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一堂语文课是不是学生说得精彩了,那课堂也就精彩了呢?其实语文课堂除了动嘴还要动笔,只有舞起动笔的飘带,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才能更深刻,才能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才能收获更加精彩的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采用这样的一些方法让学生舞动手中的笔,和学生共同感受“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魅力。
一.仿写
模仿是人的天性,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因此,在教学中以文本为引路,指导学生从仿写起步,实行读写结合,这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想象,诗人选择了一棵树作为物象,作为抒发感情的载体。诗人把“一棵树”塑造成一个崇高、伟大的艺术形象,借“一棵树”的自述,来抒发热爱人民、为人民献身的强烈感情。诗从“树”的生长地,到“树”的教育、造就、成长,到“树”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它的理想、信念等都写得很具体,符合树的特点,想象合理、可信。学过这首诗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材料,选择一个物象来仿写一首诗。学生兴味盎然,跃跃欲试。结果,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写出了独特而又有创意的诗。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必须有所凭借,我们凭借的就是课本。学生模仿作诗,是集对语言的理解、吸收、内化和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使阅读教学既重吸收又重表达。学生及时地把刚储备的课文语言转化为灵动的习作语言。这样的仿写动笔,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二.批注
批注就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时,把自己的独特感受用笔在文本中注上,这是阅读中的另一种表达。我们所学的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浓浓的意、款款的情、深深的理就蕴涵在语言文字中。如何让学生从书面符号中获取信息并转换信息,单凭教师的分析讲解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因为真正有效的阅读,需要学生“潜心会文”,需要学生直面文本,需要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淀去解读、去体会、去感受、去揣摩、去领悟。作批注就是学生自读、理解、体味、联想、想像、吸收、内化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体验文本情感、探究学习方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是通过动笔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表现了自己对文本的个性理解的过程。
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给课文作批注,真正体现了言为心声的准则,心里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说多少,就写多少。这样的批注动笔,让语文课堂更有动力。
三.补白
语文阅读的重要任务是对阅读材料的体会和领悟,由于阅读材料是借助语言来描述形象和感受的,其本身具有间接性,加上作家在写作中讲究用语的含蓄、结构的精巧以及审美感受的需要,往往留下空白处。阅读是再创造的过程,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有独到的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设法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情境。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的因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补白,就是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情境。
学习了课文《孔乙己》后,我问学生:“孔乙己死了吗?”围绕着这个问题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在那样一个冷酷、麻木、势力的社会里必死无疑,也有的认为孔乙己也有觉醒的可能,也许他不再满嘴的“之乎者也”,不再摆读书人的臭架子,而是和短衣帮一样开始了正常的短衣帮式的生活——最后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同学们达成共识:在当时的环境中,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深,他的死是无疑的。于是就让学生们以《孔乙己之死》展开想象,续写一段情节。结果学生们的想象大胆而丰富:有的安排他在高中举人的美梦中,面含微笑地死去;有的安排他在丁举人一家欢庆过寿的热闹日子里饿死在丁举人的家门口;有的安排在他在腿病的痛苦折磨中痛苦孤独地离去……
选准这些空白处,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地创造。这样既可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又可增加阅读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的补白动笔,让语文课堂更有实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舞起动笔的飘带,定能收获语文课堂更多的精彩。
王燕,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一.仿写
模仿是人的天性,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因此,在教学中以文本为引路,指导学生从仿写起步,实行读写结合,这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想象,诗人选择了一棵树作为物象,作为抒发感情的载体。诗人把“一棵树”塑造成一个崇高、伟大的艺术形象,借“一棵树”的自述,来抒发热爱人民、为人民献身的强烈感情。诗从“树”的生长地,到“树”的教育、造就、成长,到“树”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它的理想、信念等都写得很具体,符合树的特点,想象合理、可信。学过这首诗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材料,选择一个物象来仿写一首诗。学生兴味盎然,跃跃欲试。结果,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写出了独特而又有创意的诗。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必须有所凭借,我们凭借的就是课本。学生模仿作诗,是集对语言的理解、吸收、内化和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使阅读教学既重吸收又重表达。学生及时地把刚储备的课文语言转化为灵动的习作语言。这样的仿写动笔,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二.批注
批注就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时,把自己的独特感受用笔在文本中注上,这是阅读中的另一种表达。我们所学的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浓浓的意、款款的情、深深的理就蕴涵在语言文字中。如何让学生从书面符号中获取信息并转换信息,单凭教师的分析讲解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因为真正有效的阅读,需要学生“潜心会文”,需要学生直面文本,需要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淀去解读、去体会、去感受、去揣摩、去领悟。作批注就是学生自读、理解、体味、联想、想像、吸收、内化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体验文本情感、探究学习方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是通过动笔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表现了自己对文本的个性理解的过程。
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给课文作批注,真正体现了言为心声的准则,心里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说多少,就写多少。这样的批注动笔,让语文课堂更有动力。
三.补白
语文阅读的重要任务是对阅读材料的体会和领悟,由于阅读材料是借助语言来描述形象和感受的,其本身具有间接性,加上作家在写作中讲究用语的含蓄、结构的精巧以及审美感受的需要,往往留下空白处。阅读是再创造的过程,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有独到的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设法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情境。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的因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补白,就是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情境。
学习了课文《孔乙己》后,我问学生:“孔乙己死了吗?”围绕着这个问题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在那样一个冷酷、麻木、势力的社会里必死无疑,也有的认为孔乙己也有觉醒的可能,也许他不再满嘴的“之乎者也”,不再摆读书人的臭架子,而是和短衣帮一样开始了正常的短衣帮式的生活——最后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同学们达成共识:在当时的环境中,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深,他的死是无疑的。于是就让学生们以《孔乙己之死》展开想象,续写一段情节。结果学生们的想象大胆而丰富:有的安排他在高中举人的美梦中,面含微笑地死去;有的安排他在丁举人一家欢庆过寿的热闹日子里饿死在丁举人的家门口;有的安排在他在腿病的痛苦折磨中痛苦孤独地离去……
选准这些空白处,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地创造。这样既可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又可增加阅读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的补白动笔,让语文课堂更有实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舞起动笔的飘带,定能收获语文课堂更多的精彩。
王燕,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