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四川成为全国最后一批新课改地区,我们2010级老师成了全国最后一批却是四川第一批新课改的实践者,我们努力地追寻着新课改的脚步,探寻着新课改的“新意”。期间,我常常迷失着自己,又常常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在困惑中苦恼着,在收获中快乐着。现在记录下来与各位同仁分享:
困惑之一:课改要求:高一第一学期每周两课时,完成必修一教学,共九个专题二十八课,另外有两节活动课。
现实情况:高一第一学期出去国庆、元旦放假和学校安排的考试、运动会时间等后,实际只有十六周的上课时间,每周两课时,共三十二课时,后半期加了一节课,共四十节课左右。期末复习至少需要七节课,平时练习总得有两三次吧。而我们的教科书,比老人叫板还要厚!
果然,半期之后,我只完成了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一,还有整整三分之二!期末复习时间恐怕排在期末考试之后去了!我就尝试了几次快速处理教材,可每次学生都叫苦连天,反映知识没弄懂,做不起作业。也难怪,新教材模块式、专题式的教材编写方式和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对初中通史有扎实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这类偏远落后农村学校,初中的专业历史教师都极少,很多是语数外教师兼任政史地课程,且在初中,历史这类学科根本不受师生重视,所以学生哪来扎实的通史知识?很多名词仅仅限于听说过或电视剧中,高中专题教育对他们来说要求太高了。
解决对策:新课改强调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教材只是其中一种主要资源而已,我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大胆删减。以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为例,可该如何删减呢?以什么标准来删减呢?我又困惑了。我想既然是专题式教学,就应该是一个专题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吧!我只要能牢牢抓住此问题,不就确立起删减的标准了吗?于是,我又继续认真研读教材,既体会本专题主旨,又把它放到本书中去比较考量,最终确定:本专题是想告诉我们除了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模式、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治模式、近代西方确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之外,世界政治文明还有另一种模式,即:社会主义制度,它与其它模式相比,有更广泛的、彻底的民主性,它真正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因此称它为“解放人类的阳关大道”。既然如此,我就决定:以政治文明的新模式为核心,围绕这种新模式形成的背景、过程、曲折与成就来设计本专题。这样一来,专题知识的详略就一目了然了,删减也因有底气而轻松自然了。后来,我只用了两节课完成本专题教学,之后用一节课梳理、扩展本专题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践和发展线索”、“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成就”等小知识点。学生普遍反映本专题知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学习过程轻松而有成就感,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于是我喜滋滋的把这种教学设计总结为“以问题为中心,设计中心问题”,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实施,最后居然在期末考试前两周结束了新课。
困惑之二: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组织领导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现实情况:我们这类学校硬件设施远远跟不上,如:课外活动时操场早被体训生占满;音、美等众多功能室早被改做教室;微机室课外时间没开放;图书室藏书又少又旧;电视新闻时间被当做自习课做作业;外出活动考察要经层层审批签字,且多半行不通,“安全责任”重大,谁敢同意你?因此我就困惑:难道这些新课改精神又局限于课堂内培养吗?我又该不该去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为在当前教育体制下,考核学生的仍然是考试成绩,其它考核方式所起作用甚微;考核教师则是培养了多少个学科优生;考核学校的仍然是升学率多少?名牌、重点上了几个?而这一切最终都和高考这一次考试紧密相关,那平时还有谁、还有哪所学校敢放开手脚关注学生、培养学生除学习以外的其它能力呢?我们都了解这样的考核方式正在改革,可真正落实还需时间,那在此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
解决对策:我想历史教学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是以史鉴今,面向未来、服务未来。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前提是我的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启迪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油然而生忧民爱国之情,才会达到我的教学目标,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我认为:新世纪的学生开朗活泼,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国家大事、国际新闻,而我的知识储备来源之一不就是每天关注的新闻报道吗?对了,就以此为锲机去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受限于硬件设施,我决定以后每节课时开始1—2分钟时间做新闻播报,开始由我来播报,如果哪位学生要担此任则更好。其次,在教学设计中,所引事例应尽量注意真实而易于理解,尽量是学生和我都知道的,尽量是关注民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局势的。
主意一定,我决定先从每天的新闻播报开始。从实施几周的结果看,学生对这一内容非常感兴趣,已经有学生准备尝试了,我听了暗自窃喜。上课时,我们常常会需要举一些和课文相关的例子,这下,学生能举出的例子和能理解的例子明显增多了,参与热情明显提高了,有时他们还能提出与书本、与老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我真为他们感到自豪!尽管我们之间有时意见不同,可我明显感觉到我们的师生关系却更密切了,这真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啊!虽然,我们解决不了国家大事,更左右不了国际局势,可我们关心着国家、关心着民生,这不正是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吗?我认为这样也正是朝着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挺进。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可我们开始了!
新课改开始了,我的“困惑”远多于“对策”,但我坚信:没有“困惑”就没有尝试解决的机会,也就没有提高、发展的机会!因此,我愿意有更多的“困惑”,进而想到更多的“对策”!
新课改开始了,我在路上。
困惑之一:课改要求:高一第一学期每周两课时,完成必修一教学,共九个专题二十八课,另外有两节活动课。
现实情况:高一第一学期出去国庆、元旦放假和学校安排的考试、运动会时间等后,实际只有十六周的上课时间,每周两课时,共三十二课时,后半期加了一节课,共四十节课左右。期末复习至少需要七节课,平时练习总得有两三次吧。而我们的教科书,比老人叫板还要厚!
果然,半期之后,我只完成了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一,还有整整三分之二!期末复习时间恐怕排在期末考试之后去了!我就尝试了几次快速处理教材,可每次学生都叫苦连天,反映知识没弄懂,做不起作业。也难怪,新教材模块式、专题式的教材编写方式和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对初中通史有扎实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这类偏远落后农村学校,初中的专业历史教师都极少,很多是语数外教师兼任政史地课程,且在初中,历史这类学科根本不受师生重视,所以学生哪来扎实的通史知识?很多名词仅仅限于听说过或电视剧中,高中专题教育对他们来说要求太高了。
解决对策:新课改强调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教材只是其中一种主要资源而已,我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大胆删减。以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为例,可该如何删减呢?以什么标准来删减呢?我又困惑了。我想既然是专题式教学,就应该是一个专题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吧!我只要能牢牢抓住此问题,不就确立起删减的标准了吗?于是,我又继续认真研读教材,既体会本专题主旨,又把它放到本书中去比较考量,最终确定:本专题是想告诉我们除了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模式、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治模式、近代西方确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之外,世界政治文明还有另一种模式,即:社会主义制度,它与其它模式相比,有更广泛的、彻底的民主性,它真正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因此称它为“解放人类的阳关大道”。既然如此,我就决定:以政治文明的新模式为核心,围绕这种新模式形成的背景、过程、曲折与成就来设计本专题。这样一来,专题知识的详略就一目了然了,删减也因有底气而轻松自然了。后来,我只用了两节课完成本专题教学,之后用一节课梳理、扩展本专题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践和发展线索”、“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成就”等小知识点。学生普遍反映本专题知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学习过程轻松而有成就感,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于是我喜滋滋的把这种教学设计总结为“以问题为中心,设计中心问题”,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实施,最后居然在期末考试前两周结束了新课。
困惑之二: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组织领导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现实情况:我们这类学校硬件设施远远跟不上,如:课外活动时操场早被体训生占满;音、美等众多功能室早被改做教室;微机室课外时间没开放;图书室藏书又少又旧;电视新闻时间被当做自习课做作业;外出活动考察要经层层审批签字,且多半行不通,“安全责任”重大,谁敢同意你?因此我就困惑:难道这些新课改精神又局限于课堂内培养吗?我又该不该去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为在当前教育体制下,考核学生的仍然是考试成绩,其它考核方式所起作用甚微;考核教师则是培养了多少个学科优生;考核学校的仍然是升学率多少?名牌、重点上了几个?而这一切最终都和高考这一次考试紧密相关,那平时还有谁、还有哪所学校敢放开手脚关注学生、培养学生除学习以外的其它能力呢?我们都了解这样的考核方式正在改革,可真正落实还需时间,那在此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
解决对策:我想历史教学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是以史鉴今,面向未来、服务未来。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前提是我的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启迪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油然而生忧民爱国之情,才会达到我的教学目标,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我认为:新世纪的学生开朗活泼,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国家大事、国际新闻,而我的知识储备来源之一不就是每天关注的新闻报道吗?对了,就以此为锲机去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受限于硬件设施,我决定以后每节课时开始1—2分钟时间做新闻播报,开始由我来播报,如果哪位学生要担此任则更好。其次,在教学设计中,所引事例应尽量注意真实而易于理解,尽量是学生和我都知道的,尽量是关注民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局势的。
主意一定,我决定先从每天的新闻播报开始。从实施几周的结果看,学生对这一内容非常感兴趣,已经有学生准备尝试了,我听了暗自窃喜。上课时,我们常常会需要举一些和课文相关的例子,这下,学生能举出的例子和能理解的例子明显增多了,参与热情明显提高了,有时他们还能提出与书本、与老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我真为他们感到自豪!尽管我们之间有时意见不同,可我明显感觉到我们的师生关系却更密切了,这真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啊!虽然,我们解决不了国家大事,更左右不了国际局势,可我们关心着国家、关心着民生,这不正是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吗?我认为这样也正是朝着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挺进。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可我们开始了!
新课改开始了,我的“困惑”远多于“对策”,但我坚信:没有“困惑”就没有尝试解决的机会,也就没有提高、发展的机会!因此,我愿意有更多的“困惑”,进而想到更多的“对策”!
新课改开始了,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