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群文舞蹈创作之面面观

来源 :上海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文舞蹈创作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与专业舞蹈相比,尽管显得难度更大,但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却有着更多的空间和更大的自由。在当下温润的创作环境中,群文舞蹈创作者只有坚持面向大众,在生活的深处含英咀华,在时代的高处迎接八面来风,才能创作出被群众称颂,具有社会传播力、艺术穿透力、恒久生命力的舞蹈作品。
  2016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建馆60周年之际,陆续推出了以“耕耘路上”为主题的上海市文化馆成果展示系列活动。其中,群文青年舞蹈编导作品展演专场,于2016年12月18日在上海新舞台隆重举行。展演的九部舞蹈作品均为沪上各区县文化馆九位青年编导的原创,九种创作视角、九种审美风格,可以说既集中展示了近年来上海推进群文舞蹈创作的发展成果,也凸显出当下上海群文舞蹈创作的现状和特点。
  以赛事为推手繁荣创作
  三年一届的“群星奖”堪称群文界的“奥斯卡”,它是国家文化部设立的社会文化事业的最高政府奖。它的奖励对象是由群众舞蹈工作者和业余文艺爱好者辅导并创作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由群众舞蹈工作者和业余文艺爱好者创作、编导、辅导并表演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作品。严苛而最具权威性的“群星奖”文艺作品评比一直以来是群文舞蹈创作者的最高奋斗目标。
  结合全国“群星奖”舞蹈作品的选拔工作,上海市推出了每年一届的“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经过多年的打造,它已成為了一项具有示范性和带动作用的群众文艺品牌活动。每年都有近50个舞蹈节目参赛,参赛作品均由各区县前期评比、选拔后推送而来,所以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一定的保障。本次展演的九部作品正是来自于近几年的“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舞台,而这九位青年编导,也正是从政府搭建的这一平台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了群文舞蹈创作队伍中的活跃者。
  这些层级递进的赛事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调动了群文舞蹈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对推动群文舞蹈创作、促进优秀群文舞蹈作品的产生和优秀群文舞蹈创作人才的涌现有着积极的作用。
  创作题材和体裁特点突出
  与专业舞蹈创作中的“少数民族舞蹈多数跳”、现代舞多“自我观照”等突出特点相比,群文舞蹈创作在题材的内容选择上显得更加丰富多样,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现实题材作品突出。一方面,群文舞蹈的参与者和表演者以大众舞蹈爱好者为主,舞蹈基础相对而言都较为薄弱,因此难以掌握具有较高技术难度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和现代舞。另一方面,群文舞蹈创作者多来自各区县的文化单位,他们作品的直接受众主要是基层广大的普通百姓,所以在题材的选择上,相对而言会更主动地去贴近生活,选择一些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生活话题进行创作。如本次展演中表现普通百姓家庭生活情感的舞蹈《七老八十》《金婚》,表现中国传统婆媳关系的舞蹈《双面胶》,表现微信这一社会热点话题的舞蹈《这么近,那么远……》。这些舞蹈作品就像一面生活的放大镜,将普通人的生活和习以为常的现象,通过生动的舞蹈艺术展现于专业的舞台之上,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触发了观众的内心情感。
  其次,群文舞蹈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群文舞蹈的创作单位主要是各区县的街镇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这些文化单位承担有保护、弘扬和传播地域本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因此,编导在选择舞蹈题材时,也会更加强调突出舞蹈作品中的本土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例如群舞《喜逗小情郎》,便是通过一群赶海阿姨喜逗情窦初开的小情郎的舞蹈情节编排,展现出崇明岛海洋文化特色下的独特人文风情。作品《情韵石库门》,则是通过舞蹈语汇和服装的变化,展现出具有上海风情的石库门生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和加强,基层文化馆对非遗的宣传、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因此,群文舞蹈创作中出现了一大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为创作素材的舞蹈作品。内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制作、传统表演技艺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个传统文化的宝库,不仅为群文舞蹈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源泉,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及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舞蹈作品《弄弦》《喜客茶担》便是近年来非遗舞蹈创作中的代表,一个是以传承为主题,对浦东派琵琶的表演技艺等内容进行舞蹈外化,一个是通过茶担舞的当代演绎,焕发出传统非遗舞蹈的时代生命力。这些都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新鲜的审美视角,让人们看到了上海本土民间舞蹈的新气象。
  以上三类便是上海近年来群文舞蹈创作的主要题材类型。除此以外,由于群文舞蹈中群众性的群体特质使然,群文舞蹈的创作体裁也自有特点,多以群舞为主,鲜有独舞和三人舞,不过,近年来双人舞的创作趋势有所上升。
  专业和群文舞蹈的界限淡化
  群文舞蹈创作早已不是简单地蹦蹦跳跳,也不是“下里巴人”。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广大基层群众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能够欣赏到专业的舞蹈演出,普通群众的舞蹈欣赏水平和对好的舞蹈作品的需求在不断提升,这些反过来也刺激着群文舞蹈创作水准的不断提升。从这台展演中的作品反观历年来的群文舞蹈创作,应该说,群文舞蹈创作和表演的整体质感都在向专业舞蹈的水平靠拢,二者之间的界限早已变得越来越模糊、淡化。
  特别是近年来一大批专业舞蹈院校的毕业生进入群文系统工作后,这一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工作中,这些群文舞蹈编导常常要同时承担着辅导、创作甚至是表演者的三重身份。作为辅导者,有了这些专业舞蹈力量的注入,基层的舞蹈爱好者能够直接接受到最专业的舞蹈指导和训练,群文团队的舞蹈表演水平和专业素养得到了稳步的提升,而这也促进了群文舞蹈创作水平的提升。同时,作为创作者,这些编导充分了解基层团队的表演水平和能力特点,能够量体裁衣,用专业的手法为他们编创出适合自身表演的舞蹈作品,像舞蹈《情韵石库门》《喜逗小情郎》中的群舞演员都不是专业的舞者,编导没有强加给她们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而是通过舞台调度和情节设置等艺术处理让她们能够扬长避短,体现出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使其成为具有专业水准和舞台表现力的舞蹈作品。   作为表演者,这些编导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舞台表现力,他们自导自演,真正打破了专业和群文舞蹈的界限。同时,专业人士也不断加入到群文舞蹈创作中来,同一个作品可能还会同时出现在专业和群文舞蹈赛事两个平台上,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群文舞蹈作品在品质上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和进步,与专业舞蹈的分化越来越小。
  评奖是推手不是桎梏
  赛事的举行一方面推动着群文舞蹈创作数量的繁荣和质量的提升,一方面也容易对创作产生桎梏,形成新的困境。
  与专业院团中的舞蹈创作不同,群文舞蹈创作的最大难度在于没有固定、专业的演员团队,基层演员的表演水准往往难以达到编导的创作要求。因此,每到比赛时间,便会出现许多临时组建的创演团队,这些表演团队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但由于演员组合的分散性和临时性,难以使作品形成表演的长效性。
  而群文舞蹈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支撑和组成内容,更应该强调作品的生命力、延续性、普及度以及推广度。参赛作品不应成为一次性的文艺产品,评奖也不应成为创作的唯一动力。
  一直以来,从区级到上海市级的“群文新人新作展評展演”活动,每到比赛结束,要挑选作品进行惠民巡演时,那些奖项靠前、质量上乘的舞蹈作品往往无法演出,原因正是在于演员分散无法集中;反而是那些名次并不理想的作品,长期活跃在基层舞台上,为广大的群众服务的作品能进行惠民巡演。这一现象司空见惯,值得我们反思。
  为了改观这一现象,2016年国家文化部修订并印发了《群星奖评奖办法》。《办法》强调:参加群星奖评奖的作品应坚持源自群众原创,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适合基层演出和交流推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参加复赛作品报送前原则上应为基层群众演出50场以上。这一《办法》的出台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导向性以及带动性作用,在今后的赛事当中我们可以有效借鉴,以改评奖中的不正之风。毕竟,群文舞蹈创作还是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文化惠民贯穿于评奖的全过程。
  多样性与主旋律、新品与精品的有机统一
  上海群文舞蹈创作题材中的地域性、时代性、群众性特征是其多样性的体现。从近些年的群文舞蹈作品中不难看出,我们的舞蹈编导往往善于寻找夺人眼球的主题、内容,但对作品主题的深入挖掘和立意稍显不足,作品明显缺少打磨和挖掘,有内涵、有质感的作品不多。我们现在缺的不是新品而是精品,因此,群文舞蹈的创作土壤还需深耕、细植。
  群文舞蹈创作既要曲高也要合众,在作品题材的选择上,舞蹈编导们更愿意去寻找社会热点问题和地域、人文风情主题等,主旋律题材往往是舞蹈创作者们所回避的内容。群文舞蹈创作者作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精神的反映者和记录者,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力军,更应发挥讴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去创作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优秀文艺作品。
  在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坚持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是群文工作者职责所在,也是群众文艺的特色所在。
  群文舞蹈创作是大众不是小众
  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新秧歌运动”,到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交谊舞”“霹雳舞”时尚,每个时期的群文舞蹈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
  当下,群文舞蹈中的广场舞异军突起,以至于人们谈群文舞蹈即色变。不得不承认,活跃在群文舞台上的大多数的确是中老年群体,这一现象反映在群文舞蹈创作中也是如此,群文舞蹈的创作从题材内容到演员的选择多以中老年群体为主。2016年上海“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中光是表现父子关系的舞蹈作品就有好几个,满台的老头不禁让人审美疲劳。最奇怪的现象是,老人的饰演者都由专业的青年演员反串,而真正的中老年人却在舞台上努力装扮年轻。
  群文舞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写自己、自己演自己、自己唱自己。群文舞蹈不仅仅是广场舞,群文舞蹈也不仅仅是中老年舞蹈。群文舞蹈创作视角不应仅仅局限在这一部分小众群体当中。我们还有广大的青年白领,还有各行业中的工作者和各种社会群体的心情、心声、心愿有待群文舞蹈创作者去发掘、表述。因此,拓宽创作视角、扩大参与人群是群文舞蹈创作需解决的当务之急。
  创作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带动着整个行业艺术水准的提高,以九位青年编导为代表的沪上群文舞蹈创作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群文舞蹈创作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与专业舞蹈相比,尽管显得难度更大,但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却有着更多的空间和更大的自由。在当下温润的创作环境中,群文舞蹈创作者只有坚持面向大众,在生活的深处含英咀华,在时代的高处迎接八面来风,才能创作出被群众称颂,具有社会传播力、艺术穿透力、恒久生命力的舞蹈作品。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渗入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使数学课堂正大步迈向现代化,现代教育媒体多媒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点,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共享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环境,拓展了教学时空,使我们的数学教学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使之有机融入数学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整合性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作业评价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语文素养养成的常规环节和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我们的作业评价习惯于诸如“优”、“良”、“中” “差”或分数形式之类的老面孔,学生司空见惯,让评价缺乏激励的光彩和助推的动力。如何在语文作业批改、评价中体现人文性、激励性,体现新课程评价的要求?笔者进行了一番思考。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作业的评价功能将重在
究竟如何定义中国水墨画  捡到一个孩子,有没有可能找到他的父母?科学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独特的DNA排序,通过这个排序与数据库里的数据进行比对,就有可能找到他的双亲,甚至可以追踪到他几十万年前的亲人。基因是目前研究人类发展的新趋势,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犯罪学、心理学等等都在利用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  基因的功能是支持生命基本构造的形成,储存生命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并把它与环境交流中改良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