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我国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经历了多年的改革,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在一些重要方面做得还不足,在实践性教育环节做得并不是很好。通过与美国的会计教育的比较,笔者发现我国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性教育有很多不足之处。会计实践性教育的好坏关系到我国会计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这个关键之处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 能力来源于实践, 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我们来看一看人们是如何获取工作能力的,详见下表。
人的一生中所需要的大部分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规划和沟通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等,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识和能力要在工作和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与学习才能获得。职业学校学生要积累工作经验,就必须有足够的实践。
我国职业学校会计教育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得较差。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 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近年来会计知识的更新速度之快远远胜于其他社会科学,特别是我国正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增补删减的内容多,加之财政、税收、工商等部门改革力度大,每年都有新的东西出现,会计教材根本跟不上会计制度改革的步伐,也许学生学到的知识, 走上工作岗位时就过时了。
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不少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不会开支票, 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支票, 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应聘会计岗位的要有两年工作经验,因此,学生如果不在实际工作实践中适应会计技术的拓展,而仅仅依靠在学校内的书本学习,是很难培养把会计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的。
由此可见,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迫切需要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育。
二、我国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制约实践性教育的发展
我国职业学校会计教育没有脱离应试教育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会计课堂教学仍偏重会计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关心的是学生基础课、专业课是否完成以及考试通过率。不关心学生对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的理解,忽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无人过问,造成许多学生学习以能通过考试把文凭拿到手为目的。
在应试教育模式的指导下,现有的会计课程中相应的会计实践内容没有得到落实,偏重于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
(二)职业学校由于成本高而有意减少实践性教育
会计实践教育过程的高消耗,势必导致教育成本的提高,大多数职业学校为了降低会计教育的成本,保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与发展,有意无意地减少实践教育的环节,使学生失去了提高应用的实践机会。会计实践性教育要涉及大量的投入,比如说建立会计实验室,联系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的工作和管理等等,要投入的经费和人力等各方面都是巨大的。会计实践教学涉及的部门、人员、环节多,过程复杂,而且要保证所需的人员、时间、财力、物力和相关的利益,才能在软硬件环境上支撑实践教学的运转及其功能的发挥,这让教育经费有限的普通学校难以维持。
(三) 会计实践性教育的实际操作难度大
由于会计资料具有一定保密性及其他原因, 学生到校外企事业单位实习遇到了许多困难。根据近年来实习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职业学校的实习经费匮乏,联系实习单位或建立实习基地也越来越困难,即使勉强联系到几家实习单位,也可能因为单位财务保密的原因,学生无法参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只能从事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目前,职业学校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只好让学生自找实习单位,分散实习,但却加大了实习指导和管理的难度,这样的实习方式几乎是流于形式,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而且学生的会计实习时间较少,很多学校都将实习时间安排在三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充其量只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再加上这段时间学生都在忙着找工作,心情也比较烦躁,使得实习效果很差。
三、改进我国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性教育环节的途径——采用“职业学习”教育模式
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就业困难,即使就業后在岗位上也还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体验,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
如何改进我国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性教育呢?笔者在此提出“职业学习”的实践教育模式,即把学生的课程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真实岗位上接受职业训练,积累工作经历。把学历教育和职前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术课程与职业证书课程学习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与职业能力有效地结合于一体,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特别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我国职业学校会计教育也应该尽可能采取这种教育方式。下面介绍的几种 “职业学习”的具体形式,都是实施我国职业学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订单教育
所谓“订单教育”就是指职业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后,由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是职业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一种新型产学结合的关系。这个教学模式让用人单位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定向培养、挖掘和储备符合本单位要求,能为本单位更好服务的人才;职业学校和学生则在深入了解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调整自身的教与学。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已经对用人单位和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了充分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毕业后可以缩短上岗适应期。
这种方式在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同时,学校与用人单位合理分担了职业培训成本,实现了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多赢,为毕业生开辟出一条就业的绿色通道。 在“订单教育”模式的指导下,我国会计教育应该加强创建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应主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较穩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实践环境和宝贵的实践机会。与制造业、商业、税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证券公司等开展合作教育,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有利于尽快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提高实践教学的实用性。
由于会计资料的保密性等原因,显然介入企业的会计工作较为困难,但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却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和理想的天地。会计师事务所接触的业务往往更典型、更集中,通过参与事务所的会计、审计工作,可以积累大量的教学科研素材,对教学、科研工作无疑大有裨益。
(二)“1 4”实习制度模式
“1 4”实习制度模式是指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实习制度。“1”是
指学生本人,“4”为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这就是所谓的“1 4”实习制度模式。“1 4”实习制度模式的建立意味着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以及学生本人对学生的实习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立法,社会监督,用人单位提供机会,学校指导,学生本人自觉、规范实习。
对用人单位来说,通过实习可深入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从中选择并储备适合的人才,以保持传统,延续特色,减少培训成本;对职业学校来说,学校可以根据需求改革自己的教育模式,帮助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学校本身的声誉;政府和社会可以减轻就业压力,并加速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对学生来说,可以非常好地把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何种人才,自己欠缺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加以弥补。
先进实习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将大大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建立会计职业界和会计教育界的联系机制,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多渠道地建立会计教育部门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联系: 首先,政府管理部门,如财政部会计司仍作为主体力量对会计教育施加影响;其次,民间职业团体,如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参与会计教育各层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制定;再次,大力提倡会计教育界人士通过会计职业团体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此外,会计职业团体下设会计教育委员会专门从事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的沟通与交流活动。
(三)“双师”型教师引导实习模式
通过校内专职教师从事社会兼职、丰富会计工作经验和聘用企业会计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过硬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会计教师队伍。
会计教师从事会计兼职工作是他们获得会计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难得渠道。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使校内会计教师有时间,也有可能到中小企业担任兼职会计人员,因为企业会计工作一般集中在月末、年末,平时并没有多大工作量,这使专职会计教师在完成校内教学工作的同时,完全有可能从事一至两份会计兼职。
数量巨大的会计实际工作者中,有许多学历层次和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员,他们可以在闲暇时间从事兼职会计教师工作。这不仅是学校会计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这些会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会计工作的水准和质量;另一方面,在学校阶段,有来自会计职场的高水平的会计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培训,将会极大地降低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的失误成本,从而大幅度缩短学生的学徒过渡期。
责任编辑陈春阳
我国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经历了多年的改革,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在一些重要方面做得还不足,在实践性教育环节做得并不是很好。通过与美国的会计教育的比较,笔者发现我国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性教育有很多不足之处。会计实践性教育的好坏关系到我国会计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这个关键之处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 能力来源于实践, 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我们来看一看人们是如何获取工作能力的,详见下表。
人的一生中所需要的大部分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规划和沟通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等,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识和能力要在工作和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与学习才能获得。职业学校学生要积累工作经验,就必须有足够的实践。
我国职业学校会计教育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得较差。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 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近年来会计知识的更新速度之快远远胜于其他社会科学,特别是我国正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增补删减的内容多,加之财政、税收、工商等部门改革力度大,每年都有新的东西出现,会计教材根本跟不上会计制度改革的步伐,也许学生学到的知识, 走上工作岗位时就过时了。
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不少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不会开支票, 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支票, 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应聘会计岗位的要有两年工作经验,因此,学生如果不在实际工作实践中适应会计技术的拓展,而仅仅依靠在学校内的书本学习,是很难培养把会计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的。
由此可见,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迫切需要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育。
二、我国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制约实践性教育的发展
我国职业学校会计教育没有脱离应试教育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会计课堂教学仍偏重会计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关心的是学生基础课、专业课是否完成以及考试通过率。不关心学生对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的理解,忽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无人过问,造成许多学生学习以能通过考试把文凭拿到手为目的。
在应试教育模式的指导下,现有的会计课程中相应的会计实践内容没有得到落实,偏重于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
(二)职业学校由于成本高而有意减少实践性教育
会计实践教育过程的高消耗,势必导致教育成本的提高,大多数职业学校为了降低会计教育的成本,保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与发展,有意无意地减少实践教育的环节,使学生失去了提高应用的实践机会。会计实践性教育要涉及大量的投入,比如说建立会计实验室,联系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的工作和管理等等,要投入的经费和人力等各方面都是巨大的。会计实践教学涉及的部门、人员、环节多,过程复杂,而且要保证所需的人员、时间、财力、物力和相关的利益,才能在软硬件环境上支撑实践教学的运转及其功能的发挥,这让教育经费有限的普通学校难以维持。
(三) 会计实践性教育的实际操作难度大
由于会计资料具有一定保密性及其他原因, 学生到校外企事业单位实习遇到了许多困难。根据近年来实习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职业学校的实习经费匮乏,联系实习单位或建立实习基地也越来越困难,即使勉强联系到几家实习单位,也可能因为单位财务保密的原因,学生无法参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只能从事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目前,职业学校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只好让学生自找实习单位,分散实习,但却加大了实习指导和管理的难度,这样的实习方式几乎是流于形式,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而且学生的会计实习时间较少,很多学校都将实习时间安排在三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充其量只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再加上这段时间学生都在忙着找工作,心情也比较烦躁,使得实习效果很差。
三、改进我国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性教育环节的途径——采用“职业学习”教育模式
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就业困难,即使就業后在岗位上也还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体验,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
如何改进我国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性教育呢?笔者在此提出“职业学习”的实践教育模式,即把学生的课程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真实岗位上接受职业训练,积累工作经历。把学历教育和职前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术课程与职业证书课程学习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与职业能力有效地结合于一体,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特别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我国职业学校会计教育也应该尽可能采取这种教育方式。下面介绍的几种 “职业学习”的具体形式,都是实施我国职业学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订单教育
所谓“订单教育”就是指职业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后,由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是职业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一种新型产学结合的关系。这个教学模式让用人单位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定向培养、挖掘和储备符合本单位要求,能为本单位更好服务的人才;职业学校和学生则在深入了解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调整自身的教与学。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已经对用人单位和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了充分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毕业后可以缩短上岗适应期。
这种方式在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同时,学校与用人单位合理分担了职业培训成本,实现了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多赢,为毕业生开辟出一条就业的绿色通道。 在“订单教育”模式的指导下,我国会计教育应该加强创建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应主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较穩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实践环境和宝贵的实践机会。与制造业、商业、税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证券公司等开展合作教育,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有利于尽快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提高实践教学的实用性。
由于会计资料的保密性等原因,显然介入企业的会计工作较为困难,但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却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和理想的天地。会计师事务所接触的业务往往更典型、更集中,通过参与事务所的会计、审计工作,可以积累大量的教学科研素材,对教学、科研工作无疑大有裨益。
(二)“1 4”实习制度模式
“1 4”实习制度模式是指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实习制度。“1”是
指学生本人,“4”为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这就是所谓的“1 4”实习制度模式。“1 4”实习制度模式的建立意味着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以及学生本人对学生的实习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立法,社会监督,用人单位提供机会,学校指导,学生本人自觉、规范实习。
对用人单位来说,通过实习可深入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从中选择并储备适合的人才,以保持传统,延续特色,减少培训成本;对职业学校来说,学校可以根据需求改革自己的教育模式,帮助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学校本身的声誉;政府和社会可以减轻就业压力,并加速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对学生来说,可以非常好地把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何种人才,自己欠缺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加以弥补。
先进实习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将大大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建立会计职业界和会计教育界的联系机制,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多渠道地建立会计教育部门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联系: 首先,政府管理部门,如财政部会计司仍作为主体力量对会计教育施加影响;其次,民间职业团体,如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参与会计教育各层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制定;再次,大力提倡会计教育界人士通过会计职业团体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此外,会计职业团体下设会计教育委员会专门从事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的沟通与交流活动。
(三)“双师”型教师引导实习模式
通过校内专职教师从事社会兼职、丰富会计工作经验和聘用企业会计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过硬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会计教师队伍。
会计教师从事会计兼职工作是他们获得会计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难得渠道。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使校内会计教师有时间,也有可能到中小企业担任兼职会计人员,因为企业会计工作一般集中在月末、年末,平时并没有多大工作量,这使专职会计教师在完成校内教学工作的同时,完全有可能从事一至两份会计兼职。
数量巨大的会计实际工作者中,有许多学历层次和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员,他们可以在闲暇时间从事兼职会计教师工作。这不仅是学校会计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这些会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会计工作的水准和质量;另一方面,在学校阶段,有来自会计职场的高水平的会计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培训,将会极大地降低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的失误成本,从而大幅度缩短学生的学徒过渡期。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