年12月31日开播《动物世界》,它让中国观众第一次看到了精彩的野生动物节目,那时《动物世界》的大多数节目来自BBC。80年代中期《动物世界》开始自己拍摄和制作,并出现了《青藏高原野生动物》这样很优秀的作品。这本来是很好的契机,但后来又慢慢回到老路上,这是非常可惜的。2002年CCTV和野性中国工作室联合制作的《寻找滇金丝猴》获得了wildScreen电影节的TVE奖,这个奖是专门奖励发展中国家制作的优秀自然历史影片的。虽然《寻找滇金丝猴》第一次在世界一流的自然电影节上获得了承认,但是离国际一流的自然历史影片还有很大的距离。
  近些年,科教电影制片厂也投入很大力气制作了一些动物影片,比如《乌梁素海的天鹅》等,也有些获了奖但是离国际发行还是有距离,较高质量的影片产量也不能形成一定规模。和其他领域的纪录片一样资金和发行仍然是最大的问题。
  由此可见自然历史影片虽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和公益性质,但它仍然是商品,所以必须遵从市场的游戏规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自然历史类纪录片只有进入市场才能真正得到健康的发展制作者们才会做得更好,总是靠国家投资是不会长久的。
  中国的自然历史类纪录片需要走自己的路,我觉得也许应该学习中国的制造业——以前完全落后,现在在某些领域已经能逐渐生产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所以只要有优秀的专业制作人出现,中国自然历史类纪录片肯定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为同样的东西,我们生产的成本比国外低。当然,前提是我们要能生产出和人家一样的或者质量差不多的东西。
其他文献
《反盗版公益广告——小狗篇》    “看盗版的连狗都不如”?  作为“尊重知识产权,远离盗版”公益片单元评委的冯小刚导演,在为获得最佳创意奖的短片《反盗版公益广告——小狗篇》颁奖时曾坦言,在这一系列反盗版短片中《小狗篇》是他最钟情的部,他甚至说这部短片才应该被评为第一名。  谈到原因,冯小刚解释到,这部短片以表现小狗对待盗版碟的态度这种方式,极大地讽刺了在生活中购买、观看盗版碟的人,认为他们甚至不
期刊
我的影像梦想    20岁时,我还在厂里做炊事员。当时抱着想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去读了一个星期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电影演员培训班过了一下当演员的瘾。但是现实还是现实,回来后我还是得继续做我的本职工作——炊事员。1998年,父母退休后,为了赚点钱给我讨个老婆,去兰溪城北街头摆了一个做当地特色小吃——鸡蛋馃的小摊。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与鸡蛋馃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我们的鸡蛋馃皮簿馅多,味美可口,深得大家的喜爱所
期刊
应该是绿油油的季节了,一切从嫩芽新翠的春天变成了艳阳高照的夏日,享受着有机生活的人们像绿色植物享受光合作一般沐浴着阳光。而当我们打开电视,合着耳边游动的音乐与闪烁的画面新鲜的影音生活透着荧光屏又开始了。  小区里开始陆续更换数字机顶盒了,电视里的频道下从40个变成了200个,熟悉与陌生的笑容绽放在这黑匣子上,翻弄遥控器把所有的频道逐一审视,看到了顾阳的节目,依旧清新自然,如她博客的名字——阳光下面
期刊
《后天》    故事梗概:本片讲述了未来世界由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气候变异,地球陷入第二班冰河期的故事。气象学家霍尔教授根据观察和研究史前气候的规律提出严重的温室效应将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地球将再次进入冰河时期的假设。结果,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龙卷风、海啸和暴风雪接踵而至,人类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末日浩劫……  环保链:接将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及理论上可能引起的新冰河世纪,6500万年前的冰河世纪让恐龙灭
期刊
我想好好享受一下拍摄的过程,享受一下与人相处的瞬间享受一下被感动的快感,享受下了解事实的艰辛。  在拍累了的时候我会想,在我感到快乐的时候我会想在低落的时候我也会想。  究竟拍摄纪录片的意义不只是记录不只是事件本身的伟大意义,更在于与你及你所面对的事件和人一起经历生命的时间。不是人们都爱把某些创作称为艺术吗7行为此时就是艺术。当你真正去享受了这一过程,你反而能看到和记录下更多有质感的瞬间。  现在
期刊
在中广协会纪录片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冷冶夫先生历时2年撰写的(民间影像的革命)丛书,近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一套4本近百万字。分为:DV价值论纲DV创作理念及方法DV制作技术DV与新媒体。(民间影像的革命)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Dv价值技术创作的新书它的价值在于汇总了中国DV十年发展历程中的大量数据阐述了DV影像在社会和生活各方面的价值并对DV的发
期刊
2007年6月10日,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和产业领域的十多名专家们齐聚堂,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中心动漫游培训基地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专家会议。与会专家热烈讨论了动画、漫画和游戏的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等问题。  为了加快我国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进步推动动漫、游戏创意事业的教育培训、师资建设工作,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中心在与相关国家机构、动漫与游戏专业院校及业内人士多次沟通后
期刊
2007年1月,应财团法人日本科学影像协会邀请,受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委托,由我们师生共10人组成的参赛代表团赴东京参加第5届日本全国儿童科学影像节活动。  财团法人日本科学影像协会是日本文部科学省管辖的一个团体,主要工作是:举办“科学影像节”(从1959年开始,已举办48届);举办“儿童科学影像节”,唤起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推进与亚洲各国及其他国家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向亚洲各国电视台推荐会员制作的
期刊
看片儿是很多人购买电脑的目的之一,甚至还诞生了专门为了看片儿而设计的HTPC。对于以DVD为标志的标清时代随便一颖奔腾三就能够获得非常流畅的MPEG--2软解码。当然现在奔腾四的时代都过去了软解码标清电影对于现在电脑来说,实在谈不上什么负担。  但是人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尤其是怕比较。和高清的片子相比同一部电影虽然文件体积大了好几倍,但是清晰度的诱惑实在是难以抗拒。那种1080P的电影所带来的极度清
期刊
20年前的中国,我们只有在四星五星级宾馆饭店里才能见到台球,而玩台球的当然大部分是洋人。如今台球不仅遍布中国所有大小城市,就是在一些较为发达的乡镇农村也比比皆是,甚至连农村“小卖部”门前也经常会见到农民在打台球。其普及速度之快普及率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于是,中国产生了国际台球大师级的人物——丁俊晖。  中国由于人口众多,人均体育场地占有率小于是就因地制宜,以占地面积小、玩法灵活,成本又低的乒乓球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