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品德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相互交流;拓展时空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0—0070—01
新课标理念主张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经历中去感受,在真切的情景中去体察,在具体的角色关系中去辨别,在实践的过程中去积累,要遵循这一主张就要求我们的品德课教学必须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从当前农村小学的教师情况与教学实际来看,虽然多媒体教学已逐步走进课堂,音像资料也有一些准备,然而自然、社会资源开发还有些不足,各年级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也需要加强。现在各地各学校都在大力推进高效课堂,但农村学校的品德课教学多停留在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讲授状态,教师重智轻德的思想也有显现,品德课边缘化的倾向极为突出。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亲近文本,挖掘教材资源
课本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尚不充足学校时,积极开发课本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创造性地、恰如其分地用好教材,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材尽管并不具备普适性,而且又是平面材料,不具备很强的感官冲击力,但是目前教材印制都很精美,选文、选图也很精心,不少细节处教师如果引导得法,同样也能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教师还可以从教材的多元解读、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开拓课本内蕴资源,这样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德育生成。如,教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不妨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设想无节制的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的后果,再让学生以环保局长的角色规划怎样保护环境,并以听证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这种形式学生会很感兴趣,能在互动中感受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增添一份理性的思考。
二、相互交流,整合各科资源
本轮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在文化层面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只要翻翻语文课本、艺术课本,就会发现那些充满隽永哲思、人性光辉的美文,那些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这无疑为品德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如《圆明园的毁灭》《我不能失信》等,就与品德教学主题相重合,为语思联合,共同构建广阔而深刻的德育情境创造了条件。语文等强势学科丰富的教学资料,艺术学科生动的视听材料,同时为我所用,这为农村品德课教学送来东风,使人“便觉春光四面来”。
品德课教学不仅要整合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还应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如,在教授六年级下册《地球在哭泣》时,不妨借鉴语文课教学中“一唱三叹,层层渲染”的方法。不过,借鉴方法的同时应弱化语文味,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三、实践体验,开发人本资源
人本身就是最丰富的活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家长和社会人士同样是课程资源。现在人口流动频繁,外来民工子弟就构成了鲜活的课程资源。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带着各自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理想憧憬,这就会使他们成为品德课中民风民俗、山水风光的活教材,他们的故事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也会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偏见。笔者设想,通过“介绍家乡自然环境,讲述家乡的人文故事”,以此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
品德课程所设计的活动和主题多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究,然后得出结论。如,在校园绿化的季节,把教学与校园绿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前与绿化人员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后商定具体时间开展活动。整个活动可以邀请绿化人员示范、讲解、指点,让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亲自尝试,学生们定会兴趣盎然,积极投入,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这样教师也就达到了课程目标。
四、拓展时空,利用乡土资源
农村与城市相比,它是传统的,相对比较封闭,在思维、视界等层面上显得不是很开阔,但也正是这种相对的封闭与稳定,使农村保留了比城市更多的淳朴民风与民俗,而这些正是我们文化的根。农村同时又是现代的,现在正值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正萌发着勃勃生机,可以说农村是一片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朝气蓬勃的现代文明交融的土地,不仅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而且回荡着社会进步的足音,品德课教学如能利用好乡土这块资源定能使学生受益匪浅。
在利用乡土资源上,教师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教学。所谓“走出去”,就是让课堂教学走向社区,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道德知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所谓“请进来”,就是邀请一些“名人”、“能人”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拉近教学距离,提高教学质量。如,开展以“推销家乡特产”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树立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思想感情。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0—0070—01
新课标理念主张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经历中去感受,在真切的情景中去体察,在具体的角色关系中去辨别,在实践的过程中去积累,要遵循这一主张就要求我们的品德课教学必须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从当前农村小学的教师情况与教学实际来看,虽然多媒体教学已逐步走进课堂,音像资料也有一些准备,然而自然、社会资源开发还有些不足,各年级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也需要加强。现在各地各学校都在大力推进高效课堂,但农村学校的品德课教学多停留在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讲授状态,教师重智轻德的思想也有显现,品德课边缘化的倾向极为突出。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亲近文本,挖掘教材资源
课本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尚不充足学校时,积极开发课本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创造性地、恰如其分地用好教材,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材尽管并不具备普适性,而且又是平面材料,不具备很强的感官冲击力,但是目前教材印制都很精美,选文、选图也很精心,不少细节处教师如果引导得法,同样也能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教师还可以从教材的多元解读、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开拓课本内蕴资源,这样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德育生成。如,教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不妨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设想无节制的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的后果,再让学生以环保局长的角色规划怎样保护环境,并以听证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这种形式学生会很感兴趣,能在互动中感受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增添一份理性的思考。
二、相互交流,整合各科资源
本轮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在文化层面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只要翻翻语文课本、艺术课本,就会发现那些充满隽永哲思、人性光辉的美文,那些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这无疑为品德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如《圆明园的毁灭》《我不能失信》等,就与品德教学主题相重合,为语思联合,共同构建广阔而深刻的德育情境创造了条件。语文等强势学科丰富的教学资料,艺术学科生动的视听材料,同时为我所用,这为农村品德课教学送来东风,使人“便觉春光四面来”。
品德课教学不仅要整合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还应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如,在教授六年级下册《地球在哭泣》时,不妨借鉴语文课教学中“一唱三叹,层层渲染”的方法。不过,借鉴方法的同时应弱化语文味,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三、实践体验,开发人本资源
人本身就是最丰富的活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家长和社会人士同样是课程资源。现在人口流动频繁,外来民工子弟就构成了鲜活的课程资源。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带着各自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理想憧憬,这就会使他们成为品德课中民风民俗、山水风光的活教材,他们的故事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也会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偏见。笔者设想,通过“介绍家乡自然环境,讲述家乡的人文故事”,以此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
品德课程所设计的活动和主题多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究,然后得出结论。如,在校园绿化的季节,把教学与校园绿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前与绿化人员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后商定具体时间开展活动。整个活动可以邀请绿化人员示范、讲解、指点,让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亲自尝试,学生们定会兴趣盎然,积极投入,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这样教师也就达到了课程目标。
四、拓展时空,利用乡土资源
农村与城市相比,它是传统的,相对比较封闭,在思维、视界等层面上显得不是很开阔,但也正是这种相对的封闭与稳定,使农村保留了比城市更多的淳朴民风与民俗,而这些正是我们文化的根。农村同时又是现代的,现在正值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正萌发着勃勃生机,可以说农村是一片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朝气蓬勃的现代文明交融的土地,不仅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而且回荡着社会进步的足音,品德课教学如能利用好乡土这块资源定能使学生受益匪浅。
在利用乡土资源上,教师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教学。所谓“走出去”,就是让课堂教学走向社区,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道德知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所谓“请进来”,就是邀请一些“名人”、“能人”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拉近教学距离,提高教学质量。如,开展以“推销家乡特产”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树立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思想感情。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