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育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务之急,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而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而后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根据中学生具有好奇性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见。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想、问、辨。刚开始绝大部分同学胆小,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我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讲西安事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张、杨发动的西安事变,你认为当时中国的局势会怎样?鼓励学生大胆的作答,只要能积极思考回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或肯定,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打开了,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上的内容,还将课外知识,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及尽责的美好情感,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从而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
二、教会学法,培养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的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例如:世界史中有关革命的问题。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革命或战争,我重点分析了英国革命的原因、过程、影响,使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历史发生转折,从封建社会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习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困,是各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原因。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美国农奴制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革命时,我引导学生思其共同原因,不少学生能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技法
首先,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学习隋唐历史时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教学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膽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对于港澳的回归教材只提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在导入新课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创新,我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假如你是国家的领导者,你会用何种方式收回香港?”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指出:①应诉诸武力,中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完全能战胜英国。同时也为长期遭受英国殖民统治的香港同胞报仇;②通过联合国来解决;③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但就回归后的香港是采用资本主义还是实行社会主义又展开激烈争论。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哗众取宠。
总之,创新发展的思维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同时,教师必须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才能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塑造其创造精神。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而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而后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根据中学生具有好奇性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见。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想、问、辨。刚开始绝大部分同学胆小,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我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讲西安事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张、杨发动的西安事变,你认为当时中国的局势会怎样?鼓励学生大胆的作答,只要能积极思考回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或肯定,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打开了,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上的内容,还将课外知识,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及尽责的美好情感,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从而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
二、教会学法,培养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的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例如:世界史中有关革命的问题。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革命或战争,我重点分析了英国革命的原因、过程、影响,使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历史发生转折,从封建社会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习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困,是各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原因。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美国农奴制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革命时,我引导学生思其共同原因,不少学生能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技法
首先,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学习隋唐历史时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教学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膽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对于港澳的回归教材只提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在导入新课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创新,我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假如你是国家的领导者,你会用何种方式收回香港?”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指出:①应诉诸武力,中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完全能战胜英国。同时也为长期遭受英国殖民统治的香港同胞报仇;②通过联合国来解决;③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但就回归后的香港是采用资本主义还是实行社会主义又展开激烈争论。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哗众取宠。
总之,创新发展的思维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同时,教师必须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才能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塑造其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