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以凝练的语言传达出古代文人多彩的情感和古代文明的源远流长。小学作为人文素养培育的黄金阶段,古诗词阅读的引入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让其在古代文学的熏陶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小学阶段,古诗文占有一定的比重,苏教版教材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材中,每一册都至少安排了四首古诗词。这是阅读教学不可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重要教学内容。而反观我们日常的古诗教学,更多的是演奏四平八稳的“四部曲”。
第一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第二步:交流介绍诗人生平、作品及写作背景。
第三步:根据课前预习查阅的资料,及自己理解,体会诗句中的词义、句意。
第四步: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这样的教学,往往让人感叹“昨夜西风凋碧树”,老师教的口干舌燥,学生反应默默然;也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便老师再怎么激情似火,奈何教学不在关键之处,即便“众里寻他千百度”,学生对于诗词的感悟也只是茫茫然。
然而,以下课例的教学却让人耳目一新。
【课例】:一名老师教学古诗《江雪》
1.导课环节
师:你们听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吗?出示图画(李白月下图,瀑布飞流图,秋霜枫叶图),你想到了什么诗句?
生:(略)
师:是呀,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着画面,我们能想到诗。读着诗,我们也能想到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2.新授环节
(1)指导学生读准确读通顺
(2)指导学生读懂诗
师问:如果以“江雪”为题作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内容,在诗句中圈画出来。学生自主思考、圈画、交流。在学生交流词语的同时,学生将相关词条贴到黑板上,问学生准备怎么画,并适时纠正学生错误。
生:我想画“千山”。(学生将词条贴于黑板上)
师:你准备怎么画。
生:我想画很多很多的山,一座连着一座,有的高有的低。
师:这说明“千山”的意思是?
生:很多很多的山。
生:我想画“人踪灭”“鸟飞绝”。
师:这幅图该怎么画?
生:没办法画。
师:这就不需要画,把感受放在心里即可。刚才我们通过交流已经把这些词的画面再现,这幅图给你什么感觉?
生:苍茫、孤单、寒冷。
师: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有强烈的“孤寂”之感。诗中哪几个字特别让你有这种感觉?
生:绝、灭、孤、独。
师:这几个字在古诗中经常出现,如“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在异乡为异客”、“孤云独去闲”等等。你能读好吗?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诵《江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将这一理念运用于实际中,以上课例另辟蹊径,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不仅打破了我们常规的古诗教学“四部曲”,而且还彰显了浓厚的“语用”味。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再现古诗意象,增强主体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古诗源于数百年乃至几千年前古人智慧的结晶,词句凝练,意蕴深远,但又并不容易让今人理解。
以上课例中,这样的古诗教学方法完全回到了诗词最本真之处——画面。宋朝张舜民有诗句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
老师让学生通过读诗句,想画面,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朗读中再现相应画面,增强体验。更为巧妙的是,学生在体验中也了解了诗句的意思。老师的提问“如果以‘江雪’为题作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内容,在诗句中圈画出来。”引导学生品味词句,勾勒画面。古诗中的许多关键词包含丰富的意象,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而在联系与想象中,学生一步步贴近了诗歌,走近了诗人。
二、发现古诗文眼,感受古诗意蕴
这首《江雪》是柳宗元谪居永州市所写,令人叹绝。整首诗短短二十个字,却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千山之下的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寂静苍茫。大雪覆盖之下,天地茫茫,不见飞鸟,不见人踪,天地之间只有一个老翁坐于孤舟之上,他独钓的身影是何等的孑然!细细品来,一种令人胆寒的孤、冷、寂扑面而来。教者让学生在大画面之下提出: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有强烈的“孤寂”之感,诗中哪几个字特别让你有这种感觉?学生通过讨论提炼出“绝、灭、孤、独”。继而老师又举出其他含有这几个字的诗句佐证,引导学生沉浸其中,品味其味。虽然学生的思维尚浅,还不能完全体会诗境,但是通过这样的“一唱三叹”,就能渐而体会其意蕴。
长此以往的训练,能让学生习得古诗学习的方法,由词句推想画面,由画面丰富意境,由意境深悟古典诗词的意蕴。
三、表现古诗情感,涵咏融于朗诵
我国的古代诗歌作品,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机械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站在文化宝藏边上的一个远观的看客,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诗歌鉴赏中来。以上课例中,老师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从课始要求学生读通,到课中的读懂,再到课末的读出,引导学生逐步去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朗读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朗读得绘声绘色,说明诗意诗情已然内化于胸。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說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在笔者看来,以上课例的古诗教学模式“以画面再现”“以感受发现”“以朗读表现”,完全可以举一反三,运用于实际。
小学阶段,古诗文占有一定的比重,苏教版教材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材中,每一册都至少安排了四首古诗词。这是阅读教学不可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重要教学内容。而反观我们日常的古诗教学,更多的是演奏四平八稳的“四部曲”。
第一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第二步:交流介绍诗人生平、作品及写作背景。
第三步:根据课前预习查阅的资料,及自己理解,体会诗句中的词义、句意。
第四步: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这样的教学,往往让人感叹“昨夜西风凋碧树”,老师教的口干舌燥,学生反应默默然;也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便老师再怎么激情似火,奈何教学不在关键之处,即便“众里寻他千百度”,学生对于诗词的感悟也只是茫茫然。
然而,以下课例的教学却让人耳目一新。
【课例】:一名老师教学古诗《江雪》
1.导课环节
师:你们听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吗?出示图画(李白月下图,瀑布飞流图,秋霜枫叶图),你想到了什么诗句?
生:(略)
师:是呀,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着画面,我们能想到诗。读着诗,我们也能想到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2.新授环节
(1)指导学生读准确读通顺
(2)指导学生读懂诗
师问:如果以“江雪”为题作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内容,在诗句中圈画出来。学生自主思考、圈画、交流。在学生交流词语的同时,学生将相关词条贴到黑板上,问学生准备怎么画,并适时纠正学生错误。
生:我想画“千山”。(学生将词条贴于黑板上)
师:你准备怎么画。
生:我想画很多很多的山,一座连着一座,有的高有的低。
师:这说明“千山”的意思是?
生:很多很多的山。
生:我想画“人踪灭”“鸟飞绝”。
师:这幅图该怎么画?
生:没办法画。
师:这就不需要画,把感受放在心里即可。刚才我们通过交流已经把这些词的画面再现,这幅图给你什么感觉?
生:苍茫、孤单、寒冷。
师: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有强烈的“孤寂”之感。诗中哪几个字特别让你有这种感觉?
生:绝、灭、孤、独。
师:这几个字在古诗中经常出现,如“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在异乡为异客”、“孤云独去闲”等等。你能读好吗?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诵《江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将这一理念运用于实际中,以上课例另辟蹊径,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不仅打破了我们常规的古诗教学“四部曲”,而且还彰显了浓厚的“语用”味。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再现古诗意象,增强主体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古诗源于数百年乃至几千年前古人智慧的结晶,词句凝练,意蕴深远,但又并不容易让今人理解。
以上课例中,这样的古诗教学方法完全回到了诗词最本真之处——画面。宋朝张舜民有诗句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
老师让学生通过读诗句,想画面,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朗读中再现相应画面,增强体验。更为巧妙的是,学生在体验中也了解了诗句的意思。老师的提问“如果以‘江雪’为题作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内容,在诗句中圈画出来。”引导学生品味词句,勾勒画面。古诗中的许多关键词包含丰富的意象,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而在联系与想象中,学生一步步贴近了诗歌,走近了诗人。
二、发现古诗文眼,感受古诗意蕴
这首《江雪》是柳宗元谪居永州市所写,令人叹绝。整首诗短短二十个字,却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千山之下的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寂静苍茫。大雪覆盖之下,天地茫茫,不见飞鸟,不见人踪,天地之间只有一个老翁坐于孤舟之上,他独钓的身影是何等的孑然!细细品来,一种令人胆寒的孤、冷、寂扑面而来。教者让学生在大画面之下提出: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有强烈的“孤寂”之感,诗中哪几个字特别让你有这种感觉?学生通过讨论提炼出“绝、灭、孤、独”。继而老师又举出其他含有这几个字的诗句佐证,引导学生沉浸其中,品味其味。虽然学生的思维尚浅,还不能完全体会诗境,但是通过这样的“一唱三叹”,就能渐而体会其意蕴。
长此以往的训练,能让学生习得古诗学习的方法,由词句推想画面,由画面丰富意境,由意境深悟古典诗词的意蕴。
三、表现古诗情感,涵咏融于朗诵
我国的古代诗歌作品,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机械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站在文化宝藏边上的一个远观的看客,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诗歌鉴赏中来。以上课例中,老师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从课始要求学生读通,到课中的读懂,再到课末的读出,引导学生逐步去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朗读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朗读得绘声绘色,说明诗意诗情已然内化于胸。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說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在笔者看来,以上课例的古诗教学模式“以画面再现”“以感受发现”“以朗读表现”,完全可以举一反三,运用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