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武警部队后勤战备物资储备是为保障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应急物资需求而开展的物资储备工作。随着武警部队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对遂行多样化任务战备物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部队各级往往只重视军事效益,忽视其经济效益。因此,本文立足于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实际,着眼于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建设和发展,建设节约型后勤、效益型部队的要求,通过优化武警部队后勤战备物资储备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不科学、低效率细节来提高物资储备的效益。对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效益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具有武警特色的国防经济理论,而且能有效减少资金占用和资源的浪费,对武警部队物资储备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效益
一、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效益的内涵
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效益的内涵是较为丰富的,要真正理解其内涵,首先应对战备物资储备、效益二者加以理解。
1.1 战备物资储备
武警部队物资储备是武警部队为保障不间断的物资供应而进行的物资储备,包括日常物资储备和战备物资储备。战备物资储备是指为保障部队迅速投入作战,衔接物资后续补给而进行的物资储备;战备储备的物资主要包括武器、车辆、弹药、油料、给养、被装、药材、维修器材等其他专用物资等。
1.2 效益
效益,即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劳动消耗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或简单地理解为产出与投入、成果与消耗、所得与所费的比较 。因此,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效益可理解为战备物资储备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有用成果的对比,投入包括战备物资储备过程中人、财、物等的各方面投入,产出是通过战备物资对处突任务的保障而产生的在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与成果。显然,效益的大小与产出成正比,与投入成反比,要提高储备效益,应该从增加产出与减少投入两方面着手。
二、武警战备物资储备效益制约因素分析
研究战备物资储备效益的本质是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充分地发挥作用,以保证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的需要。
2.1储备法规制度不健全
武警总部十分注重战备物资储备法规制度的建设,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了以军队战备物资储备法规为统揽、以总部战备物资储备规章为主体、以部队各项制度为补充的具有武警特色的战备物资储备法规体系,在物资储备过程中基本实现了按标准储、按标准管、按标准供。但是从部队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关法规制度并不够健全,表现为某些单位出现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执法不严、打擦边球、钻空子等现象还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某些单位战备物资的品种、数量和使用管理情况很难掌握清楚,这便是造成管理不规范、工作不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
2.2储备布局不合理
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布局是武警部队各级储备节点的数量、位置、储备节点与需求点的保障关系以及供应商与储备节点的供应关系。目前,武警部队后勤战备物资划区保障和按建制保障两种保障模式分别对应两个层次的储备节点,即总部级储备节点和总队(机动师、兵团指挥部)级储备节点。总部级储备节点储备的战备物资分别用于满足相应保障地域内的保障目标遂行多样化任务时对后勤战备物资的需求,各总部级储备节点保障区域都有着明确的划分,属于划区保障的模式;总队(机动师)级储备节点分布于每个省会城市(机动师驻地),每个省(师)各一个,属于按建制保障的模式。
虽然武警部队是储备节点数量较多,储备节点保障区域划分也较为合理,储备体系较为完善,但是,重点地区(新疆、西藏等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储备的战备物资及时高效地运送到处突一线官兵所在地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是运输路途遥远;二是交通道路不便;三是自然条件恶劣。从武警部队处置西藏3.14事件与新疆7.5事件可以看出,武警部队无论是储备节点数量还是储备节点保障区域的划分都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2.3储备规模不适中
战备物资储备具有军事性与经济性的双重属性。如果片面考虑军事目的,显然是战备物资储备规模越大越好。但是,从经济学角度讲,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物资储备需要成本,储备过程中需要支付管理费、需要承担损耗费用及重置战备物资的费用等。因此,储备过多的物资,势必造成物资的积压,增加费用,经济效益低下;储备过少的物资,却难以满足军事需求,军事效益低下。根据经济学边际效益理论,储备的战备物资的军事产出随储备规模增加而逐渐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不变;物资储备成本随着储备规模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储备效益可表示为军事产出与储备成本之差,其大小随着储备规模的增加先不断增加而后逐渐减小。因此,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规模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储备效益。
第三、提高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效益的对策
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系统,储备布局、储备规模等是子系统,储备效益的大小与各个子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否、效益实现与否紧密相连。因此,为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也为实现“保障有力”总目标提供坚实基础,必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建立健全储备法规制度
健全完善物资储备的法规制度,是保证战备物资储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第一,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确保战备物资储备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第二,要制定调查研究制度,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任务,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战备物资储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有效的方案和措施;第三,要建立健全评审机制,专门成立评审专家组,统一组织对储备活动的成果与效益进行评估验证和检查鉴定;第四,建立公示制度,对战备物资的调拨、使用、报废等信息公示,加强对战备物资的管理。
3.2适当调整储备布局
科学的储备布局是武警部队后勤战备物资储备最优状态的一个表现,也是储备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笔者认为应该适当对个别仓库的保障区域做以调整,比如适当增加北京后勤基地的保障范围,可将河北、河南、天津等省份列入其保障范围。同时,笔者认为在突发事件较高的局部地区,可以适当建立局部地区专用的战备仓库。所建立的战备仓库是能结合总队(师)担负的作战任务,在热点、敏感地区建立的有针对性的存储武警部队在处置大规模突发事件中所急需的物资,并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及供应链管理技术建立军地通用物资信息数据库的集实体与虚拟为一体的现代化固定性仓库。通过战备仓库的建立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仓库布局的不均衡的现状,有助于克服在处置西部地区的突发事件中存在的战备物资筹措难、运输路况复杂、时效性差、成本过高等问题。
3.3确保储备规模最优
实现战备物资储备规模最优主要应抓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做到储备的数量要适量。按照储备适中、布局合理、综合配套的原则,搞好战备物资储备。二是储备的品种、型号、规格要合理,要坚持“多储信息,多储技术,少储物品”的原则,根据战时可能需求情况,区别不同情况,配套储备。
第四、结论
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效益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官兵共同为之努力奋斗。在武警部队职能使命的不断拓展,处突任务不断加重的情况下,我们应立足实际,不断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着眼全局,适当调整储备布局;引入技术,确保储备规模最优。不断提高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效益,为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保障有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选编. 解放军出版社,2008
[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86, 155
[3] 代蕊华. 高效办学效益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9
(作者通讯地址:武警工程大学13队,陕西 西安 710086)
关键词: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效益
一、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效益的内涵
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效益的内涵是较为丰富的,要真正理解其内涵,首先应对战备物资储备、效益二者加以理解。
1.1 战备物资储备
武警部队物资储备是武警部队为保障不间断的物资供应而进行的物资储备,包括日常物资储备和战备物资储备。战备物资储备是指为保障部队迅速投入作战,衔接物资后续补给而进行的物资储备;战备储备的物资主要包括武器、车辆、弹药、油料、给养、被装、药材、维修器材等其他专用物资等。
1.2 效益
效益,即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劳动消耗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或简单地理解为产出与投入、成果与消耗、所得与所费的比较 。因此,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效益可理解为战备物资储备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有用成果的对比,投入包括战备物资储备过程中人、财、物等的各方面投入,产出是通过战备物资对处突任务的保障而产生的在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与成果。显然,效益的大小与产出成正比,与投入成反比,要提高储备效益,应该从增加产出与减少投入两方面着手。
二、武警战备物资储备效益制约因素分析
研究战备物资储备效益的本质是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充分地发挥作用,以保证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的需要。
2.1储备法规制度不健全
武警总部十分注重战备物资储备法规制度的建设,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了以军队战备物资储备法规为统揽、以总部战备物资储备规章为主体、以部队各项制度为补充的具有武警特色的战备物资储备法规体系,在物资储备过程中基本实现了按标准储、按标准管、按标准供。但是从部队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关法规制度并不够健全,表现为某些单位出现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执法不严、打擦边球、钻空子等现象还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某些单位战备物资的品种、数量和使用管理情况很难掌握清楚,这便是造成管理不规范、工作不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
2.2储备布局不合理
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布局是武警部队各级储备节点的数量、位置、储备节点与需求点的保障关系以及供应商与储备节点的供应关系。目前,武警部队后勤战备物资划区保障和按建制保障两种保障模式分别对应两个层次的储备节点,即总部级储备节点和总队(机动师、兵团指挥部)级储备节点。总部级储备节点储备的战备物资分别用于满足相应保障地域内的保障目标遂行多样化任务时对后勤战备物资的需求,各总部级储备节点保障区域都有着明确的划分,属于划区保障的模式;总队(机动师)级储备节点分布于每个省会城市(机动师驻地),每个省(师)各一个,属于按建制保障的模式。
虽然武警部队是储备节点数量较多,储备节点保障区域划分也较为合理,储备体系较为完善,但是,重点地区(新疆、西藏等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储备的战备物资及时高效地运送到处突一线官兵所在地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是运输路途遥远;二是交通道路不便;三是自然条件恶劣。从武警部队处置西藏3.14事件与新疆7.5事件可以看出,武警部队无论是储备节点数量还是储备节点保障区域的划分都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2.3储备规模不适中
战备物资储备具有军事性与经济性的双重属性。如果片面考虑军事目的,显然是战备物资储备规模越大越好。但是,从经济学角度讲,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物资储备需要成本,储备过程中需要支付管理费、需要承担损耗费用及重置战备物资的费用等。因此,储备过多的物资,势必造成物资的积压,增加费用,经济效益低下;储备过少的物资,却难以满足军事需求,军事效益低下。根据经济学边际效益理论,储备的战备物资的军事产出随储备规模增加而逐渐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不变;物资储备成本随着储备规模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储备效益可表示为军事产出与储备成本之差,其大小随着储备规模的增加先不断增加而后逐渐减小。因此,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规模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储备效益。
第三、提高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效益的对策
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系统,储备布局、储备规模等是子系统,储备效益的大小与各个子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否、效益实现与否紧密相连。因此,为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也为实现“保障有力”总目标提供坚实基础,必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建立健全储备法规制度
健全完善物资储备的法规制度,是保证战备物资储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第一,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确保战备物资储备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第二,要制定调查研究制度,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任务,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战备物资储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有效的方案和措施;第三,要建立健全评审机制,专门成立评审专家组,统一组织对储备活动的成果与效益进行评估验证和检查鉴定;第四,建立公示制度,对战备物资的调拨、使用、报废等信息公示,加强对战备物资的管理。
3.2适当调整储备布局
科学的储备布局是武警部队后勤战备物资储备最优状态的一个表现,也是储备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笔者认为应该适当对个别仓库的保障区域做以调整,比如适当增加北京后勤基地的保障范围,可将河北、河南、天津等省份列入其保障范围。同时,笔者认为在突发事件较高的局部地区,可以适当建立局部地区专用的战备仓库。所建立的战备仓库是能结合总队(师)担负的作战任务,在热点、敏感地区建立的有针对性的存储武警部队在处置大规模突发事件中所急需的物资,并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及供应链管理技术建立军地通用物资信息数据库的集实体与虚拟为一体的现代化固定性仓库。通过战备仓库的建立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仓库布局的不均衡的现状,有助于克服在处置西部地区的突发事件中存在的战备物资筹措难、运输路况复杂、时效性差、成本过高等问题。
3.3确保储备规模最优
实现战备物资储备规模最优主要应抓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做到储备的数量要适量。按照储备适中、布局合理、综合配套的原则,搞好战备物资储备。二是储备的品种、型号、规格要合理,要坚持“多储信息,多储技术,少储物品”的原则,根据战时可能需求情况,区别不同情况,配套储备。
第四、结论
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效益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官兵共同为之努力奋斗。在武警部队职能使命的不断拓展,处突任务不断加重的情况下,我们应立足实际,不断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着眼全局,适当调整储备布局;引入技术,确保储备规模最优。不断提高武警部队战备物资储备效益,为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保障有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选编. 解放军出版社,2008
[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86, 155
[3] 代蕊华. 高效办学效益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9
(作者通讯地址:武警工程大学13队,陕西 西安 71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