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培养立意构思能力(上)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et83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五年级学生习作时缺少立意构思,导致表达意图不清之现状,利用思维导图促立意构思显性化,使教师指导具象化,力求通过“从文到图,还原构思轨迹;由图构文,确立表达意图;图文观照,清晰表达意图”三条策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准确表达自己意图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立意构思;表达意图
  学校以运动会为主题,在五年级段举行了一次现场作文比赛,之后对165篇五年级学生习作进行了评改、分析,发现呈“两头尖,中间臃肿”的梭子状。“两头尖”:一头是优秀作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彰显主题;另一头指后进生三言两语的作文,只见事情概要,有的连事情也没说清楚就草草收笔;“中间臃肿”指大部分学生习作内容比较清楚,条理也较清晰,但表达意图不明确。
  接着又对处于“中间地带”的108篇作文进一步进行了梳理与归类,发现这些习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1.“流水账”式,表意不明确;2.主题与材料错位;3.材料堆砌,表意含糊。
  问题剖析:写作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与结果,习作训练的核心说到底是思维训练。所以表面看似是学生语言表达上出了问题,实则是学生立意构思的问题:
  1.從学生学的角度来看,习作过程普遍存在立意构思缺失的问题。这当中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主观畏难,不愿主动构思;二是构思过程趋于理性,而又难以显性,学生较难领会与运用,导致学生习作落笔成文,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2.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普遍认为立意构思过程的指导难以把握。因为学生构思过程的内隐性,使得教师对学生习作构思的过程无法掌握,难以使之成为学生间互动迁移的物化资源,导致教师对学生构思指导的有心无力。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经过一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立意构思过程可视化,可操作化,明晰表达意图,继而筛选、重组材料,提升学生准确表达自己意图的能力。
  一、从文到图,还原构思轨迹
  通过范例导引、教师指导和独立实践三个层面,从扶到放,教导学生学习绘制思维导图,将文章转化成思维导图,让写作的思维轨迹清晰可见。
  1.范例导引,认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机能,把隐藏在大脑中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用文字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
  以学生习作《谢泽伦,你是好样的》为例,教师示范画思维导图。首先师生应共同梳理出习作的内容:1.运动会开幕的场景(主持人、运动员、裁判员代表讲话,校长宣布运动会开始);2.各班方阵表演的描述(足球表演、武术操、街舞);3.谢泽伦800米比赛(运动员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你追我赶的情景、同学们的呐喊助威;谢泽伦不慎摔倒,忍痛坚持到底,努力反超,最终获得第三名)。
  教师将中心主题《谢泽伦,你是好样的》写在纸的中间,随后相机从中心延伸出一根一根的线条,每根线条上相应写上一些关键词(随机教学“主分支”和“主节点”),继而再向外延伸线条也相应注上关键词(教导学生认识子分支和子节点)。
  思维导图成形后,教师应教导学生大胆联想,整体把握,即从右上角45度开始沿顺时针方向读图,每条分支从内而外地读。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作者构思的脉络及写作的顺序,对思维导图有了初步的认识。
  2.扶放结合,尝试思维导图
  仅仅认识和了解专业术语还不足以绘制导图,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绘制。以学生习作《运动会》为例,先将中心主题(运动会)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习作中写到的几件事,(1.吃过早饭,匆匆来到学校;2.我参加了垒球比赛,得了第三名,我很高兴;3.中午休息;4.下午参加200米比赛,同学为我加油;5.今天的比赛结束了,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按顺序向四周呈发散状,让学生尝试着完成思维导图下面的几个步骤: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抽取样本,充分肯定其优点:体现了完整的结构,准确提取了各部分关键词,主分支、子分支逻辑关系清晰。其他同学对照修整自己的思路,完善思维导图。
  3.独立实践,绘制思维导图
  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当学生对思维导图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试一试。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其中一人的作文为例,各自绘制思维导图,然后互相说一说,评一评。因为内容相同,所以同学们只需就不同意见讨论、辨析,达成共识,修改不正确的地方。
  接着,同桌交换各自的作文,绘制同桌作文的思维导图,画好后相互交流,看看有没有把构思画出来,然后结合评价标准,互相评一评,改一改。
  在这些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教学生用粗细不等的线条表示不同的层级(从粗到细);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图文并茂地展现自己的写作思路,从而构成中心主题突出,层次清晰的网状结构的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理清不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写作的构思可视化。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莼湖镇尔仪小学】
其他文献
“教育”的步伐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而教育的形式也在时代的发展演变中逐步变化更新。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兴起,让“教育”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有了全新的面貌。  从前的圣贤者,要么诞生于名门,要么离不开自身的苦学,学习方式无非是习于书本文字,授于师者之口。作为一名现代的语文教师,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应该及时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进而更加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  如今,从上课前的预习开始,信息技术就已经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受教育的人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力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其实,作文教学亦是如此,要想有“充分的合适条件”,就要创设一个适宜学生作文的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一、利用课文进行艺术再创造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时同学们常常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文,
期刊
摘要:思维导图是组织和表征发散思维的一种图形技术,常被用于信息处理,即将信息加以归纳和综合,辅助人们思考复杂问题和表征信息。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能使整个教学流程更加科学、有效,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新教材就将其整合到了语文教学中。本研究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语文字义教学中,探索基于思维导图的字义教学流程,以具体案例为例,进行理论下的实践审视及反思,以此理解新教材理念的精髓,延伸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从
期刊
在一次日记检查时,笔者看到班上的某位同学在日记本上这样写着:  唉,什么时候才可以不用再写日记了啊,老师每天都要我们写日记,说写日记可以提高语文写作水平,还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可是我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要是不用写日记就好了,我最怕写日记了。这几天老师又甩出新花样,说是叫我们写微作文,还说每篇微作文要有一个主题,字数在两三百左右……唉,实在是伤人心啊!天啊,我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写日记呢?  看到这位学
期刊
教育、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自2016年正式登上三尺讲台起,这句话就成了我的座右铭。  作为一名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年轻的我以认真踏实不断进取的精神对待我的工作;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热爱、尊重并严格要求我的每一个学生;以虚心好学的精神与组内老师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用心上好一节课,会让你收获无数快乐。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愿意上你的课,想让学生愿意上你
期刊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7年中小学生暑期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小学校禁止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有偿补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违规补课现象进行坚决查处,对校外培训机构各类违规补课现象,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依规严处。  通知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密切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平安、愉快、有意义的暑假。通知指出,要丰富学生假期生活。结合喜迎党的十九大、
期刊
题目是借丰子恺先生的,不同的是,他送学生参加小升初考试,我送学生参加高考;他们是先乘船后坐火车去旅馆,而我们是直接坐大巴,来回走了十趟,这些年都是如此。  高考从6月6日下午就拉开了序幕。16点16分,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22辆大巴浩浩荡荡地从学校操场雁翅出发,经文昌南路,转永昌东路,再经龙泉北路,上学院路,最后停在了一中东校门口。路途虽不算远,但因途中要经过六个红绿灯,单程至少需要半小时。 
期刊
鲁迅在《祝福》一文中,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从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出发,通过描写他们在封建传统思想与传统道德的摧残下痛苦的人生命运,深刻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祝福》一文讽刺性极强,批判力度大,鞭挞范围广,其立意的深度主要表现在“三伪”“三真”。  “三伪”指的是:  一、亲情的虚伪  《祝福》中的主人公“我”从大老远专程而来,到鲁镇本家亲戚四叔家作客、过年。鲁
期刊
做任何一种工作,都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必须进行一定的培训才能上岗。为人父母是天底下最苦最累的工作,不仅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还需要强大的智慧,技术性特别强,可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在没有任何培训的情况下匆匆上岗的。  牙牙学语的婴儿还没有自己的思想,唯父母之命是从。那时候,父母就是一切,是孩子的天和地,孩子无论做什么都一心向着父母。这时的父母是幸福的,有一种上帝般的成就感。  孩子渐渐长大,成为独
期刊
最近读到一个关于一年级学生“要跳楼”的新闻:此生每每得不到满足,总以“跳楼”要挟。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孩子“跳楼”之举很大程度上跟平日里父母对其过度溺爱和一味妥协有关系,因为该生此做法不是初次,每当他抛出这样的“言论”时,回应他的更多的是家长的妥协。殊不知,这样的溺爱如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诸多不良影响。目前,像文中这个孩子的父母一样过分溺爱和袒护孩子的家长数不胜数,而这些被父母溺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