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促进“双困”毕业生就业是政府和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资助育人的角度,分析了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在做好物质资助的同时,应围绕拓展贫困生职业素养,提高其综合能力,促进其职业发展的“授人以渔”角度做好资助工作,达到对贫困生“标本兼治”的资助效果,进而有效促进贫困生就业。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职业;促进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1)06-87-02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确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高校筹措为主体、社会多元参与的资助体系,通过“贷、奖、助、免、勤”等方式和途径,在资金和物质上给予贫困生支持,极大地解决了广大贫困生在就学和生活方面遇到的经济困难,体现了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我们知道,相对于经济上暂时困难较容易克服和战胜外,贫困生在精神、心理和技能上“贫困”是影响其就业和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贫困生就业难的某些成因,高校要把物质帮困进一步拓宽到精神帮困、技能帮困、心理帮困层面,从围绕拓展贫困生职业素养,提高其综合能力,促进其职业发展,从“授人以渔”的角度发挥资助育人功能,进而有效促进贫困生就业。
一、贫困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双困”毕业生就业难是政府和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双困”毕业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往往主要是由于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不高、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等原因造成的。据统计,这“两难”在一个贫困生身上往往都有体现。贫困生就业难除了当前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和高校人才培养同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等共性原因外,贫困生自身由于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就业观念不切实际,以及社会关系较少等是导致其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1、贫困生易产生自卑、敏感、偏执等不良心理
导致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很多,贫困生往往是由于家庭地处偏远落后地区、家庭成员缺失或因灾因病、意外等原因致贫的。贫困生往往存在三个心理方面的问题: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较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好,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不高,而且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表现为对人际关系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三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就业,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他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比其他学生更大的压力。加之有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片面,对社会感到不满、失望,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以上这些不良心理无疑会阻碍其就业和职业发展。
2、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就业能力不强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导致其接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往往家庭地处偏远落后地区,信息闭塞,早期就读学校教学质量低下。有的贫困生家庭成员缺失导致家庭教育缺失。他们缺乏特长启蒙和培养,没有经济能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由于自己经济拮据和自卑心理,他们较少参与同学和朋友交往,致使其交际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高校“双困”毕业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这样的“双困”现象在一个贫困生身上往往同时体现。
3、就业观念不切实际,初次就业期望值高
贫困生来自于偏远的乡村,由于从小受到“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影响,迫切想通过读书这条途径毕业后尽快改变本人和家庭的贫困处境。而要实现他们当初读书的理想,只有通过就业途径才能解决,所以贫困生就业大多都倾向党政机关和国家企事业单位,初次就业期望的工资待遇较高,或者是选择所谓有保障的单位,这种择业观念必然会把他们自己局限在狭小的就业范围内,从而错失许多就业机会,不少贫困生存在无业可就或者是有业不就现象。
4、社会关系资源较少
社会关系是就业的重要资源,毕业生家庭有良好和广泛的社会关系无疑是好就业和就好业的重要资源。有关系好办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没有用来进行人际交往的物质基础,所以贫困生在就业时,信息量少,较少有社会关系帮助,与家庭条件富裕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在无形中会处于弱势地位。
二、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功能,促进贫困生就业
1、首先做好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授人以鱼”
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对贫困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通过“贷、奖、助、免、勤”等方式和途径,在资金和物质上直接给予贫困生支持。要严格资助经费管理,资助环节实行“阳光操作”,确保国家、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基金落实到每一位贫困生身上,帮助贫困生解决就学和生活困难,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注重“扶志”、“强能”,“授人以渔”
“扶志” 、“强能”是资助育人的重要方面,高校在做好对贫困生经济和物质帮扶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贫困生的“扶志”、“强能”工作。
“扶志”就是通过思想、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自强成才典型教育等方式对贫困大学生给予精神扶助,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摆脱家庭贫困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树立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立志成才的品质。
“强能”就是通过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拓展,帮助他们获得更多课堂学习以外的能力提升机会和平台,资助贫困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勤工助学、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文体活动等,使贫困生的职业技能和人际交往等能力得到提升,使他们自身有足够的能力参与职场和社会竞争。如高校可以拿出部分经费,结合贫困生所学专业和其兴趣、爱好等,免费为他们提供某些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证书的鉴定,使他们毕业时获得“双证”甚至“多证”,增加求职择业砝码。
3、开展好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锻造贫困生职业素养
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贫困生一项融经济资助和岗位素养锻炼为一体的助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资助育人的最佳载体之一。一方面,贫困生可通过参与校内外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担当机关事务助理、图书管理助理、卫生保洁、计算机机房维护,或利用课余、假期到企业、社会兼职工作等,获得工资报酬,缓解经济压力。同时,能有效克服某些贫困生“等靠要”的被动受助思想,降低贫困生的就业期望值;另一方面,贫困生通过具体岗位锻炼,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人际交流能力,使贫困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当然,目前高校开展的勤工助学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岗位数量相对有限报酬相对较低,难以满足贫困生需求;有些贫困生把勤工助学仅仅看成是一项帮困政策,而没有上升到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培养自我的高度,责任心不强,工作懒散,迟到早退,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等。高校勤工助学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一要注意加强对校内勤工助学的管理和引导,培养贫困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二要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岗位,通过组织和引导贫困生利用假期到合作企业参加有偿劳动,获得较为客观的经济报酬,同时,让他们提前进入企业,感受职业环境,培养职业能力,为将来走上职业岗位做好准备。
4、给贫困生发放求职差旅费补贴,畅通就业信息传递渠道,加强对贫困生职业咨询与指导等,实现贫困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孙军.推进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72).
[2]上海高校帮困育人工作特色研究与创新思考[J/OL].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http://www.qgzx.cn/contents/6/1488.html
[3]贫困生三大心理问题[J/OL].中国青年网.
http://www.youth.cn/xl/tp/200810/t20081023_811154.htm.
作者简介:
刘益群,女,淮南联合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主任,讲师。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职业;促进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1)06-87-02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确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高校筹措为主体、社会多元参与的资助体系,通过“贷、奖、助、免、勤”等方式和途径,在资金和物质上给予贫困生支持,极大地解决了广大贫困生在就学和生活方面遇到的经济困难,体现了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我们知道,相对于经济上暂时困难较容易克服和战胜外,贫困生在精神、心理和技能上“贫困”是影响其就业和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贫困生就业难的某些成因,高校要把物质帮困进一步拓宽到精神帮困、技能帮困、心理帮困层面,从围绕拓展贫困生职业素养,提高其综合能力,促进其职业发展,从“授人以渔”的角度发挥资助育人功能,进而有效促进贫困生就业。
一、贫困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双困”毕业生就业难是政府和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双困”毕业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往往主要是由于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不高、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等原因造成的。据统计,这“两难”在一个贫困生身上往往都有体现。贫困生就业难除了当前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和高校人才培养同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等共性原因外,贫困生自身由于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就业观念不切实际,以及社会关系较少等是导致其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1、贫困生易产生自卑、敏感、偏执等不良心理
导致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很多,贫困生往往是由于家庭地处偏远落后地区、家庭成员缺失或因灾因病、意外等原因致贫的。贫困生往往存在三个心理方面的问题: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较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好,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不高,而且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表现为对人际关系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三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就业,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他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比其他学生更大的压力。加之有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片面,对社会感到不满、失望,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以上这些不良心理无疑会阻碍其就业和职业发展。
2、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就业能力不强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导致其接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往往家庭地处偏远落后地区,信息闭塞,早期就读学校教学质量低下。有的贫困生家庭成员缺失导致家庭教育缺失。他们缺乏特长启蒙和培养,没有经济能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由于自己经济拮据和自卑心理,他们较少参与同学和朋友交往,致使其交际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高校“双困”毕业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这样的“双困”现象在一个贫困生身上往往同时体现。
3、就业观念不切实际,初次就业期望值高
贫困生来自于偏远的乡村,由于从小受到“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影响,迫切想通过读书这条途径毕业后尽快改变本人和家庭的贫困处境。而要实现他们当初读书的理想,只有通过就业途径才能解决,所以贫困生就业大多都倾向党政机关和国家企事业单位,初次就业期望的工资待遇较高,或者是选择所谓有保障的单位,这种择业观念必然会把他们自己局限在狭小的就业范围内,从而错失许多就业机会,不少贫困生存在无业可就或者是有业不就现象。
4、社会关系资源较少
社会关系是就业的重要资源,毕业生家庭有良好和广泛的社会关系无疑是好就业和就好业的重要资源。有关系好办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没有用来进行人际交往的物质基础,所以贫困生在就业时,信息量少,较少有社会关系帮助,与家庭条件富裕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在无形中会处于弱势地位。
二、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功能,促进贫困生就业
1、首先做好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授人以鱼”
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对贫困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通过“贷、奖、助、免、勤”等方式和途径,在资金和物质上直接给予贫困生支持。要严格资助经费管理,资助环节实行“阳光操作”,确保国家、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基金落实到每一位贫困生身上,帮助贫困生解决就学和生活困难,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注重“扶志”、“强能”,“授人以渔”
“扶志” 、“强能”是资助育人的重要方面,高校在做好对贫困生经济和物质帮扶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贫困生的“扶志”、“强能”工作。
“扶志”就是通过思想、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自强成才典型教育等方式对贫困大学生给予精神扶助,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摆脱家庭贫困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树立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立志成才的品质。
“强能”就是通过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拓展,帮助他们获得更多课堂学习以外的能力提升机会和平台,资助贫困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勤工助学、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文体活动等,使贫困生的职业技能和人际交往等能力得到提升,使他们自身有足够的能力参与职场和社会竞争。如高校可以拿出部分经费,结合贫困生所学专业和其兴趣、爱好等,免费为他们提供某些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证书的鉴定,使他们毕业时获得“双证”甚至“多证”,增加求职择业砝码。
3、开展好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锻造贫困生职业素养
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贫困生一项融经济资助和岗位素养锻炼为一体的助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资助育人的最佳载体之一。一方面,贫困生可通过参与校内外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担当机关事务助理、图书管理助理、卫生保洁、计算机机房维护,或利用课余、假期到企业、社会兼职工作等,获得工资报酬,缓解经济压力。同时,能有效克服某些贫困生“等靠要”的被动受助思想,降低贫困生的就业期望值;另一方面,贫困生通过具体岗位锻炼,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人际交流能力,使贫困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当然,目前高校开展的勤工助学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岗位数量相对有限报酬相对较低,难以满足贫困生需求;有些贫困生把勤工助学仅仅看成是一项帮困政策,而没有上升到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培养自我的高度,责任心不强,工作懒散,迟到早退,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等。高校勤工助学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一要注意加强对校内勤工助学的管理和引导,培养贫困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二要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岗位,通过组织和引导贫困生利用假期到合作企业参加有偿劳动,获得较为客观的经济报酬,同时,让他们提前进入企业,感受职业环境,培养职业能力,为将来走上职业岗位做好准备。
4、给贫困生发放求职差旅费补贴,畅通就业信息传递渠道,加强对贫困生职业咨询与指导等,实现贫困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孙军.推进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72).
[2]上海高校帮困育人工作特色研究与创新思考[J/OL].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http://www.qgzx.cn/contents/6/1488.html
[3]贫困生三大心理问题[J/OL].中国青年网.
http://www.youth.cn/xl/tp/200810/t20081023_811154.htm.
作者简介:
刘益群,女,淮南联合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