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正在发掘的不是物,而是人。”英国考古学家莫蒂默·惠勒曾经这样说过。其实,不单考古如此,阅读古书亦是如此。我们梳理《诗经》里的动物、植物、器物,努力复原相关的场景,最终窥见的又何尝不是当时与这些名物共处的人物呢?当然,离我们最近的要数以各种形式记下这些名物的、佚名或留名的先秦诗人了。
文武吉甫。有幸在《诗经》里留名的先秦诗人当中,最值得一提的当数吉甫。《诗经》提及“吉甫”,一共四次,分別是:《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燕喜,既多受祉”,《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诵,就是诗。“吉甫作诵”的格式,跟周宣王五年的青铜器《兮甲盘》铭文所谓“兮伯吉父作盘”近似,乃是同一个作者的自白。《崧高》《烝民》是吉甫的诗作,《兮甲盘》是吉甫的散文,三者互为补充,可以让后世粗略了解到吉甫的一些基本身份信息:兮氏,名甲,字伯吉父,自称“兮甲”“兮伯吉父”“吉甫”等,人称“尹吉甫”,尹为其官职。换言之,吉甫是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周宣王的尹,相当于宰相。
有人说:“天下全才,士不多见,惟周之尹吉甫、唐之裴晋公文武兼备,为中兴良弼。”(弘治《徽州府志》)这个评语非常客观,其根据即是《诗经》“文武吉甫”云云。文能写诗作文,已如上述;武能安邦定国,且听下解。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三月,宣王开始下令讨伐玁狁(古代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尹吉甫遵王命,克敌执俘,凯旋归来,宣王赏赐给他四匹良马、一辆軥车。六月,尹吉甫再次帅师伐玁狁,再获胜利,又是接受赏赐(许也包括下文之“鲤”,周金文如《子中鬲》即有赏“鱼”的先例),又是举行家宴:“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清代学者方玉润认为张仲即是这诗的作者兼献诗者,似乎大有商榷的余地。“张仲孝友”一句主要是为了照应前文的“诸友”,举其一以包其他,就像盛筵之上饮食林林总总,诗人只列出炰鳖、脍鲤两种一样。
许穆夫人。曾有学者提出,《诗经》三百篇是周宣王三年到幽王七年(前825—前775)五十年间尹吉甫一人所写。此论虽可惊世骇俗,但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首先会遭到《诗经》文本自身有力的反驳。例如,在《诗经》中,不仅有“吉甫作诵”,还有“家父作诵”,家父也是一位周朝重臣。除了男性,《诗经》的作者还有女性,宋人张耒、洪迈等对此已有明确认识。而其中最闻名的,又非华夏历史上最早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莫属。算起来,她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女诗人,比被哲学家柏拉图誉为“第十位缪斯女神”的古希腊女诗人萨福还要早生八十年。
《诗经·鄘风·载驰》一诗,被公认为许穆夫人所作。夫人姓姬,原是卫国公族卫昭伯的女儿,头上有三个哥哥(齐子、卫戴公、卫文公)、一个姐姐(宋桓夫人)。在姊妹当中,许穆夫人年龄最小,但出名也最早。以至于许、齐两国(实际上就是许穆公和齐桓公)都来向她求婚。卫懿公准备将她许配给许国,早慧的她却非常有政治远见地分析道:“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一旦边境有敌寇入侵,到时候赴告大国支援,我又在大国之内,不就更好办了吗?可是,懿公不听,而嫁之于许,她便成了许国许穆公的夫人。
大约十年之后,卫国为北狄人所灭,也可说是败在了爱鹤成癖的卫懿公的手里。许穆夫人的姐夫宋桓公迎接卫国的遗民渡河,将其暂时安置在漕邑,并拥立她的哥哥戴公为君。戴公立一月而死,文公从齐回国即位。她一听到国破兄亡的消息,便快马加鞭赶到漕邑吊唁,目的在于为卫国策划向齐国求援。可是许国的大夫们对此极为反对,竟然不惜跋涉奔走前来阻拦。这引起了许穆夫人的愤慨,她又悲痛卫国的颠覆,又哀伤许国弱小不能相救,于是写了《载驰》一诗抒发自己的复杂情愫,其最末两句尤为果毅:“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最后,齐桓公不知是对许穆夫人余情未了,还是出于外交考虑,抑或二者兼而有之,不仅派兵护卫,而且馈送了若干物资。也不知是否因为记情感恩,公元前656年,许穆公竟随齐桓公伐楚,甚至病死在了军队里。
皇祖后稷。中华民族有没有史诗?回答是肯定的。那中华民族有没有神话史诗呢?回答也是肯定的。用不着上下求索,它们就收录在《诗经·大雅》一卷之内,譬若其中的《公刘》,即是一首层次井然、气象恢宏的史诗,而《生民》即是一篇波澜壮阔、节奏铿锵的神话史诗。
如果说《诗经·鲁颂·閟宫》首章还是一短小紧凑的预告片,那么《生民》便是大气磅礴的正片,因为二者虽详略有别,但领衔主演或中心人物都是后稷,核心情节都是后稷的传奇事迹。后稷,姓姬,名弃,是周人口耳相传的第一位男性始祖,善种谷物,教民稼穑之术,又称“周弃”。
“弃”这个名字颇有意思,直接来源于他出生后被母亲三次抛弃的非凡经历。《生民》记载:“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大意是讲,一个叫姜嫄的女子,因为踩了上帝的脚印而怀孕,然后生下了一个蛋。她吓得将其扔到了陋巷之中,却得到了牛和羊的庇护与哺乳;于是,又将其转移到树林里,不料很多人正在伐木;最后只好将其放在了冰上,一走了之。很快,奇迹发生了。一只鸟落在冰面上,用羽翼孵化了这枚蛋。等鸟飞后,后稷就呱呱坠地,真正来到了这个世上。
后稷极为早慧,从小便会种植,自给自足,而且种一样成一样:“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这组排比句接连用了四个叠词,形容后稷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大获丰收。“荏菽旆旆”和“麻麦幪幪”,“禾役穟穟”和“瓜瓞唪唪”,又互为“扇面对”。既然禾役(一作“禾颖”)、瓜瓞均为一物,麻麦为二物,则荏菽亦应为二物:菽即大豆,荏即白苏。当然,后稷种的远远不止这些,《生民》下文还提到了黍类和粱类作物。总之,后稷在周人心目中,就跟杜宇在蜀人心目中一样,既是伟大的祖先,也是五谷之神,乃至农业之神。 亹亹文王。在《诗经》中,“文武”一词不但可以指文德与武功、文才与武略,例如《小雅·六月》“文武吉甫”,还可以指称文王和武王,例如《大雅·江汉》“文武受命”。
文王(前1152—前1056),姓姬,名昌。生为商之西伯,谥为周之文王。相传,文王曾在狱中将《易》之八卦演绎为六十四卦。周本是西北一个小国,曾臣服于商朝,文王使周发展强大,走向獨立。为其子武王灭商构筑了良好的条件。诚如学者孙作云所说:“武王伐纣的基础,事实上是文王奠定的,西周的典章制度,也多从文王开始;所以西周人、东周人以至于后代人,对于文王备致赞美之词。从《诗经》上看,有许多祭祀歌是祭祀文王的;而且多被放在祭祀歌之首。”是的,《大雅》的第一首即为祭祀文王的《文王》。
《文王》全诗共七章,其中第二、三、四章直接从正面歌颂文王的美德和功业。“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这是第二章,写文王勤勉,能施恩布利,惠及子孙。“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这是第三章,写文王会用人,许许多多的人才为他安邦定国。“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这是第四章,写文王谨敬,为天命所归,将使商人最终归顺于周。
《大雅·思齐》一诗对《文王》又作出了必要的补充。首先,文王之所以能得天下,离不开周家几代贤妻良母的培养与支持:“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任,是王季之妻、文王之母,诗人以一个“齐”字概括她,端庄的意思;周姜,是王季之母,周文王的祖母,诗人以一个“媚”字概括她,美好的意思;大姒,是文王之妻、武王之母,诗人称她能继承周姜、大任的美德。其次,文王会用人,主要表现在能兼听而不偏信。“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王符《潜夫论》)用《思齐》的原话表达,即:“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总之,在很多人眼里,文王是个完美的伟人,尤其是经过孔子、韩愈等大儒的推崇,最终令他成了“道统”极为重要的一环。
褒姒灭周。西谚云:“任何事故,追根问底,必定有个女人”。中国也有句俗话:“红颜祸水”。这种偏颇的论调,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正月》曰:“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大雅·瞻卬》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诸如此类,骂的均为同一个姓姒的褒国女人。
褒姒的出场颇为传奇。夏朝衰微之际,有两条神龙降落在夏帝的朝庭里,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夏帝去占卜,杀掉它们,赶走它们,留下它们,都不吉利,说是要请得龙涎储存起来方可。于是陈列玉帛,请走神龙,留下了涎沫,夏帝用木柜将其收藏起来。夏亡后,这柜子传到了商,商亡后,又传到了周。历经三代,都不敢打开。到了周厉王末年,打开来看,那龙涎流到地上变成黑色的蝾螈,窜入了王的后宫。一个小侍女不小心碰到了它,到十五岁时就怀孕了。自己未婚先孕,只好生而弃之。正巧一对逃难的夫妇在路旁捡到了这个夜哭的女婴,并把她带往褒国。后来褒人犯法,便将出落得唇红齿白的褒姒献给周朝以赎罪。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其名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曾引用这个故事,影射武则天。
周幽王初见褒姒,一眼就迷恋上了她的花容月貌。从此,两人坐则叠股,立则并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如胶似漆,缠缠绵绵,以夜续昼。故事至此还远未结束。原来褒姒是个冷面美人,幽王想逗她发笑,用了许多法子,她仍旧不笑。话说周人建都,毗邻戎人,便和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高的烽火台,台上设置大鼓,如果戎兵来侵,就由近而远地击鼓以召援兵。一次,戎兵寇边,各诸侯听到鼓声,都带着军队如约而至,不料褒姒看着这一切,竟开心地笑了。幽王受此启发,屡次击鼓戏弄诸侯。后来戎兵真的来袭,幽王又击鼓,诸侯却不肯应召而至了。
幽王不但“不恤国事,驱驰弋猎不时,以适褒姒之意”(刘向《列女传》),而且还黜了皇后申后,废了太子宜臼。于是,宜臼作《小弁》诗,申后作《白华》诗,以抒发自己怨恨不平的情绪。《白华》第六章云:“有鹙在梁,有鹤在林。”用凶猛贪残的鹙鸟暗喻褒姒,跟《瞻卬》的“为枭为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诗经》用三百余篇韵语搭建起一个“神州大舞台”,让祖先神灵、帝王将相、黎民百姓各色人等轮番粉墨登场,或唱念做打,纷呈精彩,或作为龙套,沉默不语。最终,都成了经典角色。尹吉甫,许穆夫人,后稷,周文王,褒姒,只不过是其中赫赫有名的几个罢了。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反倒是那些生平不详的人物,比如《巷伯》的作者“寺人孟子”,有着亚圣一样的称呼,却是一位遭受谗害的奄官。又比如《桑中》《有女同车》里的“孟姜”,让人总忍不住联想到送寒衣、哭长城的孟姜女,但她们之间并无瓜葛,现在仅仅知道“孟姜”姓姜,排行老大,长得很美,诸如此类的简单信息而已。而知名度最高的《诗经》人物,却是没有留下姓名的“窈窕淑女”。在《关雎》中,她令同样佚名的“君子”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汉语中,她更以常用成语的姿态被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口耳相传,绵绵无绝期。
诗人司马迁不分贵贱,为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立传写史,这个伟大传统其实从《诗经》就开始了……
作者系四川作家协会会员
文武吉甫。有幸在《诗经》里留名的先秦诗人当中,最值得一提的当数吉甫。《诗经》提及“吉甫”,一共四次,分別是:《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燕喜,既多受祉”,《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诵,就是诗。“吉甫作诵”的格式,跟周宣王五年的青铜器《兮甲盘》铭文所谓“兮伯吉父作盘”近似,乃是同一个作者的自白。《崧高》《烝民》是吉甫的诗作,《兮甲盘》是吉甫的散文,三者互为补充,可以让后世粗略了解到吉甫的一些基本身份信息:兮氏,名甲,字伯吉父,自称“兮甲”“兮伯吉父”“吉甫”等,人称“尹吉甫”,尹为其官职。换言之,吉甫是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周宣王的尹,相当于宰相。
有人说:“天下全才,士不多见,惟周之尹吉甫、唐之裴晋公文武兼备,为中兴良弼。”(弘治《徽州府志》)这个评语非常客观,其根据即是《诗经》“文武吉甫”云云。文能写诗作文,已如上述;武能安邦定国,且听下解。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三月,宣王开始下令讨伐玁狁(古代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尹吉甫遵王命,克敌执俘,凯旋归来,宣王赏赐给他四匹良马、一辆軥车。六月,尹吉甫再次帅师伐玁狁,再获胜利,又是接受赏赐(许也包括下文之“鲤”,周金文如《子中鬲》即有赏“鱼”的先例),又是举行家宴:“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清代学者方玉润认为张仲即是这诗的作者兼献诗者,似乎大有商榷的余地。“张仲孝友”一句主要是为了照应前文的“诸友”,举其一以包其他,就像盛筵之上饮食林林总总,诗人只列出炰鳖、脍鲤两种一样。
许穆夫人。曾有学者提出,《诗经》三百篇是周宣王三年到幽王七年(前825—前775)五十年间尹吉甫一人所写。此论虽可惊世骇俗,但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首先会遭到《诗经》文本自身有力的反驳。例如,在《诗经》中,不仅有“吉甫作诵”,还有“家父作诵”,家父也是一位周朝重臣。除了男性,《诗经》的作者还有女性,宋人张耒、洪迈等对此已有明确认识。而其中最闻名的,又非华夏历史上最早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莫属。算起来,她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女诗人,比被哲学家柏拉图誉为“第十位缪斯女神”的古希腊女诗人萨福还要早生八十年。
《诗经·鄘风·载驰》一诗,被公认为许穆夫人所作。夫人姓姬,原是卫国公族卫昭伯的女儿,头上有三个哥哥(齐子、卫戴公、卫文公)、一个姐姐(宋桓夫人)。在姊妹当中,许穆夫人年龄最小,但出名也最早。以至于许、齐两国(实际上就是许穆公和齐桓公)都来向她求婚。卫懿公准备将她许配给许国,早慧的她却非常有政治远见地分析道:“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一旦边境有敌寇入侵,到时候赴告大国支援,我又在大国之内,不就更好办了吗?可是,懿公不听,而嫁之于许,她便成了许国许穆公的夫人。
大约十年之后,卫国为北狄人所灭,也可说是败在了爱鹤成癖的卫懿公的手里。许穆夫人的姐夫宋桓公迎接卫国的遗民渡河,将其暂时安置在漕邑,并拥立她的哥哥戴公为君。戴公立一月而死,文公从齐回国即位。她一听到国破兄亡的消息,便快马加鞭赶到漕邑吊唁,目的在于为卫国策划向齐国求援。可是许国的大夫们对此极为反对,竟然不惜跋涉奔走前来阻拦。这引起了许穆夫人的愤慨,她又悲痛卫国的颠覆,又哀伤许国弱小不能相救,于是写了《载驰》一诗抒发自己的复杂情愫,其最末两句尤为果毅:“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最后,齐桓公不知是对许穆夫人余情未了,还是出于外交考虑,抑或二者兼而有之,不仅派兵护卫,而且馈送了若干物资。也不知是否因为记情感恩,公元前656年,许穆公竟随齐桓公伐楚,甚至病死在了军队里。
皇祖后稷。中华民族有没有史诗?回答是肯定的。那中华民族有没有神话史诗呢?回答也是肯定的。用不着上下求索,它们就收录在《诗经·大雅》一卷之内,譬若其中的《公刘》,即是一首层次井然、气象恢宏的史诗,而《生民》即是一篇波澜壮阔、节奏铿锵的神话史诗。
如果说《诗经·鲁颂·閟宫》首章还是一短小紧凑的预告片,那么《生民》便是大气磅礴的正片,因为二者虽详略有别,但领衔主演或中心人物都是后稷,核心情节都是后稷的传奇事迹。后稷,姓姬,名弃,是周人口耳相传的第一位男性始祖,善种谷物,教民稼穑之术,又称“周弃”。
“弃”这个名字颇有意思,直接来源于他出生后被母亲三次抛弃的非凡经历。《生民》记载:“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大意是讲,一个叫姜嫄的女子,因为踩了上帝的脚印而怀孕,然后生下了一个蛋。她吓得将其扔到了陋巷之中,却得到了牛和羊的庇护与哺乳;于是,又将其转移到树林里,不料很多人正在伐木;最后只好将其放在了冰上,一走了之。很快,奇迹发生了。一只鸟落在冰面上,用羽翼孵化了这枚蛋。等鸟飞后,后稷就呱呱坠地,真正来到了这个世上。
后稷极为早慧,从小便会种植,自给自足,而且种一样成一样:“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这组排比句接连用了四个叠词,形容后稷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大获丰收。“荏菽旆旆”和“麻麦幪幪”,“禾役穟穟”和“瓜瓞唪唪”,又互为“扇面对”。既然禾役(一作“禾颖”)、瓜瓞均为一物,麻麦为二物,则荏菽亦应为二物:菽即大豆,荏即白苏。当然,后稷种的远远不止这些,《生民》下文还提到了黍类和粱类作物。总之,后稷在周人心目中,就跟杜宇在蜀人心目中一样,既是伟大的祖先,也是五谷之神,乃至农业之神。 亹亹文王。在《诗经》中,“文武”一词不但可以指文德与武功、文才与武略,例如《小雅·六月》“文武吉甫”,还可以指称文王和武王,例如《大雅·江汉》“文武受命”。
文王(前1152—前1056),姓姬,名昌。生为商之西伯,谥为周之文王。相传,文王曾在狱中将《易》之八卦演绎为六十四卦。周本是西北一个小国,曾臣服于商朝,文王使周发展强大,走向獨立。为其子武王灭商构筑了良好的条件。诚如学者孙作云所说:“武王伐纣的基础,事实上是文王奠定的,西周的典章制度,也多从文王开始;所以西周人、东周人以至于后代人,对于文王备致赞美之词。从《诗经》上看,有许多祭祀歌是祭祀文王的;而且多被放在祭祀歌之首。”是的,《大雅》的第一首即为祭祀文王的《文王》。
《文王》全诗共七章,其中第二、三、四章直接从正面歌颂文王的美德和功业。“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这是第二章,写文王勤勉,能施恩布利,惠及子孙。“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这是第三章,写文王会用人,许许多多的人才为他安邦定国。“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这是第四章,写文王谨敬,为天命所归,将使商人最终归顺于周。
《大雅·思齐》一诗对《文王》又作出了必要的补充。首先,文王之所以能得天下,离不开周家几代贤妻良母的培养与支持:“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任,是王季之妻、文王之母,诗人以一个“齐”字概括她,端庄的意思;周姜,是王季之母,周文王的祖母,诗人以一个“媚”字概括她,美好的意思;大姒,是文王之妻、武王之母,诗人称她能继承周姜、大任的美德。其次,文王会用人,主要表现在能兼听而不偏信。“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王符《潜夫论》)用《思齐》的原话表达,即:“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总之,在很多人眼里,文王是个完美的伟人,尤其是经过孔子、韩愈等大儒的推崇,最终令他成了“道统”极为重要的一环。
褒姒灭周。西谚云:“任何事故,追根问底,必定有个女人”。中国也有句俗话:“红颜祸水”。这种偏颇的论调,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正月》曰:“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大雅·瞻卬》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诸如此类,骂的均为同一个姓姒的褒国女人。
褒姒的出场颇为传奇。夏朝衰微之际,有两条神龙降落在夏帝的朝庭里,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夏帝去占卜,杀掉它们,赶走它们,留下它们,都不吉利,说是要请得龙涎储存起来方可。于是陈列玉帛,请走神龙,留下了涎沫,夏帝用木柜将其收藏起来。夏亡后,这柜子传到了商,商亡后,又传到了周。历经三代,都不敢打开。到了周厉王末年,打开来看,那龙涎流到地上变成黑色的蝾螈,窜入了王的后宫。一个小侍女不小心碰到了它,到十五岁时就怀孕了。自己未婚先孕,只好生而弃之。正巧一对逃难的夫妇在路旁捡到了这个夜哭的女婴,并把她带往褒国。后来褒人犯法,便将出落得唇红齿白的褒姒献给周朝以赎罪。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其名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曾引用这个故事,影射武则天。
周幽王初见褒姒,一眼就迷恋上了她的花容月貌。从此,两人坐则叠股,立则并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如胶似漆,缠缠绵绵,以夜续昼。故事至此还远未结束。原来褒姒是个冷面美人,幽王想逗她发笑,用了许多法子,她仍旧不笑。话说周人建都,毗邻戎人,便和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高的烽火台,台上设置大鼓,如果戎兵来侵,就由近而远地击鼓以召援兵。一次,戎兵寇边,各诸侯听到鼓声,都带着军队如约而至,不料褒姒看着这一切,竟开心地笑了。幽王受此启发,屡次击鼓戏弄诸侯。后来戎兵真的来袭,幽王又击鼓,诸侯却不肯应召而至了。
幽王不但“不恤国事,驱驰弋猎不时,以适褒姒之意”(刘向《列女传》),而且还黜了皇后申后,废了太子宜臼。于是,宜臼作《小弁》诗,申后作《白华》诗,以抒发自己怨恨不平的情绪。《白华》第六章云:“有鹙在梁,有鹤在林。”用凶猛贪残的鹙鸟暗喻褒姒,跟《瞻卬》的“为枭为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诗经》用三百余篇韵语搭建起一个“神州大舞台”,让祖先神灵、帝王将相、黎民百姓各色人等轮番粉墨登场,或唱念做打,纷呈精彩,或作为龙套,沉默不语。最终,都成了经典角色。尹吉甫,许穆夫人,后稷,周文王,褒姒,只不过是其中赫赫有名的几个罢了。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反倒是那些生平不详的人物,比如《巷伯》的作者“寺人孟子”,有着亚圣一样的称呼,却是一位遭受谗害的奄官。又比如《桑中》《有女同车》里的“孟姜”,让人总忍不住联想到送寒衣、哭长城的孟姜女,但她们之间并无瓜葛,现在仅仅知道“孟姜”姓姜,排行老大,长得很美,诸如此类的简单信息而已。而知名度最高的《诗经》人物,却是没有留下姓名的“窈窕淑女”。在《关雎》中,她令同样佚名的“君子”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汉语中,她更以常用成语的姿态被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口耳相传,绵绵无绝期。
诗人司马迁不分贵贱,为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立传写史,这个伟大传统其实从《诗经》就开始了……
作者系四川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