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海底安居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zh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及陆地表面的拥挤,人类向海洋空间和海底发展是必然趋势。
  海洋开发大体分三部分:资源、能源开发(海底石油、天然气、海底矿物、海浪发电、水产养殖等);海洋空间利用(海上机场、海上城市、海洋公园等);海底利用(海底电缆、海底基地等)。
  科学家们预测,人类未来的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随着对海底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将自由地出入海洋,甚至到海洋旅游、疗养和海底考古。到那时,海底、海面和陆地将有机地连通在一起,人们可以方便地自由往来。
  然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类能不能在海底居住,并且像在陆地上那样建起一座座海底城市。其实,在这方面,人类已经有过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名叫库司桃的法国人,组织了一项名为“大陆架”的海底生活实验活动。他们把一个直径5米的圆球形水下“房屋”,送到距离海平面100米深的海底,6名实验人员在水下房屋内进行了21天的观察工作。这项实验当时惊动了世界,它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人类首次在海底生活了21天,二是征服了100米深的海底。
  继法国人之后,美国夏威夷海洋学院也进行了水下实验室的实验。他们设计和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下房屋,这种水下房屋是两个长21米、直径2.7米的浮筒,重达700多吨。其中一个为实验舱,另一个是生活舱。这项实验由5名潜水员参加,在距离海平面159米的深处进行。5名潜水员在海底生活了5天,然后跟水下实验室一起返回海面。这项实验的成功,表明人类能够在100米以下的海底生活,也说明,人类有能力占领整个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并向深层海底进军。
  供人居住的水下房屋,除了要坚固耐用以外,还要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比如,人生活在水里,呼吸供给是个大问题。在水下房屋里,一般的压缩空气是不能供人呼吸的,必须采用经过配制的氮氧混合气体。
  此外还有食品供应问题。一个潜水员每天需要3500卡的热量,因此,食品应该是高蛋白的。但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肉、蛋类食品,是不能带到水下房屋里储存的,否则会污染空气。
  另外,在水下房屋里绝对不能使用明火加工食品。短时间内,潜水员可以吃一些罐头食品,时间长了,就得另想办法。淡水的供应也很重要。在海底房屋里生活,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是分开的,饮用水质量要高,其他生活用水量要大。
  海底房屋的取暖、照明包括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电。如何保证供电?目前,主要通过从岸上拉电缆供电、水面发电船供电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海底房屋应备有蓄电池。专家们认为,未来的海底城市,采取海浪发电是最理想的。
  在海底居住,有时要远离海底房屋去进行水下作业,因此,只凭体力游来游去是不现实的,如果在水下搬运工具和器材,就更需要运输工具。最理想的运输工具是“水下摩托”,这种运输工具的外形很像鱼雷,有一个流线型的前罩和外壳,推进器是尾部的螺旋桨,前段还装有水声定位仪、探照灯以及摄影器材等。
  为了防止在水下迷路,还要随身携带信号接收机。可是电磁波不能在水里传播,尤其无线电短波在水里会被吸收掉。为此,人们发明了一种“语言修正器”,它利用水能很好地传播声波的特点,采用水下超声波来传递信号,这样就能够在水下自由通话联络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其他文献
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且看王子怎样复仇》,介绍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东方王子,即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他在失去王位的时候,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与西方王子哈姆雷特不太相同。将他们作个比较,是很有意思的。  蚁垤仙人和《罗摩衍那》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之一(另外三大文明分别是,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中国的文明)。印度古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是两大史
期刊
[解题]这是一篇人物速写。作者温源宁,广东陆丰人,出生于1899年。是一名留英归来的法学博士。1925年任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1927年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上世纪30年代,他曾在一本英文周刊(中国评论)上主持专栏,并写了一系列“富有春秋笔法的当代中国名人小传”(钱钟书语),后来结集为(不够知己)一书。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文中所写的陈通伯,即陈源,笔名西滢,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上世纪20年代中期
期刊
《妹妹的角色》阅读    为了募捐,主日学校准备排练一部叫《圣诞前夜》的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圣诞前夜》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定角色那天,妹妹一脸冰霜地回到家。“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是。”“那你为什么不开心?”  “因为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全家人面面相觑,不知该恭喜她,还是该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但他们
期刊
蓝鲸一生都是健康的,但如果脱离群体3个月,便会迅速地患工5种以上的疾病,并在1年内死亡。金黄花从来不单独生长,一定要彼此长在一起。如果把其中的一株移植到离群体10米以外,尽管是同样的环境,却活不到10天。人们要想移植金黄花,最少要将10株以上一起移植,彼此的间隔也不能大于1尺,否则一株也活不成。这些都证明,动植物是需要彼此依赖、彼此关怀的。这是它们生命的内涵。世界上的许多动植物,彼此不能离开的原因
期刊
在淡紫透明的苍穹上/新月是一把古老象牙的弓/正射出了第一颗晚星  (赵天仪《初秋的黄昏》)    同样是写黄昏,《月升》中描写的是太阳还没有落下,月亮刚刚升起的黃昏;而这几句所描写的却是太阳已经落下,天色还没有完全暗下来,月亮刚坐稳天空的黄昏。如果污染不太严重,天气又足够晴朗,仔细观察一下,将暗未暗的黄昏的苍穹还真是隐隐约约透出些淡紫的光芒来。朦胧的淡紫中又有些清亮透明,整个天空这时候更像一面巨大
期刊
窗外的几株刚刚绿出春色的植物,就当真地开出几朵花来了,虽只是一点两点的碎黄,却极珍贵地艳着。  可惜,我全然叫不出来它们的名字。  这倒好,陌生又为它们平添了层神秘。大约它们从午夜出发吧,不料今天早上就突然抵达枝头,多少让人有些猝不及防。  于是,我就凝神屏气地看着,而窗内我的学生则个个伸长脖子看我。  都在看风景。  果然只是星星点点,并不密,但我却以为恰到好处。因为珍贵的东西从来都生得稀落。我
期刊
呱呱鸟的呱呱:  呱呱鸟的粉丝儿们盼寒假都盼疯了吧?关于“寒假”和“过年”的稿子那是像雪片一样纷纷飘来呀!让呱呱鸟兴奋得也想早点过年。呱呱鸟知道,寒假可是意味着很多好玩的和好吃的东西呢大家肯定喜欢在节日的夜晚看燃放烟火的表演吧。那五彩缤纷的烟火是多么令人兴奋呀!要想烟火飞得高,燃得绚丽,火药和各种化合物的装填就要充足。呱呱鸟说这番话的用意是想告诉粉丝儿们:寒假里可不要忘记复习功课呀,知识才是让你
期刊
冬天还未过完,春天似来未来。在这种时候,读鲍尔吉原野的这篇短文,也许还不太隔膜。  据说有些地方是“四季如春”的,有的人羡慕得很,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既是“四季如春”,那里的人们就很难有机会了解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暑是什么滋味。如果连这些滋味都不知道,那么人生岂不是太单薄、太苍白了吗?记得鲁迅说过类似的话,桃花是很好看的,但如果一年四季请你看桃花,哪怕桃花开得有车轮那么大,恐怕你也避之唯恐不及。幸福
期刊
植物没有智力,至少是没有像我们这样的智力,谁要是认为植物能够听懂我们的话,甚至看出我们的心思,那是太高估它们的能力了。但这并不等于说它们没有知觉,相反,它们极其敏感,它们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并且能够感觉重力,只是它们有自己的方式,与我们的方式大不相同。  植物能够以某种方式感觉光明和黑暗。一般情况下,光线总是来自上方,这时植物就向上伸展。如果光线来自侧面,比如对于窗台上的植物来说就是这样,这
期刊
第一次见小菲是在《美文》少年版编辑部的楼下,她一个人站在楼门口,小心地低着头。别人问她话,只用点头、摇头或者“嗯”、“不是”之类的简短语句回答。  她的事情,我隐约知道。她是一个农村女孩,作文写得很好,被请来参加夏令营。她和编辑们明显很熟,但说话还是很小心。  她独自坐在角落的沙发里,很冷落。别人拿了书给她,她就一言不发地看,丝毫不想去窗前看风景,看看办公室的摆设。她对于这个环境是躲避的。  中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