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计划”应该加给谁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kaizhiz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30周年。正当各大媒体对30年来高考制度进行回顾、总结、研讨的时候,却爆出了安徽高考统分事件,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未曾有过的“奇事”,自然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在举国瞩目的高考中发生这样的疏漏,的确匪夷所思。而对事件的调查处理及所导致的结果,也颇耐人寻味。
   此次事件,最吸引眼球的,除了事件本身之外,就是国家教育部因此而决定向安徽增加4200名招生计划。如果从稳定人心、化解统分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因此而饱受折磨和煎熬的安徽考生和家长而言,绝对是一个利好消息,可以说是因祸而得福。但如果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来看,这种做法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此前,已有人从是否符合相关法律制度、程序是否合法、结果是否公平,对这一做法提出了质疑。这里,我们再换个角度对此加以探討。
   其一,安徽出现统分错误,这是高考恢复以来罕见的失误,尽管因发现及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应该承担相应的失职之责,而不是以增加招生计划来文过饰非,息事宁人,这样做,无疑是对工作失误的一种奖励,对其他组织严密、认真负责、没有出现任何差错的省份来讲,这意味着什么?
   其二,在人们一般的理解中,确定招生计划是一项严肃的事情,是在充分论证、严密程序下进行的,一旦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而此次教育部却一下子拿出4200多招生计划,为安徽的“失误”买单,这就使得计划的严肃性大打折扣。我们知道,现在一些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的省份,录取率仍然徘徊在40%多,省份之间录取率差距仍然很大。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拿出更多的招生计划,提高这些省份的高考录取率,从而体现教育的公平?
   其三,国家为什么不能够进一步增强招生计划制定的透明度,让人们明明白白地知道,全国的高等教育资源究竟是怎样分配的。比如此次向安徽增加的计划从何而来,如果没有安徽事件,这些计划应归何处?为什么不向低录取率省份追加招生计划,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这些问题之所以萦绕心中挥之不去,因为作为一项制度,必然有它的合法性、严肃性、科学性,而不是按照主观意志就可以随意改变。而它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保证全国的一致性,而绝不能厚此而薄彼,以牺牲其他人的利益来维护局部的稳定,否则,我们所倡言的教育公平,只能是一句空话。
   最近一些权威部门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公众对高考制度持肯定态度。但需要指出的是,不能以公众对高考制度的认可,来掩盖由于各种历史的和人为的因素造成的一些实际运作中的不公平,其中地域和省份差别是目前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如我们的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却无法否认贫富差距在增大一样,我们的教育在发展,受教育的机会在增加,但是在东西部之间、省份之间的差距,尤其高等教育升学率方面的差距,在有的地方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都在期盼国家像扶持发展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那样,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方面,更多地向升学率较低的省份,比如像甘肃这样的省份倾斜,使这些地方的学子也能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沐浴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阳光雨露,感受到教育公平所带来的切实利益。
   对于“安徽事件”引发的这样一个结果,那些升学形势十分严峻的省份的人们肯定感慨良多,它同时也说明,改革和完善现行的高考制度,确实势在必行。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三级医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综合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三级医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综合干预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社区卫
两张架子床并在一起,上下铺各睡五个人,一间不大的教室里居然住着80名学生,夜里翻身都很困难;早晚气温已到零下,为了节省开支,也为了安全起见,宿舍里没有生炉子,学生们得靠自己的身体来相互温暖,抵御寒冷……这是最近到省内尚未实现“两基”的县看到的情况。几乎在同时,一家媒体也刊登了在另一个已“普九”的县农村学校寄宿学生的类似情景。联想到以前走访过的一些农村学校,可以看得见天空的教室,高低不平的木板搭的课
自从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以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直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过去曾因学生书包太重而引发的讨论,已经在书包与“减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相应的关系。但最近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发布的“书包限重令”,却使书包与学生“减负”没有了对应关系,成为了一种纯粹的重量概念,因而颇耐人寻味。  据说,此前成都市一些区级教育部门作过抽查,小学生书包重量平均达到11斤,最重的超过15斤。因此,“书包限重令
最近,一度因迷恋网络,无法正常完成学业,先后从清华、北大被退回的学生张非,今年又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此信息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其中,对其应试的超凡能力赞誉有加者有之,对其两次因网瘾不能正常完成学业而叹息者有之,对清华再度接纳张非的举动表示肯定者有之,对其能否改弦易辙、戒除网瘾心怀疑虑者有之。然而,在林林总总的评论中,单单缺少了从教育自身来对这种现象进行的分析与解剖。  我们知道,“张非现象”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