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不断的扩大,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民办院校要得到社会认可,取得更快的发展,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各项工作,形成自身的特点。正因于此,强化学生的日常管理,完善学生心理素质,切实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成为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而学生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又是这一环节的重要保障,它直接关系到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1)10-80-03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民办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有助于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对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注意到一些学生年龄较轻,涉世不深,思想尚未成熟,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会产生许多心理不平衡和思想矛盾等现象。少数学生表现出道德水准低下、政治观念淡薄、利己主义严重、缺乏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给我们管理者提出新形式下必须面临解决的现实课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当今学生的时代特征,开动脑筋,深入研究,多渠道、多途径推动学生教育管理的法制化进程,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模式,切实为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索出一条新思路,新办法。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制教育现状
第一,社会法律危机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对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法律至上”的理念构成冲击。从我国法制普及的角度看,整个社会的法制教育还处在十分薄弱的状态,人们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这当然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们的文化素质不高有关。但影响到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根本上在于我国几千年来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意识,以及因此滋生的少数领导干部肆意践踏法律的现象,他们滥用职权,贪污腐败,徇私枉法,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法律危机现象,这种恶劣影响对于学法不多、涉世浅的大学生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家庭教育的失误干扰了学校教育管理中的法制教育。作为学生家长,除了给子女作好榜样外,还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学校作好子女的教育工作。但是有的家长不注意自己的品德行为,有的家长片面理解“望子成龙”,对子女教育不当,只重视子女的智育开发,而忽视子女的品行教育,对子女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认为“树大自然直”,“有点小缺点错误,长大了自然会改”,一旦孩子发生大一点的问题,又不能正确教育引导,要么斥责殴打,要么包庇纵容。凡这一类家庭的子女考上大学后,大都思想基础不扎实,没有远大理想,经受不了挫折,当自己的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矛盾时,往往走向反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问题出现后,家长们要么到学校闹事,批评学校的监管不力,不关爱学生;要么找到学校相关领导,塞钱送礼求通融。很少有家长分析原因,实事求是地承担起自己为人父母应尽的教育责任。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了后,认为是送进了保险箱,只负责给自己孩子的银行卡上打钱,其他的一切事情推给学校负责。长此下去,学生们都得出结论——在学校没有摆不平的事情,只要家里来人或者来钱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第三,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落后直接影响了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法制教育水平。目前,对民办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社会各界力量,如公、检、法等部门参与较少,基本上由学校来规划和实施。很多民办高校“两课”师资是由学工处、团委或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承担,基本上没有法律科班出身的教师。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教育,由于繁重的行政工作或教学任务,又无法集中精力去深入学习和研究法律专业知识,他们的理论基础、业务能力影响了“两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有关法律基础内容的教学效果;同时,就“两课”里面有关法律的教学内容来说,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倾向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教学内容很少或几乎没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的“单向灌输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教学手段较为落后,现代科学技术和案例教育在教学中运用较少;考核方式简单,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学习法律课程后的效果,多数学生倾向于法律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缺少对法律知识的深入理解。尤其在如何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带着问题结合实际学习法律知识、真正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其法律意识的关键点上,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还没有真正调动青年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有这一切直接导致了学生不愿意学法、更不懂法,这对于民办高校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许多大学生由于不懂法,把违法犯罪当作一般道德问题来考虑,即使干犯法的事情也没有胆怯的感觉,在不知法、不懂法的状态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有些人在受到他人欺辱或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往往不知道依靠法律来解决,而是感情用事,以致触犯法律;更有人头脑中根本没有法,犯了罪也不知道是犯罪。
二、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民办高校学生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这是我国向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基本治国方略,标志着我国将告别“人治”历史,走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新阶段。但是,由于我国没有法治的传统,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很低,这势必影响依法治国的实行。因此,必须大力开展法制教育,让人民群众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正确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没有这些,依法治国就是一句空话。可见加强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层面,毕业后,他们将投身到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中去,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事业的管理,成为国家发展与进步的栋梁和骨干力量。如果他们的法律素质高,法律意识强,就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抵制“人治”思想的影响,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就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维护法律的尊严。如果他们的法律素质低、法律修养差,就容易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视法律于不顾,对各项事业和工作起破坏作用,阻碍依法治国的进程。所以,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意义重大。
第二,民办高校学生法制教育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它一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调整各种市场行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确立了法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享有的权威,即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统治地位。民办高校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中毕业的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小企业,分布在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这些单元中。为此,高等学校必须把法制教育摆在正确位置,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养成知法、护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在实际工作中自觉依据法律调整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维护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正确运转。
第三,民办高校学生法制教育是民办高校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文化乘机而人,正象邓小平指出的:“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加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的负面效应,几千年的封建残余思想沉渣泛起,相互交错,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出现了严重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猖撅,文化事业受到很大损害等等,这些问题对校园内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影响,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在参加考试时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一些大学生不思学习,比阔攀富;一些大学生迷信法轮功、参与赌博等,推崇“挥霍就是气派”、“消费就是美德”、“享乐就是价值”的观点。所以民办大学生中偷盗、打架伤人、凶杀、赌博等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无故旷课、考试作弊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民办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非常需要有正确的指导和教育,这种内在需求是民办高校加大法制教育的直接动力,要通过法律教育,使民办高校学生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掌握评判是非的标准,分清罪与非罪的界限,依照法律的要求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三、加强民办高校法制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一支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以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事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的高素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要加强对法制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培养,提高法制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使其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给学生多一些案例教学和形象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最终使民办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不断提高法制教育水平。
第二,加强实践活动。法律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现在有许多民办大学生把法律课作为唯一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要把实践活动引人法制教育。根据国家法制建设的形势,结合有关法律内容,拟定调研课题,指导学生走向社会,到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监狱、少年管教所等地方开展调查研究,也可以在学生中组织若干法律学习小组,研究他们自己关注的法律问题,如调查一定范围内公民的法律素质状况等,按法院的有关规定公开审理的案件,可组织学生去旁听。这些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直接接触实际,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锻炼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法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纠正了一些错误的看法,尤其是对一些忽视法律学习的学生教育更大,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树立信仰法律、追求法律的信念。
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浓厚的“依法治校”的意识氛围。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活动之外,环境熏陶也是各国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当今中国的大学生所受的法制教育很大一部分也并不是来自课堂,校园环境中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和教育,校园文化的熏陶,往往形成了一个无意识的法制教育自运行系统。校园法制环境通过认识导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心理建构功能、行为规范功能、榜样示范功能、育化矫正功能等来影响大学生法律情感和法律意识的形成,影响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法就在身边。
要注意的是,法制教育和依法治校是一个问(下转第65页)(上接第81页)题的两个方面,依法治校不仅是具体实践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任务,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会激发学生用法的自觉性,从而大大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我国各级民办高校在依法治校方面和公办高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还游离在法律的边缘,甚至严重违法,侵犯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就需要高校贯彻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依法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真正把管理行为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结合起来,尊重管理对象,平等对待学生。同时,在学校推行校务公开制度、申诉制度、听证制度,并在这些制度的引导下,建立相应的学生维权机构,如学生事务申诉委员会、学生事务调解中心、学生事务监督委员会、法律援助中心等专门机构,让学生在校园这个小社会群体中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护自身权益,形成严格守法、自觉护法的法治信仰,从而自觉过渡到社会中,成为依法治国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洪旺.法律信仰与法制现代化[C].法制现代化研究:第2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徐晖,王丽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05).
[3]夏玉钦.浅析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08).
[4]李丁宁.新形势下高校法制教育探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9,(10).
[5]胡圣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高校法制教育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0,(08).
[6]周庆会.高校法制教育浅析[J].知识经济,2010,(20).
[7]张少明.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作者简介:
钱苏苏,江苏南通人,三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师,助教。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1)10-80-03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民办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有助于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对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注意到一些学生年龄较轻,涉世不深,思想尚未成熟,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会产生许多心理不平衡和思想矛盾等现象。少数学生表现出道德水准低下、政治观念淡薄、利己主义严重、缺乏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给我们管理者提出新形式下必须面临解决的现实课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当今学生的时代特征,开动脑筋,深入研究,多渠道、多途径推动学生教育管理的法制化进程,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模式,切实为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索出一条新思路,新办法。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制教育现状
第一,社会法律危机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对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法律至上”的理念构成冲击。从我国法制普及的角度看,整个社会的法制教育还处在十分薄弱的状态,人们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这当然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们的文化素质不高有关。但影响到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根本上在于我国几千年来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意识,以及因此滋生的少数领导干部肆意践踏法律的现象,他们滥用职权,贪污腐败,徇私枉法,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法律危机现象,这种恶劣影响对于学法不多、涉世浅的大学生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家庭教育的失误干扰了学校教育管理中的法制教育。作为学生家长,除了给子女作好榜样外,还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学校作好子女的教育工作。但是有的家长不注意自己的品德行为,有的家长片面理解“望子成龙”,对子女教育不当,只重视子女的智育开发,而忽视子女的品行教育,对子女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认为“树大自然直”,“有点小缺点错误,长大了自然会改”,一旦孩子发生大一点的问题,又不能正确教育引导,要么斥责殴打,要么包庇纵容。凡这一类家庭的子女考上大学后,大都思想基础不扎实,没有远大理想,经受不了挫折,当自己的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矛盾时,往往走向反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问题出现后,家长们要么到学校闹事,批评学校的监管不力,不关爱学生;要么找到学校相关领导,塞钱送礼求通融。很少有家长分析原因,实事求是地承担起自己为人父母应尽的教育责任。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了后,认为是送进了保险箱,只负责给自己孩子的银行卡上打钱,其他的一切事情推给学校负责。长此下去,学生们都得出结论——在学校没有摆不平的事情,只要家里来人或者来钱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第三,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落后直接影响了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法制教育水平。目前,对民办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社会各界力量,如公、检、法等部门参与较少,基本上由学校来规划和实施。很多民办高校“两课”师资是由学工处、团委或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承担,基本上没有法律科班出身的教师。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教育,由于繁重的行政工作或教学任务,又无法集中精力去深入学习和研究法律专业知识,他们的理论基础、业务能力影响了“两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有关法律基础内容的教学效果;同时,就“两课”里面有关法律的教学内容来说,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倾向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教学内容很少或几乎没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的“单向灌输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教学手段较为落后,现代科学技术和案例教育在教学中运用较少;考核方式简单,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学习法律课程后的效果,多数学生倾向于法律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缺少对法律知识的深入理解。尤其在如何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带着问题结合实际学习法律知识、真正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其法律意识的关键点上,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还没有真正调动青年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有这一切直接导致了学生不愿意学法、更不懂法,这对于民办高校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许多大学生由于不懂法,把违法犯罪当作一般道德问题来考虑,即使干犯法的事情也没有胆怯的感觉,在不知法、不懂法的状态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有些人在受到他人欺辱或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往往不知道依靠法律来解决,而是感情用事,以致触犯法律;更有人头脑中根本没有法,犯了罪也不知道是犯罪。
二、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民办高校学生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这是我国向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基本治国方略,标志着我国将告别“人治”历史,走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新阶段。但是,由于我国没有法治的传统,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很低,这势必影响依法治国的实行。因此,必须大力开展法制教育,让人民群众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正确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没有这些,依法治国就是一句空话。可见加强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层面,毕业后,他们将投身到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中去,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事业的管理,成为国家发展与进步的栋梁和骨干力量。如果他们的法律素质高,法律意识强,就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抵制“人治”思想的影响,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就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维护法律的尊严。如果他们的法律素质低、法律修养差,就容易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视法律于不顾,对各项事业和工作起破坏作用,阻碍依法治国的进程。所以,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意义重大。
第二,民办高校学生法制教育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它一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调整各种市场行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确立了法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享有的权威,即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统治地位。民办高校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中毕业的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小企业,分布在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这些单元中。为此,高等学校必须把法制教育摆在正确位置,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养成知法、护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在实际工作中自觉依据法律调整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维护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正确运转。
第三,民办高校学生法制教育是民办高校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文化乘机而人,正象邓小平指出的:“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加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的负面效应,几千年的封建残余思想沉渣泛起,相互交错,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出现了严重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猖撅,文化事业受到很大损害等等,这些问题对校园内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影响,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在参加考试时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一些大学生不思学习,比阔攀富;一些大学生迷信法轮功、参与赌博等,推崇“挥霍就是气派”、“消费就是美德”、“享乐就是价值”的观点。所以民办大学生中偷盗、打架伤人、凶杀、赌博等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无故旷课、考试作弊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民办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非常需要有正确的指导和教育,这种内在需求是民办高校加大法制教育的直接动力,要通过法律教育,使民办高校学生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掌握评判是非的标准,分清罪与非罪的界限,依照法律的要求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三、加强民办高校法制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一支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以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事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的高素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要加强对法制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培养,提高法制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使其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给学生多一些案例教学和形象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最终使民办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不断提高法制教育水平。
第二,加强实践活动。法律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现在有许多民办大学生把法律课作为唯一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要把实践活动引人法制教育。根据国家法制建设的形势,结合有关法律内容,拟定调研课题,指导学生走向社会,到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监狱、少年管教所等地方开展调查研究,也可以在学生中组织若干法律学习小组,研究他们自己关注的法律问题,如调查一定范围内公民的法律素质状况等,按法院的有关规定公开审理的案件,可组织学生去旁听。这些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直接接触实际,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锻炼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法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纠正了一些错误的看法,尤其是对一些忽视法律学习的学生教育更大,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树立信仰法律、追求法律的信念。
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浓厚的“依法治校”的意识氛围。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活动之外,环境熏陶也是各国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当今中国的大学生所受的法制教育很大一部分也并不是来自课堂,校园环境中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和教育,校园文化的熏陶,往往形成了一个无意识的法制教育自运行系统。校园法制环境通过认识导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心理建构功能、行为规范功能、榜样示范功能、育化矫正功能等来影响大学生法律情感和法律意识的形成,影响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法就在身边。
要注意的是,法制教育和依法治校是一个问(下转第65页)(上接第81页)题的两个方面,依法治校不仅是具体实践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任务,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会激发学生用法的自觉性,从而大大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我国各级民办高校在依法治校方面和公办高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还游离在法律的边缘,甚至严重违法,侵犯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就需要高校贯彻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依法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真正把管理行为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结合起来,尊重管理对象,平等对待学生。同时,在学校推行校务公开制度、申诉制度、听证制度,并在这些制度的引导下,建立相应的学生维权机构,如学生事务申诉委员会、学生事务调解中心、学生事务监督委员会、法律援助中心等专门机构,让学生在校园这个小社会群体中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护自身权益,形成严格守法、自觉护法的法治信仰,从而自觉过渡到社会中,成为依法治国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洪旺.法律信仰与法制现代化[C].法制现代化研究:第2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徐晖,王丽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05).
[3]夏玉钦.浅析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08).
[4]李丁宁.新形势下高校法制教育探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9,(10).
[5]胡圣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高校法制教育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0,(08).
[6]周庆会.高校法制教育浅析[J].知识经济,2010,(20).
[7]张少明.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作者简介:
钱苏苏,江苏南通人,三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师,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