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玻璃体抽吸联合前房注气术在治疗浅前房闭角型青光眼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0例20只眼的治疗方案,患者均采用玻璃体抽吸联合前房注气术的治疗方法,对比患者入院时及手术后的眼压、视力及房角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眼压均在正常范围3倍以上(>60mmHg)光感视力-0.25。18例患者术后眼压立即下降到正常范围(<21 mmHg),占所有患者的90%,另外两例患者的眼压分别为23 mmHg 和26 mmHg,手术后患者视力在0.2-0.5之间,平均为0.35±0.3。所有患者术后的浅前房现象均有所改善,前房角角度增加至理想状态,在5-11个钟点,平均为7.2±1.1个钟点。患者术后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结论:在临床上应用玻璃体抽吸术联合前房注气术的治疗方法,可以在快速降低眼压的同时开放前房角,所以在治疗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玻璃体抽吸术;联合;前房注气术;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中国人青光眼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为主,临床上常有以各种保守治疗均难以控制眼压的患者,致使患者手术时机延迟,术后反应增大,并发症增多。并且长时间高眼压亦会对患者视功能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失明。因此对于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要给予及时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笔者就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20例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实施玻璃体抽吸术联合前房注气术的治疗方法后,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过程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笔者此次研究所选用的20例患者,均为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20例20只眼。患者年龄在57-78岁,平均为65.7±4.3岁,其中有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全部为2天内前来就诊,其中有前驱期患者4例,急性发作期患者16例,患者自述有恶心呕吐,发热及眼部胀痛等症状,经检查为眼内压增高,此次研究的20例患者入院时眼内压的测量值均>60mmHg,约为眼内压正常值上限的3倍以上,。同时还可伴有眼前充血,视野模糊等症状,临床检查还可见角膜水肿,患者的瞳孔散大,对光反射不敏感,甚至消失。全部患者的患侧眼视力在光感-0.3之间,平均为-0.25.患者入院后立即用药,控制症状进展,常规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同时在眼部局部应用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噻吗心安眼药水及毛果芸香碱等药物进行缩瞳,减轻睫状肌对前房角的压迫,使前房角关闭状态得以改善,缓解眼部高压。所有患者均为单纯的眼部病变,非全身疾病导致的眼部症状,患者术后行跟踪随访。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所有患者均无其它系统的严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排除标准:排除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眼部症状的患者,排除非单纯性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
1.3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0例20只眼的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采用玻璃体抽吸联合前房注气术的治疗方法,统计患者入院时的眼压、视力及房角情况,统计患者术后的眼压、视力及房角情况。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为玻璃体抽吸联合前房注气术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临床作用,提供支持。
1.4回顾分析
1.14手术方法
手术野常规消毒后,铺无菌铺巾,对患眼周围进行表面麻醉,所用麻醉药为奥布卡因。对眼球进行适度间断施压后,用开睑器将上下眼睑拉伸,最大范围的暴露眼球,用消毒液冲洗结膜囊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力求做到彻底的清洁消毒,因结膜囊的特殊生理结构,此处常有机会致病菌生存,手术不可避免会对人体的第一道防御系统造成损伤,因而机会致病菌在手术后使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为避免这一现象,在手术中的每一步都要做好严格地无菌操作及彻底消毒。从右上象限角膜缘处进行穿刺,入前房,以降低眼压。取患眼右上象限进针,所用器械为直径0.7mm的注射器针头,自角膜缘后约05cm处进入结膜下,并沿巩膜表面向角膜方向潜行约1.5mm然后再距离角膜缘3.5mm处,垂直眼心方向刺穿巩膜进入玻璃体腔[2]。进针长度约为1.2cm,如可从瞳孔区域看见针头,可尝试外抽注射器活塞芯杆,如感觉阻力较大,且无液体流出,则可适度推进针头,或适当向下改变针头角度,直至可见液体抽出,在抽吸过程中要注意在穿刺口处施加压力,适度按压,在抽取玻璃体约0.5-1.0ml后,缓慢拔出针头,继续按压,此时患者的眼内压已有明显降低。稍后,从之前右上象限角膜缘处的穿刺口进针,注入适量无菌空气扩张前房,量的多少以完全撑开周边前房为准,而后对角膜适度施压,挤压的过程可增大注入空气的压强,使之对角膜周围产生更大的压力,使前房角更容易充分张开,通过参考文献可知以前多采用直径0.4mm的注射器针头,但考虑到玻璃体腔内主要物质为非液体形态,为防止抽吸困难,甚至需更换穿刺针进行二次穿刺的情况出现,本文笔者在此次研究中全部选用0.7mm直径的针头进行穿刺,由于操作严谨,动作缓慢,且穿刺结束后按压力度及时间得当,穿刺口封闭良好,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2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由SSP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比较标准
对比患者入院时及手术后的眼压、视力及房角情况。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对结论的相关支持。
2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眼压均在正常范围3倍以上(>60mmHg),全部患者的患侧眼视力在光感-0.3之间,平均为0.25。18例患者术后眼压立即下降到正常范围(<21 mmHg),占所有患者的90%,另外两例患者的眼压分别为23 mmHg 和26 mmHg,手术后患者视力在0.2-0.5之间,平均为0.35±0.3。所有患者术后的浅前房现象均有所改善,前房角角度增加至理想状态,在5-11个钟点,平均为7.2±1.1个钟点。患者术后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P<0.05)。
3讨论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在急性发作期,大部分经全身静脉滴注甘露醇,口服醋氮唑胺或醋甲唑胺,局部点毛果芸香碱及噻吗心安眼液,眼压大多可降到30 mm Hg以下,即可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但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应用多种抗青光眼药物也不能将眼压控制正常,往往因为想等待眼压下降后再手术而延误治疗时机,导致视功能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失明,为了避免对视神经等眼组织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对于应用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眼压的青光眼应当机立断进行手术治疗。而玻璃体抽吸术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可以用于临床药物治疗无效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本术式通过抽吸出玻璃体内的液体,减小玻璃体体积,缓解晶状体的前移,同时结合前房注气术,使前房形成,可有效扩张眼角,使房水能够通过正常途径循环,从而使眼压得以控制。单纯的抽吸玻璃体液体有时无法建立前房和玻璃体腔之间的直接通道,而将二者联合以后,则更有效解除了和玻璃体腔之间的房水流通障碍,疗效明显。本文笔者对我院20例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玻璃体抽吸联合前房注气术的方法治疗后,认为本术式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二点,第一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术后感染。第二应注意穿刺部位及深度,当无法抽吸出液体时要避免野蛮操作以免损伤视网膜。只要完善术前准备,术中精心操作,术后精心护理,本术式可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证明此种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艳.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50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7):1108 -1110.
[2]陈红,田爱军,刘立民,等.玻璃体抽吸联合前房注气术治疗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4):471-473.
[3]李兴育,马千丽,杨新光,等.经睫状体平坦部穿刺抽吸玻璃体液在眼前节内眼术中突发玻璃体正性压力下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6):742—744.
[4]陈虹,张舒心,齐越.青光眼患者手术中房水逆流的处理及其相关因素[J].眼科,2008,17(1):16—19.
关键词:玻璃体抽吸术;联合;前房注气术;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中国人青光眼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为主,临床上常有以各种保守治疗均难以控制眼压的患者,致使患者手术时机延迟,术后反应增大,并发症增多。并且长时间高眼压亦会对患者视功能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失明。因此对于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要给予及时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笔者就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20例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实施玻璃体抽吸术联合前房注气术的治疗方法后,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过程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笔者此次研究所选用的20例患者,均为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20例20只眼。患者年龄在57-78岁,平均为65.7±4.3岁,其中有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全部为2天内前来就诊,其中有前驱期患者4例,急性发作期患者16例,患者自述有恶心呕吐,发热及眼部胀痛等症状,经检查为眼内压增高,此次研究的20例患者入院时眼内压的测量值均>60mmHg,约为眼内压正常值上限的3倍以上,。同时还可伴有眼前充血,视野模糊等症状,临床检查还可见角膜水肿,患者的瞳孔散大,对光反射不敏感,甚至消失。全部患者的患侧眼视力在光感-0.3之间,平均为-0.25.患者入院后立即用药,控制症状进展,常规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同时在眼部局部应用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噻吗心安眼药水及毛果芸香碱等药物进行缩瞳,减轻睫状肌对前房角的压迫,使前房角关闭状态得以改善,缓解眼部高压。所有患者均为单纯的眼部病变,非全身疾病导致的眼部症状,患者术后行跟踪随访。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所有患者均无其它系统的严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排除标准:排除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眼部症状的患者,排除非单纯性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
1.3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0例20只眼的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采用玻璃体抽吸联合前房注气术的治疗方法,统计患者入院时的眼压、视力及房角情况,统计患者术后的眼压、视力及房角情况。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为玻璃体抽吸联合前房注气术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临床作用,提供支持。
1.4回顾分析
1.14手术方法
手术野常规消毒后,铺无菌铺巾,对患眼周围进行表面麻醉,所用麻醉药为奥布卡因。对眼球进行适度间断施压后,用开睑器将上下眼睑拉伸,最大范围的暴露眼球,用消毒液冲洗结膜囊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力求做到彻底的清洁消毒,因结膜囊的特殊生理结构,此处常有机会致病菌生存,手术不可避免会对人体的第一道防御系统造成损伤,因而机会致病菌在手术后使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为避免这一现象,在手术中的每一步都要做好严格地无菌操作及彻底消毒。从右上象限角膜缘处进行穿刺,入前房,以降低眼压。取患眼右上象限进针,所用器械为直径0.7mm的注射器针头,自角膜缘后约05cm处进入结膜下,并沿巩膜表面向角膜方向潜行约1.5mm然后再距离角膜缘3.5mm处,垂直眼心方向刺穿巩膜进入玻璃体腔[2]。进针长度约为1.2cm,如可从瞳孔区域看见针头,可尝试外抽注射器活塞芯杆,如感觉阻力较大,且无液体流出,则可适度推进针头,或适当向下改变针头角度,直至可见液体抽出,在抽吸过程中要注意在穿刺口处施加压力,适度按压,在抽取玻璃体约0.5-1.0ml后,缓慢拔出针头,继续按压,此时患者的眼内压已有明显降低。稍后,从之前右上象限角膜缘处的穿刺口进针,注入适量无菌空气扩张前房,量的多少以完全撑开周边前房为准,而后对角膜适度施压,挤压的过程可增大注入空气的压强,使之对角膜周围产生更大的压力,使前房角更容易充分张开,通过参考文献可知以前多采用直径0.4mm的注射器针头,但考虑到玻璃体腔内主要物质为非液体形态,为防止抽吸困难,甚至需更换穿刺针进行二次穿刺的情况出现,本文笔者在此次研究中全部选用0.7mm直径的针头进行穿刺,由于操作严谨,动作缓慢,且穿刺结束后按压力度及时间得当,穿刺口封闭良好,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2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由SSP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比较标准
对比患者入院时及手术后的眼压、视力及房角情况。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对结论的相关支持。
2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眼压均在正常范围3倍以上(>60mmHg),全部患者的患侧眼视力在光感-0.3之间,平均为0.25。18例患者术后眼压立即下降到正常范围(<21 mmHg),占所有患者的90%,另外两例患者的眼压分别为23 mmHg 和26 mmHg,手术后患者视力在0.2-0.5之间,平均为0.35±0.3。所有患者术后的浅前房现象均有所改善,前房角角度增加至理想状态,在5-11个钟点,平均为7.2±1.1个钟点。患者术后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P<0.05)。
3讨论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在急性发作期,大部分经全身静脉滴注甘露醇,口服醋氮唑胺或醋甲唑胺,局部点毛果芸香碱及噻吗心安眼液,眼压大多可降到30 mm Hg以下,即可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但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应用多种抗青光眼药物也不能将眼压控制正常,往往因为想等待眼压下降后再手术而延误治疗时机,导致视功能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失明,为了避免对视神经等眼组织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对于应用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眼压的青光眼应当机立断进行手术治疗。而玻璃体抽吸术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可以用于临床药物治疗无效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本术式通过抽吸出玻璃体内的液体,减小玻璃体体积,缓解晶状体的前移,同时结合前房注气术,使前房形成,可有效扩张眼角,使房水能够通过正常途径循环,从而使眼压得以控制。单纯的抽吸玻璃体液体有时无法建立前房和玻璃体腔之间的直接通道,而将二者联合以后,则更有效解除了和玻璃体腔之间的房水流通障碍,疗效明显。本文笔者对我院20例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玻璃体抽吸联合前房注气术的方法治疗后,认为本术式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二点,第一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术后感染。第二应注意穿刺部位及深度,当无法抽吸出液体时要避免野蛮操作以免损伤视网膜。只要完善术前准备,术中精心操作,术后精心护理,本术式可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证明此种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艳.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50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7):1108 -1110.
[2]陈红,田爱军,刘立民,等.玻璃体抽吸联合前房注气术治疗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4):471-473.
[3]李兴育,马千丽,杨新光,等.经睫状体平坦部穿刺抽吸玻璃体液在眼前节内眼术中突发玻璃体正性压力下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6):742—744.
[4]陈虹,张舒心,齐越.青光眼患者手术中房水逆流的处理及其相关因素[J].眼科,2008,17(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