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人格就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的方面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班级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它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指导下,在朝着班级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能让学生在班级内生活愉快,也能学到很多知识,对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人创造环境,环境造就人。”班级文化建设的最大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的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一)加强教室内的环境建设。教室内的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室基本设施建设和教室的布置:包括生活设施与教学设施是否齐备和安全;清洁用具、教学用具、报纸等公共用品的整齐摆放;课程表、清洁生轮值表、计时牌等墙壁悬挂物张贴到课室的每一个适合的地方;学习园地的内容、黑板报的内容、班星级星评选内容等精神文化每周定期更新。它是班主任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这种环境具有静化心灵,安静情绪,同学和睦,催人上进的功能。
(二)加强师生仪表建设。学生仪表要求是端庄大方又不失文雅,朴实自然又不失个性。教师在教育教學过程中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而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举手、一抬足都起着表率的作用。“为人师表”四个字对教师的言谈举止有了特定环境的职业规范。教师不仅在仪表上要注重端庄、得体、大方,而且还要在言谈举止上为学生作表率。
二、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建设,培养学生自信人格
班级管理不同于社会管理,它所涉及的是一些人格尚未成型的生命,应当把教育贯穿在我们所建立的管理制度中。我们所建立的一切制度都要适合所在的学生群体,否则就如无水之泉、无本之木,丧失它存在的基础。
(一)完善常规工作分工以及它的教育功能。通过细化班级工作使组长工作与值日两项人人不愿意干的工作落实下来并且分散到全班每一位同学。班干部得力,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又使班工作井然有序。
(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教育功能。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它不仅反映了一个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非观鲜明,养成学生明是非、有观念、有主见的健康人格。
三、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学生健康人格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发展成健康的人格。
(一)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和爱护会造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它能使每一个正常人的健康的、合理的心理需要得到程度不同的满足。关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培养:首先教育过程中做好一个“范”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道德上要树立一个“范”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次在教育思想上做到一个“爱”字,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关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品德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人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个性品德也是人际吸引的关键因素。德育教师可用课本中或生活中的先进典型形象来教育激励学生,多从正面教育入手。
(二)培养班级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班级精神文化的培养首先要了解学生,其次要有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再次要根据班级特点概括出班级精神的特色。找到一个突破口,确定一个主攻点,并有阶段性地提出更高水平的半期和学期目标。当目标提出之后还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逐步使班级精神内化为每个成员的品质和人格,成为前进的精神动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活动——体验——感悟—内化”的班级活动模式。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活动,进入问题情景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从而对道德问题获得真实感受的体验。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例如校运会,班级与学校的颁奖会、文艺汇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坚持学生主持和设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良好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形成班级凝聚力。
(作者单位:广东市桥侨联中学)
(责任编校:合欢)
一、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人创造环境,环境造就人。”班级文化建设的最大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的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一)加强教室内的环境建设。教室内的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室基本设施建设和教室的布置:包括生活设施与教学设施是否齐备和安全;清洁用具、教学用具、报纸等公共用品的整齐摆放;课程表、清洁生轮值表、计时牌等墙壁悬挂物张贴到课室的每一个适合的地方;学习园地的内容、黑板报的内容、班星级星评选内容等精神文化每周定期更新。它是班主任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这种环境具有静化心灵,安静情绪,同学和睦,催人上进的功能。
(二)加强师生仪表建设。学生仪表要求是端庄大方又不失文雅,朴实自然又不失个性。教师在教育教學过程中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而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举手、一抬足都起着表率的作用。“为人师表”四个字对教师的言谈举止有了特定环境的职业规范。教师不仅在仪表上要注重端庄、得体、大方,而且还要在言谈举止上为学生作表率。
二、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建设,培养学生自信人格
班级管理不同于社会管理,它所涉及的是一些人格尚未成型的生命,应当把教育贯穿在我们所建立的管理制度中。我们所建立的一切制度都要适合所在的学生群体,否则就如无水之泉、无本之木,丧失它存在的基础。
(一)完善常规工作分工以及它的教育功能。通过细化班级工作使组长工作与值日两项人人不愿意干的工作落实下来并且分散到全班每一位同学。班干部得力,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又使班工作井然有序。
(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教育功能。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它不仅反映了一个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非观鲜明,养成学生明是非、有观念、有主见的健康人格。
三、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学生健康人格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发展成健康的人格。
(一)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和爱护会造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它能使每一个正常人的健康的、合理的心理需要得到程度不同的满足。关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培养:首先教育过程中做好一个“范”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道德上要树立一个“范”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次在教育思想上做到一个“爱”字,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关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品德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人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个性品德也是人际吸引的关键因素。德育教师可用课本中或生活中的先进典型形象来教育激励学生,多从正面教育入手。
(二)培养班级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班级精神文化的培养首先要了解学生,其次要有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再次要根据班级特点概括出班级精神的特色。找到一个突破口,确定一个主攻点,并有阶段性地提出更高水平的半期和学期目标。当目标提出之后还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逐步使班级精神内化为每个成员的品质和人格,成为前进的精神动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活动——体验——感悟—内化”的班级活动模式。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活动,进入问题情景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从而对道德问题获得真实感受的体验。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例如校运会,班级与学校的颁奖会、文艺汇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坚持学生主持和设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良好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形成班级凝聚力。
(作者单位:广东市桥侨联中学)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