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出现在教科书上,还渗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刚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我觉得就一课时的内容,不会太难,只需要知道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其基本原理就行了,但真正学习起来却感到力不从心。
一是对一些概念的把握常常不是很到位。比如说“逆温”,我认为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因此我认为“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就可称作逆温现象”。事实上,逆温现象主要强调的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显然,我在对“逆温”概念的认识上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二是对于过程图像的分析也是一波三折。例如,大气受热过程可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和大气还大地”三个环节。但稍微将这个图变形,截取其中一部分图,并结合實际情况来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时,我就感觉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不清楚图像到底要表达什么。
三是关于综合题的规范化答题我也有过波折。例如,在回答“在深秋和寒冬,为何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时,我经常会写出“冬天寒冷,夜晚更冷”此类口语化词语,无法使用“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等专业术语进行描述,结果大相径庭、不知所云。
此外,在生活中,我对色彩绚丽的晚霞也产生过好奇,但上网搜索出来的解释却让我迷惑。在老师的解释下我才知道可能跟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折射、散射等作用相关。
学习“大气受热过程”这一内容,我的心境改变了不少。从一开始的轻视到迷惑,到最后的豁然开朗,这一奇妙的旅程让我受益匪浅。学习地理不仅需要掌握书上的知识点,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懂得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灵活运用地理中的知识,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
总而言之,地理不仅会陪我度过高电这三年,在我步入大学的殿堂中也会起着关键的作用,学习地理这一奇妙的旅程仍在继续!
一是对一些概念的把握常常不是很到位。比如说“逆温”,我认为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因此我认为“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就可称作逆温现象”。事实上,逆温现象主要强调的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显然,我在对“逆温”概念的认识上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二是对于过程图像的分析也是一波三折。例如,大气受热过程可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和大气还大地”三个环节。但稍微将这个图变形,截取其中一部分图,并结合實际情况来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时,我就感觉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不清楚图像到底要表达什么。
三是关于综合题的规范化答题我也有过波折。例如,在回答“在深秋和寒冬,为何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时,我经常会写出“冬天寒冷,夜晚更冷”此类口语化词语,无法使用“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等专业术语进行描述,结果大相径庭、不知所云。
此外,在生活中,我对色彩绚丽的晚霞也产生过好奇,但上网搜索出来的解释却让我迷惑。在老师的解释下我才知道可能跟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折射、散射等作用相关。
学习“大气受热过程”这一内容,我的心境改变了不少。从一开始的轻视到迷惑,到最后的豁然开朗,这一奇妙的旅程让我受益匪浅。学习地理不仅需要掌握书上的知识点,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懂得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灵活运用地理中的知识,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
总而言之,地理不仅会陪我度过高电这三年,在我步入大学的殿堂中也会起着关键的作用,学习地理这一奇妙的旅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