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处在学习活动的特殊阶段,既有能动、主动探知实践的积极一面,又有被动、畏惧、懈怠的消极一面.如何“扬”积极能动之“长”,“避”消极懈怠之“短”,培养初中学生能动学习情感,成为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根据新课改目标要求,结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简要论述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动性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能动性;培养策略
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学习进程的深入推进,需要良好的能动情感作为“保障”.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积极能动的学习情感下,所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效能,是平常状态下学习效能的3-4倍.
一、营造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奠定初中生能动学习的情感
常言道,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好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的有效途径.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忽视师生关系的构建,将教师放置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初中生处在唯唯诺诺的“地位”,师生主次关系显著,师生关系较为紧张,初中生学习主体性受到压抑,学习能动性受到压制,阻碍了教学活动进程[1
].加之初中生处于特殊心理发展阶段,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主动深入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之间的真诚沟通交流,实时了解初中生内心所思、所想,帮助初中生解决学习、生活难题,使初中数学教师成为学生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值得交往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师生友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情感.
二、体味实践锻炼的“乐趣”,积淀初中生能动探究的情感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取知识内容、掌握解题方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初中生面对实践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时,往往表现出的是畏惧、退缩,而不是知难而进.产生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初中生未能掌握探究实践的技能策略,未能领悟到实践探究的“乐趣”.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有意识的提供学生进行动手探究氛围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指导学生探寻解题思路、归纳解题策略活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领,体味到实践探究的劳动“乐趣”,内心树立勇于探究、乐于实践的能动潜能.
图1
如,在“概率”问题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刘红小朋友在家里玩飞镖游戏(每次飞镖均落在纸板上),现在他把如图1所示的矩形纸板挂在墙上进行飞镖练习,请问刘红练习的飞镖落在阴影区域的概率是多少?”生活性问题案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认知的情感,为深入开展解题活动打下了“基调”.在解答该问题过程中,教师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认为:“这是关于概率方面的数学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探析活动,引导学生再一次深入分析问题条件内容,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条件以及解题要求之间联系,得出该问题的解题思路是:“先根据矩形的性质求出矩形对角线所分的四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再求出S1=S2即可”.最后教师肯定学生实践活动成果,并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解题策略:“解答此类型的概率问题一般利用“概率=相应的面积与总面积之比”进行解答”.这一过程中,学生享受到了实践活动的“乐趣”,能动探析意识得到有效增强.
三、享受创新思维的“成果”,促发初中生能动思维的情感
创新思维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较高形式,是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和学习素养作为保障.同时,创新思维活动中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阻碍”.部分初中生存在不愿创新思维、不想创新思维的消极“情感”.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发挥激励和引导功效,利用数学问题案例所具有的发散性特征,设置出形式各异的开放性问题案例,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思维活动,在学生创新思维遇到“阻碍”、“困难”时,能够进行有的放矢的积极引导,帮助解决思维“障碍”,帮助找寻有效“途径”,逐步引导学生到达有效思维、创新思维的“彼岸”.并引导学生感受“殊归同途”、“异曲同工”的创新思维功效,内在能动思维潜能得到激发和挖掘.
图2
问题:如图2,在△ABC中,
AB=AC,∠BAC=40°分别以
AB,AC为边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ABD和ACE,使
∠BAD=∠CAE=90°.求
∠DBC的度数;
学生探析问题条件后认为:“解题时需要借助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内容,通过等量替换,进行求解”.学生解题过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解题策略进行归纳,学生结合自主探析和解题过程经验,指出“解答此类型问题案例时要正确运用和构建全等三角
形”.此时,教师利用问题案例的“一题多
问”特性,设置出如下问题:
图3图4
问题1:如图3所示,ABCD是正方形,点G是BC上的任意一点,DE⊥
AG于E,
BF∥DE,交AG于F.求证:AF=BF+EF.
问题2:如图4,在ABCD中,点E是AD的中点,连接CE并延长,交BA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FA=AB.
引导学生逐个探析、解答问题,学生结合以上探析及解答心得,认识到问题1解答时,要通过求证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途径,并建立AF与BF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行替换求证.问题2的求证策略与问题一相似,要运用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探析观点进行肯定评价和指导点拨.学生思维活动能动意识有效激发,积极思维情感有效树立.
总之,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动性的有效培养,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和保障.在此仅作简要论述,期望同仁积极参与此课题教研之中,为有效教学深入开展贡献计策.
参考文献:
[1]薛茂芳. 数学观点与数学能力的培养[J]. 教育研究,1994(7).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能动性;培养策略
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学习进程的深入推进,需要良好的能动情感作为“保障”.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积极能动的学习情感下,所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效能,是平常状态下学习效能的3-4倍.
一、营造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奠定初中生能动学习的情感
常言道,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好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的有效途径.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忽视师生关系的构建,将教师放置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初中生处在唯唯诺诺的“地位”,师生主次关系显著,师生关系较为紧张,初中生学习主体性受到压抑,学习能动性受到压制,阻碍了教学活动进程[1
].加之初中生处于特殊心理发展阶段,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主动深入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之间的真诚沟通交流,实时了解初中生内心所思、所想,帮助初中生解决学习、生活难题,使初中数学教师成为学生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值得交往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师生友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情感.
二、体味实践锻炼的“乐趣”,积淀初中生能动探究的情感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取知识内容、掌握解题方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初中生面对实践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时,往往表现出的是畏惧、退缩,而不是知难而进.产生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初中生未能掌握探究实践的技能策略,未能领悟到实践探究的“乐趣”.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有意识的提供学生进行动手探究氛围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指导学生探寻解题思路、归纳解题策略活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领,体味到实践探究的劳动“乐趣”,内心树立勇于探究、乐于实践的能动潜能.
图1
如,在“概率”问题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刘红小朋友在家里玩飞镖游戏(每次飞镖均落在纸板上),现在他把如图1所示的矩形纸板挂在墙上进行飞镖练习,请问刘红练习的飞镖落在阴影区域的概率是多少?”生活性问题案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认知的情感,为深入开展解题活动打下了“基调”.在解答该问题过程中,教师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认为:“这是关于概率方面的数学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探析活动,引导学生再一次深入分析问题条件内容,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条件以及解题要求之间联系,得出该问题的解题思路是:“先根据矩形的性质求出矩形对角线所分的四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再求出S1=S2即可”.最后教师肯定学生实践活动成果,并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解题策略:“解答此类型的概率问题一般利用“概率=相应的面积与总面积之比”进行解答”.这一过程中,学生享受到了实践活动的“乐趣”,能动探析意识得到有效增强.
三、享受创新思维的“成果”,促发初中生能动思维的情感
创新思维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较高形式,是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和学习素养作为保障.同时,创新思维活动中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阻碍”.部分初中生存在不愿创新思维、不想创新思维的消极“情感”.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发挥激励和引导功效,利用数学问题案例所具有的发散性特征,设置出形式各异的开放性问题案例,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思维活动,在学生创新思维遇到“阻碍”、“困难”时,能够进行有的放矢的积极引导,帮助解决思维“障碍”,帮助找寻有效“途径”,逐步引导学生到达有效思维、创新思维的“彼岸”.并引导学生感受“殊归同途”、“异曲同工”的创新思维功效,内在能动思维潜能得到激发和挖掘.
图2
问题:如图2,在△ABC中,
AB=AC,∠BAC=40°分别以
AB,AC为边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ABD和ACE,使
∠BAD=∠CAE=90°.求
∠DBC的度数;
学生探析问题条件后认为:“解题时需要借助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内容,通过等量替换,进行求解”.学生解题过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解题策略进行归纳,学生结合自主探析和解题过程经验,指出“解答此类型问题案例时要正确运用和构建全等三角
形”.此时,教师利用问题案例的“一题多
问”特性,设置出如下问题:
图3图4
问题1:如图3所示,ABCD是正方形,点G是BC上的任意一点,DE⊥
AG于E,
BF∥DE,交AG于F.求证:AF=BF+EF.
问题2:如图4,在ABCD中,点E是AD的中点,连接CE并延长,交BA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FA=AB.
引导学生逐个探析、解答问题,学生结合以上探析及解答心得,认识到问题1解答时,要通过求证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途径,并建立AF与BF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行替换求证.问题2的求证策略与问题一相似,要运用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探析观点进行肯定评价和指导点拨.学生思维活动能动意识有效激发,积极思维情感有效树立.
总之,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动性的有效培养,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和保障.在此仅作简要论述,期望同仁积极参与此课题教研之中,为有效教学深入开展贡献计策.
参考文献:
[1]薛茂芳. 数学观点与数学能力的培养[J]. 教育研究,1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