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咚!咚!咚!”
4月15日深夜,急促的敲门声惊破大足区棠香街道报恩社区居委会办公室一汪宁静。
覃邦明拉开门,就看见了两张笑脸。
“这么晚了,你们两口子有事啊?”
“这是我们的《入党申请书》。”曹义尹、谭聪夫妻俩腼腆地笑着。
“你们两个‘80后’大学生,怎么想要入党?”
“这几年,居委会一班人带领100多名党员,把这个问题多多的农转城社区整得巴巴适适的。”曹义尹双眼泛着光,“我俩想跟你们干。”
借力老干部,妙解安置局
2010年11月10日,是老覃履新报恩社区党支部书记的第一天。
刚拿起水杯,电话响了:“一大群居民,要去县(现已改为区)里上访。”
扔下杯子,老覃箭一般冲了出去。
“为什么上访啊?”老覃气喘吁吁地问。
“政府承诺‘拆迁不失居’,完全是骗人!”群众愤怒如狮。
“骗人?”
“我们好多人没分到房子。”群众嘶吼着。
原来,安置房规划的是建四合院,后来大政策变了,不让修四合院了,预建项目就搁了下来,准备重新规划。
谁知这一搁,就是一年。
“你们先回去,我保证办好这事。”老覃当着众人拍了胸脯。
事情,并不像老覃想的那么简单。
“这事,你去找规划局。”
“这事,你去找建委。”
一跑路,老覃尽碰壁。
碰壁后,老覃失眠了——怎么办?
“依托创先争优活动,把辖区党员凝聚起来,探索农转城社区共建共享之路。”这是老覃数夜失眠后的思路。
解决拆迁安置矛盾,成为第一块试金石。
“50多名县处级以上干部,退休后住在我们社区,他们都是党员,我们得借力。”老覃说。
怎么借?
立即召开联席会议——请离退休干部参加支部组织生活会。
“居民准备上访,怎么办啊?”老覃诉苦。
“规划局,我出面沟通”、“建委,我出面沟通”……一个个老干部站了出来。
在老干部“创先争优”下,新规划方案很快通过。
“你们说话算数。”居民竖起大拇指。
借力新设置,妙解物业局
“小区种上大葱了。”
“小区种上白菜了。”
“小区种上四季豆了。”
居委会办公室,不断响起物业管理人员的投诉电话——农转城居民把生活方式带进了小区:草坪,一点一点变成了菜园。
“绿化用地,不能种菜。”物管招呼,但无人理会。
既然不听,那就来狠的。
“谁把我的葱拔了?”
“谁把我的菜铲了?”
于是,网络“偷菜”游戏开始在小区上演。
业主和物管扛上了,怎么办?
“我们开会决定:帮助各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老覃说。
业主委员会成立后,推心置腹找各业主恳谈——居民们再也不种菜了。
这下,物管开心了。
可没过多久,居民们却火了。
“垃圾成堆,物管不清理。”
“楼道灯泡坏了,也不修理。”
“我家又被偷了。”
物业服务每况愈下,居民们抱怨纷纷。多次抱怨没用,索性就不交物业费了。
“不交,就断气断水。”
于是,对峙一触即发。
居委会一调查,得出结论:物管与开发商是一家,所以很不负责。
于是,居委会主持召开业主大会,罢免了开发商物业公司,引进了展瑞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服务好惨了。”居民們咧嘴直乐。
探索并没因此而戛然而止。
“物业和业主间,总是会有矛盾。我们创新设置方式,把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的党员,吸纳进社区党支部,建立联合党支部。”老覃说。
同在一个党支部,“你的事成了我的事,我的事成了你的事”——凡事都好沟通了。
各小区终于安稳下来。
借力各部门,妙解就业局
邓帮凤失业了,整天唉声叹气。
“政府保证‘失地不失业’,骗人!”她双眼喷火。
“你去外地打工吧。”丈夫建议。
“我不想离开家。”邓帮凤眼圈红了。
“咚!咚!”敲门声响起。
邓帮凤推开门,一张笑脸迎上来:“我是居委会主任刘文均。”
“啥子事?”邓帮凤语气生硬。
“我们来登记,看你们家有没有就业需求。”刘文均轻声说。
“就是找不到工作啊!”邓帮凤语气软下来。
“你有啥子比较擅长的?”
“除了种地,啥子都不会。”
挨家挨户一登记,居委会领导班子傻眼了,很多农转城居民失业在家,大部分人都没有一技之长。
怎么办?领导班子一商量,决定借力。
“50多家社会单位驻扎在我们社区,可以请他们参与共驻共建。”刘文均说。
刘文均找到区人力社保局党组:“你们的创先争优活动,能不能和解决社区就业问题联系起来。”
“好主意。”区人力社保局党组回应。
于是,区人力社保局搞起了各种就业培训。
“培训后,我到一家建材门市上班了,月薪3000元。”邓帮凤呵呵直乐。
邓帮凤笑了,可还有一些人不开心。
“不想打工,想创业。”刘荣六说。
怎么办?“求助驻扎社区的区级部门。”刘文均说。
大足区工商局等几个党组商量后支招:“借助微企政策,打造餐饮一条街、建材一条街。”
在区级部门支持下,餐饮一条街、建材一条街很快开市了。
刘荣六开了一家餐饮店。“第一个月营业额就达11万元。”刘荣六乐了。
共驻共建,失业居民终于各得其所。
借力众党员,妙解服务局
6月1日,晚上7点。
陈仁坤正在吃饭,手机响了。
“罗婆婆说眼睛痛,你赶快去一下。”
放下碗筷,抓起药箱,陈仁坤冲了出去。
农转城社区,常驻人口1.7万,居民需求特别繁杂。
“覃书记,帮我安下开关嘛!”
“刘主任,帮我办下医保嘛!”
“我们六个人,实在无法招架。”老覃说。
怎么办?
领导班子一商量:要把服务搞好,得把社区170多名无职党员凝聚起来,借助“一讲二评三公示”,成立政策宣传、产业推进、排忧解难、技术服务、证件代办等五支服务队。
每个党员根据自己特长,加入相应的服务队,并作出承诺。
“承诺兑现好的,年终评优将优先考虑。”老覃说。
“我以前当过护士,我加入排忧解难服务队。”陈仁坤说。
社区每户人家都有一个《联系手册》。有需求,就可拨打各服务队相应人员的电话。
“我保证随叫随到。”陈仁坤承诺。
为激发党员的积极性,除了“考核”,社区还推出了“激励”政策——爱心储蓄银行。“每参加服务活动一小时,就可积一分——可用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物品。”老覃说。
“我参加政策宣传服务队,愿下社区讲解各种政策。”张甜甜说。
张甜甜是大学毕业生,能说会道。“兑现了承诺,还有物品可换,何乐不为?”她说。
最关键的是,在激励之下,很多居民也加入服务队,做起了志愿者。
“社区居民的需求,基本实现了‘有需应需’。”老覃开心地比划着。
4月15日深夜,急促的敲门声惊破大足区棠香街道报恩社区居委会办公室一汪宁静。
覃邦明拉开门,就看见了两张笑脸。
“这么晚了,你们两口子有事啊?”
“这是我们的《入党申请书》。”曹义尹、谭聪夫妻俩腼腆地笑着。
“你们两个‘80后’大学生,怎么想要入党?”
“这几年,居委会一班人带领100多名党员,把这个问题多多的农转城社区整得巴巴适适的。”曹义尹双眼泛着光,“我俩想跟你们干。”
借力老干部,妙解安置局
2010年11月10日,是老覃履新报恩社区党支部书记的第一天。
刚拿起水杯,电话响了:“一大群居民,要去县(现已改为区)里上访。”
扔下杯子,老覃箭一般冲了出去。
“为什么上访啊?”老覃气喘吁吁地问。
“政府承诺‘拆迁不失居’,完全是骗人!”群众愤怒如狮。
“骗人?”
“我们好多人没分到房子。”群众嘶吼着。
原来,安置房规划的是建四合院,后来大政策变了,不让修四合院了,预建项目就搁了下来,准备重新规划。
谁知这一搁,就是一年。
“你们先回去,我保证办好这事。”老覃当着众人拍了胸脯。
事情,并不像老覃想的那么简单。
“这事,你去找规划局。”
“这事,你去找建委。”
一跑路,老覃尽碰壁。
碰壁后,老覃失眠了——怎么办?
“依托创先争优活动,把辖区党员凝聚起来,探索农转城社区共建共享之路。”这是老覃数夜失眠后的思路。
解决拆迁安置矛盾,成为第一块试金石。
“50多名县处级以上干部,退休后住在我们社区,他们都是党员,我们得借力。”老覃说。
怎么借?
立即召开联席会议——请离退休干部参加支部组织生活会。
“居民准备上访,怎么办啊?”老覃诉苦。
“规划局,我出面沟通”、“建委,我出面沟通”……一个个老干部站了出来。
在老干部“创先争优”下,新规划方案很快通过。
“你们说话算数。”居民竖起大拇指。
借力新设置,妙解物业局
“小区种上大葱了。”
“小区种上白菜了。”
“小区种上四季豆了。”
居委会办公室,不断响起物业管理人员的投诉电话——农转城居民把生活方式带进了小区:草坪,一点一点变成了菜园。
“绿化用地,不能种菜。”物管招呼,但无人理会。
既然不听,那就来狠的。
“谁把我的葱拔了?”
“谁把我的菜铲了?”
于是,网络“偷菜”游戏开始在小区上演。
业主和物管扛上了,怎么办?
“我们开会决定:帮助各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老覃说。
业主委员会成立后,推心置腹找各业主恳谈——居民们再也不种菜了。
这下,物管开心了。
可没过多久,居民们却火了。
“垃圾成堆,物管不清理。”
“楼道灯泡坏了,也不修理。”
“我家又被偷了。”
物业服务每况愈下,居民们抱怨纷纷。多次抱怨没用,索性就不交物业费了。
“不交,就断气断水。”
于是,对峙一触即发。
居委会一调查,得出结论:物管与开发商是一家,所以很不负责。
于是,居委会主持召开业主大会,罢免了开发商物业公司,引进了展瑞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服务好惨了。”居民們咧嘴直乐。
探索并没因此而戛然而止。
“物业和业主间,总是会有矛盾。我们创新设置方式,把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的党员,吸纳进社区党支部,建立联合党支部。”老覃说。
同在一个党支部,“你的事成了我的事,我的事成了你的事”——凡事都好沟通了。
各小区终于安稳下来。
借力各部门,妙解就业局
邓帮凤失业了,整天唉声叹气。
“政府保证‘失地不失业’,骗人!”她双眼喷火。
“你去外地打工吧。”丈夫建议。
“我不想离开家。”邓帮凤眼圈红了。
“咚!咚!”敲门声响起。
邓帮凤推开门,一张笑脸迎上来:“我是居委会主任刘文均。”
“啥子事?”邓帮凤语气生硬。
“我们来登记,看你们家有没有就业需求。”刘文均轻声说。
“就是找不到工作啊!”邓帮凤语气软下来。
“你有啥子比较擅长的?”
“除了种地,啥子都不会。”
挨家挨户一登记,居委会领导班子傻眼了,很多农转城居民失业在家,大部分人都没有一技之长。
怎么办?领导班子一商量,决定借力。
“50多家社会单位驻扎在我们社区,可以请他们参与共驻共建。”刘文均说。
刘文均找到区人力社保局党组:“你们的创先争优活动,能不能和解决社区就业问题联系起来。”
“好主意。”区人力社保局党组回应。
于是,区人力社保局搞起了各种就业培训。
“培训后,我到一家建材门市上班了,月薪3000元。”邓帮凤呵呵直乐。
邓帮凤笑了,可还有一些人不开心。
“不想打工,想创业。”刘荣六说。
怎么办?“求助驻扎社区的区级部门。”刘文均说。
大足区工商局等几个党组商量后支招:“借助微企政策,打造餐饮一条街、建材一条街。”
在区级部门支持下,餐饮一条街、建材一条街很快开市了。
刘荣六开了一家餐饮店。“第一个月营业额就达11万元。”刘荣六乐了。
共驻共建,失业居民终于各得其所。
借力众党员,妙解服务局
6月1日,晚上7点。
陈仁坤正在吃饭,手机响了。
“罗婆婆说眼睛痛,你赶快去一下。”
放下碗筷,抓起药箱,陈仁坤冲了出去。
农转城社区,常驻人口1.7万,居民需求特别繁杂。
“覃书记,帮我安下开关嘛!”
“刘主任,帮我办下医保嘛!”
“我们六个人,实在无法招架。”老覃说。
怎么办?
领导班子一商量:要把服务搞好,得把社区170多名无职党员凝聚起来,借助“一讲二评三公示”,成立政策宣传、产业推进、排忧解难、技术服务、证件代办等五支服务队。
每个党员根据自己特长,加入相应的服务队,并作出承诺。
“承诺兑现好的,年终评优将优先考虑。”老覃说。
“我以前当过护士,我加入排忧解难服务队。”陈仁坤说。
社区每户人家都有一个《联系手册》。有需求,就可拨打各服务队相应人员的电话。
“我保证随叫随到。”陈仁坤承诺。
为激发党员的积极性,除了“考核”,社区还推出了“激励”政策——爱心储蓄银行。“每参加服务活动一小时,就可积一分——可用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物品。”老覃说。
“我参加政策宣传服务队,愿下社区讲解各种政策。”张甜甜说。
张甜甜是大学毕业生,能说会道。“兑现了承诺,还有物品可换,何乐不为?”她说。
最关键的是,在激励之下,很多居民也加入服务队,做起了志愿者。
“社区居民的需求,基本实现了‘有需应需’。”老覃开心地比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