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笔下的邓小平

来源 :读报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ph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2年尼克松登上长城,到1989年东欧剧变,18年间,除去因“水门事件”接替总统职位的杰拉德·福特,美国先后有四位总统曾经与邓小平“共事”:理查德·尼克松、吉米·卡特、罗纳德·里根和乔治·布什。退任后,他们分别用文字记录下这位充满智慧的中国老人。
  吉米·卡特
  与邓小平交往最深的美国总统当属同中国正式建交的卡特。卡特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对邓的印象很好。他矮小、坚韧、智慧、坦率、有勇气、有风度、自信、友好,和他谈判是一种乐趣。他善解人意并善于合作,在这期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人。
  在亚特兰大的卡特总统图书馆内,陈列着卡特夫妇1979年在白宫宴请邓小平夫妇的餐桌复制品,桌上按照当时的情形摆放着印有宾主名字的桌牌和使用的餐具。这是图书馆里唯一一件卡特会见外国领导人所使用的实物。
  据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说,那次晚宴是卡特在白宫4年中“最为上品的一餐”,可见他对邓小平到访的重视程度。正如卡特在回忆录中所说:邓小平的来访是我总统生涯中一段愉快的经历。对我来说,一切都进展顺利,那位中国领导人看起来也同样满意。
  卡特和邓小平之间有着理解和默契。1997年,邓小平溘然长逝。卡特公开发表谈话,沉痛悼念他的老朋友,一位改变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命运的世纪伟人。
  罗纳德·里根
  不同于卡特,里根与邓小平之间可谓不打不成交。
  直到1980年竞选总统前,里根仍拒不承认中国政府。他在竞选时明确表示,胜选后不会去中国,“决不会抛弃台湾朋友”。但是他很快发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远比他想象的更加重大的中国难题。于是,他派自己的竞选搭档、前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布什去中国“示好”。布什回国后写道:“我相信里根一布什政府,将在共同目标和利益的坚实基础上,增进同中国的关系。”
  然而,里根却不知轻重,一意孤行。1981年1月就职时,他邀请台湾国民党代表出席他的就职大典,但在中国政府施压下,被迫作出了让步。入主白宫后,里根积极贯彻“与台湾关系法”,先后向台湾出售60架F-5战斗机以及价值6000万美元的相关装备。
  面对里根的挑戰,邓小平针锋相对展开较量。1981年1月11日,邓小平断言:同美国斗,必须不惜关系倒退。如果我们不采取强硬政策,肯定今后问题会层出不穷。现在决心要放在后退到1973年联络处的时候,甚至退到1972年以前,也就是尼克松访华以前。只要我们这样做,最后他(里根)还得来。
  三年后,里根果然来了,而且同邓小平“处”得不错。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当总统时,南希(里根之妻)和我出访海外,留下永久难忘的印象。1984年春天是中国。
  他这样描述与邓小平的会见:
  第二天是访问中的大事件,会见中国最高层人士邓小平。一个矮小的人,有着厚实的肩膀和黑色、给人印象深刻的眼睛。南希和我一起来了,邓小平微笑着,邀请南希有一天自己再次来中国,他便可以带着她看中国。但是稍后,当我们进入会谈,他的微笑消失了,即刻开始抨击美国的一系列“罪过”:我们对以色列的支持造成了整个中东地区的不稳定,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做法,我们未能同苏联就限制核武达成协定……
  作为主人,他得以先发制人,然后轮到了我。我反驳了他说的每一件事,纠正他说的事实和数据。不管怎样,他被触动了,于是我由他自己去体会。接着,出乎我意料,他突然又热情起来,他的微笑回来了,似乎想要缓和并更为诚恳。然而,这些没能止住他提及我们对台湾的友好,说这是干涉中国内政。我告诉他,中国大陆和台湾之争是一个要由中国人自己解决的问题,但美国想要问题和平解决。他的国家以武力解决的任何企图,都会对我们两国关系造成无法弥补的损伤。
  到了中饭时,早前谈话的强硬已然淡化在充满温馨、愉悦的社交中。到那时,我想,我理解了他,他也理解了我。
  理查德·尼克松
  尼克松在位时,中国外交的主角是周恩来,他对邓小平的了解,更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尼克松对邓小平的描述颇为独到,将他和不同的人作比较。
  首先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尼克松写道:1972年我访问中国时,中国还不是一个强国。有观察家估计,毛泽东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将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打算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做什么”。而在会谈中,中国领导人从未提及经济问题。他们关心的只是战略问题,聚焦于苏联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20年以后,当我第七次去中国时,问题集中到了经济上,他们开始致力于自由市场经济。在邓小平这位世纪伟人的领导下,中国脱离了教条主义。
  尼克松还将邓小平同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对比:西方迫切期待并观望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但迄今为止,戈氏只是表现出,愿意给斯大林建造的老破发动机加油。邓小平通过中国农业、工业、科技的发展,已经开始全新打造中国的发动机。戈氏至今只能梦想的,邓小平正在操盘。邓小平改革的成功是轰动性的,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引向繁荣富强,领衔世界。
其他文献
《曾国藩传》(张宏杰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一书,详细记述了曾国藩是如何成为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本刊特摘编部分章节,以飨渎者。  孤军深入的曾国荃  拿下安庆之后,湘军的首要目标自然是太平天国首都金陵(今南京)。这是太平天国战争最后也最重要的一次攻坚战。  曾国藩布下了四路用兵之策,他让曾国荃围城,让多隆阿、鲍超、李继宜等
期刊
“流浪大叔”一夜之间成为全民网红,他叫沈巍,据说是某单位因病停职的工作人员。媒体起初报道这位“流浪大叔”时,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但是他用非常流利的普通话讲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他满腹经纶,出口成章,金句频出。他自述,他因为坚持自己的理念宁愿流浪,也不接受外界援助;因为践行环保理念,所以选择以捡拾垃圾为生,自食其力。初看报道,不禁为他的这种坚持所感动。  说实话,沈巍的爆红一改电商时代网红靠顏值或才
期刊
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伟波,与大家分享了在“天宫二号”“实践十号”和“天舟一号”上开展太空生命实验的故事。在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太空环境下,植物的种子是怎么发芽的,它们开花结果与在地球上有何不同;也可以了解到动物的胚胎能否在太空环境下正常发育、成长。  太空舱中拟南芥花开更多  几年前,我们就已收获了比较成熟的“太空种子”。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育种中心和中国农科院、
期刊
3月18日的晚上,北京世纪金源购物中心。这里曾经是亚洲最大的购物中心,但如今是北京最大的课外机构聚集地之一。六楼,从西往东走,一共有五百米,依次有着数十家课外机构,几百间教室。有的明亮,有的狭小,彼此没有空隙,一间连着一间。  一个孩子可以不必去公立学校,只在这一层楼里就能完成从幼儿园到高三的所有课程,甚至包括艺术培养和留学申请。这里好似一个另外的“世界”,最多的就是孩子,其次是陪着孩子上补习班的
期刊
近期,中国周边突然增加诸多美制“隐形战鹰”的身影。韩国YTN电视台报道称,随着两架F-35A隐形战斗机3月29日下午飞抵清州空军基地,韩国正式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拥有隐形战机的国家。  除了韩国外,东北亚另一个急着引进F-35的国家是日本。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报道,日本航空自卫队于3月26日在三泽基地正式成立第302中队,并用F-35A取代老化的F-4E战斗机。这是日本首支可投入作战的F-35中队
期刊
同龄或者更年长的古文字一个个消 亡,汉字为什么独活到今天?从甲骨文迄 今3000多年的历史中,汉字经历过多少 “生死劫难”?文字学家、清華大学人文学 院教授黄德宽近日在“人文清华讲坛”上 为大家讲述《了不起的汉字》。  什么是“汉字”  准确地说,“汉字”是指记录汉语的文字或书写系统。其实在先秦不叫“汉字”,叫“文”“字”“书”“名”“书契”。将“文”和“字”连在一起是从秦始皇时代开始的,当时推行
期刊
56年前.1962年9月9日,首批苏联弹道导弹秘密运抵古巴,核弹头随后运到。苏联计划从本土运输5万多名官兵、23万吨物资到古巴,跨越大半个地球,行动代号为“阿纳德尔”。  远征部队的核心是5个弹道导弹团。其中,3个团装备SS -4中程导弹,射程2000公里:2个团装备SS-5远程导弹,射程3700公里。为了保护弹道导弹.苏军配属了足够的防空和地面部队,主要作战力量包括一个装备米格-21战斗机的飞行
期刊
你有没有想过,你被流行的“1万小时定律”耽误了?要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万个小时的练习。这是没错,但你真的有必要成为专家吗?很多时候,你根本不需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你只要爬爬北京香山,就能看到懒虫们看不到的美丽风景。  美国投资博客Coding VC讲过一个“100小时定律”:要超越80%的純门外汉,你可能都用不了100个小时,有时候甚至10个小时都用不了。比如理财投资,可能你花1万个小时,也
期刊
今年第一季度,《我家那闺女》《女儿们的恋爱》《女儿们的男朋友》《妻子的浪漫旅行》等同类型综艺节目集中播出,并在收视成绩、话题度上都有不错的表现。这标志着新的节目类型——观察类综艺走红。  这些热播的观察类综艺都聚焦代际沟通、恋爱困境、婚姻焦虑等社会话题,也成为继户外竞技类真人秀、慢综艺、亲子综艺后,集中爆发的新综艺类型。节目走红的背后,究竟挑动哪些公众情绪?又面临怎样的问题?  “离有个女婿又远了
期刊
最近几年,袁阔成、刘立福、单田芳等评书表演艺术家相继辞世。人们集体回忆着评书为伴的时光,同时一次次追问,在当今社会的文化格局与传播环境下,评书这门古老的艺术将何去何从?  一  事实上,相比很多曲艺曲种,评书的生存境况尚不算恶劣。至少在北京,尽管面临诸多困难,评书以书馆现场演出的形式,稳步走向复苏。连丽如、马岐两位年近耄耋的评书名家坚持每周登台,演说传统书目,将深厚家学尽情挥洒;王玥波守正创新,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