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启发学生巧妙设疑;鼓励学生大胆求异;授之以渔,培养能力;展开想象,激发创新;动手实验,科学探索。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所以,对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就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物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掌握更多的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前提
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好物理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并知道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智力和形成新能力的基础,而能力则是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物理这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强,由许多基本概念和规律组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类比、抽象、概括、总结与归纳等智力活动,把所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进行分析综合,把有关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系统中,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面,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掌握了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知识之后,智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创新能力也会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正如海森堡所说“发现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善于提出问题。课本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如“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栏目可以衍生出许多适合学生的“研究课题”。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一些“悬念”,留待学生进一步去钻研讨论,这无疑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方式。
2.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讨论中,师生互相交流,能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情感。学生从讨论中解决了问题,能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通过参与讨论、点拨、诱导并适时激发,实现因材施教。师生互帮互学,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反馈的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在讨论中学生能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质疑问难的勇气,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其独特才能的机会与场所,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启发学生巧妙设疑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決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造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利用伏特表和电流表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可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还需哪些辅助器材?怎样测量?请说出你设计的方案并画出电路图。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的思维。
4.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对此,教师只应引导和鼓励而不压抑。科学发展史表明,思维的求异是创新思维的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和“胡思乱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求异思维,不拘泥于书上所讲观点,敢于独抒新见,知识也就学活了。
5.授之以渔,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知识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力,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和见解,形成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的学法,注重教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己去“捕鱼”。学生别出心裁地解决一道题,虽无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却锻炼了心智,增长了能力。
6.展开想象,激发创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不断的发现和探索,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例如:在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卢瑟福是怎样根据a粒子的散射实验结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核式结构理论的。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人类探索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是用高能粒子轰击。从而使学生掌握研究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猜想→实验→假设→检验→修正,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将来不断创新。
7.动手实验,科学探索
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
培养创新意识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让我们转变思想,提高认识辛勤耕耘,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科学的方法,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多思考、肯探索、善研究、勤总结,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培养与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常汝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磊.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所以,对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就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物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掌握更多的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前提
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好物理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并知道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智力和形成新能力的基础,而能力则是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物理这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强,由许多基本概念和规律组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类比、抽象、概括、总结与归纳等智力活动,把所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进行分析综合,把有关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系统中,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面,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掌握了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知识之后,智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创新能力也会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正如海森堡所说“发现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善于提出问题。课本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如“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栏目可以衍生出许多适合学生的“研究课题”。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一些“悬念”,留待学生进一步去钻研讨论,这无疑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方式。
2.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讨论中,师生互相交流,能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情感。学生从讨论中解决了问题,能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通过参与讨论、点拨、诱导并适时激发,实现因材施教。师生互帮互学,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反馈的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在讨论中学生能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质疑问难的勇气,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其独特才能的机会与场所,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启发学生巧妙设疑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決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造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利用伏特表和电流表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可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还需哪些辅助器材?怎样测量?请说出你设计的方案并画出电路图。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的思维。
4.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对此,教师只应引导和鼓励而不压抑。科学发展史表明,思维的求异是创新思维的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和“胡思乱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求异思维,不拘泥于书上所讲观点,敢于独抒新见,知识也就学活了。
5.授之以渔,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知识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力,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和见解,形成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的学法,注重教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己去“捕鱼”。学生别出心裁地解决一道题,虽无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却锻炼了心智,增长了能力。
6.展开想象,激发创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不断的发现和探索,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例如:在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卢瑟福是怎样根据a粒子的散射实验结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核式结构理论的。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人类探索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是用高能粒子轰击。从而使学生掌握研究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猜想→实验→假设→检验→修正,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将来不断创新。
7.动手实验,科学探索
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
培养创新意识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让我们转变思想,提高认识辛勤耕耘,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科学的方法,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多思考、肯探索、善研究、勤总结,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培养与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常汝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磊.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