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歌剧艺术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剧舞台综合艺术的璀璨之花.歌剧题材涉及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歌颂了人性的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反映了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和变革.歌剧在高校中的普及旨在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达到艺术教育“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效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歌剧艺术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剧舞台综合艺术的璀璨之花.歌剧题材涉及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歌颂了人性的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反映了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和变革.歌剧在高校中的普及旨在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达到艺术教育“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效果.
其他文献
2020年元旦刚过,我便接到卢昂导演的邀请,说南通市艺术剧院想创作一部“董竹君”题材的话剧,问我有无意愿.说实话,一开始我心里还真没底.这些年我主要创作戏曲,只在学生时代写过一部话剧习作.不是说话剧不会写,但要写好还把握不足.在我坦陈担忧而卢导依旧信任我的时候,我便欣然应承,除了感激卢导的邀约外,还在于我内心涌动的“野心”——我想尝试一些过去在戏曲里不太能做的创作方法,借话剧这块宝地释放我并不安分的创作欲望.并且,当我看完材料,想明白三个问题的时候,我便深信这个题材大有可为.
节庆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文明的凝结与传承,也是一个民族最华丽、最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的“迎神赛会”活动可以视为我国戏剧艺术节的源起.而我国第一个以“戏剧节”命名的节庆活动是抗战爆发后,由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于1938年10月在重庆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戏剧节,当时组织了25个演剧队到街头乡镇演出,并连续7个晚上公演抗敌戏剧.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戏剧节活动多以“庆祝演出”和“话剧观摩会”的形式展现.
谭盾创作的歌剧《马可·波罗》《牡丹亭》《九歌》等作品,运用了大量的现代创作技巧和多样性的音乐材料,凸显出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其歌剧音乐的素材“反串”与“拼贴”技法,主题材料展开中的音型化、支声复调技法,以及旋律展开中的器乐化技巧、结构器乐化特征,透视了不同歌剧作品中的个性美学特征.rn一、歌剧中音乐材料的运用rn谭盾创作的歌剧具有现代主义的气质特征,同时在音乐的风格与内涵方面也更多地彰显出传统民族文化特点.在谭盾创作的多部歌剧中,音乐材料有的来自中国本土的音乐素材,有的来自西方或其他地域的传统音乐素材.这些
张派《玉堂春》的情感变化,仰赖于对京剧唱腔程式的灵活运用.说明程式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有生命的,是可变通、可改造的.传统[二六]多用于角色对内心世界之描述,大师运当通神.苏三唱两句即转[摇板][流水]或[散板],表现了苏三欲言又止、思绪多动的心理状态.君秋《大登殿》中的[二六]对宰相父亲“忠孝”教诲的反驳,虽不乏亲情,却在结尾处对自身悲苦命运的感叹和对花郎丈夫一朝驾坐金銮的骄傲唱出令人解颐的花腔,将人物心中的“宣叙”变为裹挟观众一起动容的“咏叹”.此[二六]使《大登殿》之《红鬃烈马》变成最具中国情缘的大众
《救风尘》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戏曲剧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统治下文人儒士的地位与妓女同等低下的现实情况,并展现了娼妓制度下,艺妓生存的现状和她们一生的命运.《救风尘》整部戏语言风趣幽默,人物打扮俏皮可爱,情节故事充满了喜剧效果.这部剧作表面上看无疑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大团圆”式结局的完美之作,但是从剧中宋引章、赵盼儿身上我们也能够真实地看到当时的社会中,男权统治下女性身不由己的悲惨命运.这又使得这部剧作成为一部悲喜参半的戏曲剧作.关汉卿在创作《救风尘》时,表面上在创作一部喜剧作品,但意在揭
2020年之初,突发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全球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带来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场疫情带来的影响既值得关注、追踪、研判,更需要相向而为,精准施策.rn长达半年多的封城、停业、停演,逼迫演艺界从业者思索生机之道,探求生存之策.跨界融合、破圈开拓、云上舞蹈、网上唱歌,可谓斑斓多姿,云蒸霞蔚.rn“表演艺术+互联网”是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业态、新趋势,这一景象早晚要来.只是,因疫情带来的影响,这一天来得及时、迅猛、猝不及防.演艺从业者从疫情初期上线释放艺术资源,到小规模的线上直播,再到有选
2019年首演后,原创民族歌剧《道路》于2021年7月30日再次登台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这是中央歌剧院继《命运》之后“奋斗三部曲”的第二部原创民族歌剧作品.此剧别开生面地利用了重工业题材,聚焦中国重卡发动机的成长之路,用民族歌剧的方式谱写出中国工人在改革开放40年来艰难奋斗、永攀高峰,最终实现理想的奋斗历程.剧中塑造了高航、刘去来、陈书记、施瓦茨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因为有着共同理想,他们在反复斗争与冲突中冰释前嫌,共同为人类工业革命事业做出贡献与牺牲,铸就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辉煌成就.
中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戏曲艺术作为一种民间“俗文化”的代表,与农耕劳动一同成长,在老艺人的创编和表演中得到不断升华.除了舞台上一目了然的唱念做打,戏曲艺术的艺术特征、行当规则与美学品质等,也被言简意赅地浓缩于“戏谚”之中.一方面,汇聚了行业内部对于戏曲艺术本体的凝练总结与反思;另一方面也在行业内外和戏迷票友的交流中,将戏曲文化的魅力与特有的审美特征,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得以诠释.戏谚既有字字珠玑的辞藻,更是管窥戏曲文化内涵的一面镜子,折射出戏曲艺术在创作、表演、传承中最为精粹的玄机.
“舞台性”的编剧理念rn徐凌霄将京剧文学归为戏台上的“立体的活动的文学”①,钱穆亦将文学分为两种:“一是唱的、说的文学,一是写的文学.由唱的、说的写下或演出,则成为戏剧和小说,由写的则是诗词和文章.”②翁偶虹与他们的戏剧观相同.他曾在《谈“舞台性”》一文中,提出“剧本的舞台性”是从“剧本的黄金点——情、理、技——演绎而来”③,但并非专指情节的合理动人和技巧的娴熟运用,而是强调剧本须获得导演与演员的青睐和观众的欢迎,要有票房上的保证.
当我们看一出好戏时,总是会隋不自禁地为剧中的人物、情节所感动,甚至掬一把辛酸泪.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们的心隋也会随着人物心理轨迹的跌宕,或欢乐、或喜悦、或悲哀、或喜爱、或憎恨.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除了编剧、导演的优秀,还离不开阅历丰富的演员那活灵活现的表演,与他们对剧中主人公性格秉性、剧作时代背景的了解和熟悉.我们经常听到梨园界夸赞某某演员的表演优秀,常用“活XXX”来称呼.实际上,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只给演员提供了创造人物的基础,如果饰演者是一位体验丰富的演员,善于将自身的体会与剧中人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