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课本中潜藏着大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语文;人文;心康;个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课本中潜藏着大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和谐的育人环境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场所。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
1.课堂环境要宽松愉悦。
在尊重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宽容,在民主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理解。课堂心理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如课前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丽的夏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吧。”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说:“不要紧,注意听讲,下次一定不会再错。”老师的微笑可以给孩子信心和勇气,而严厉的呵责甚至辱骂,则会使孩子陷入自卑羞耻的心理泥潭。语文是充满真善美的学科,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人文情怀,语文教师是传播真善美的天使,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课堂气氛的平等、和谐,老师的关心、鼓励,是无形的心理教育资源,于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转变着学生。
2.创设好学乐学的教学情境
孩子们对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总是乐此不疲,探索、钻研,即使失败也不气馁,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对于不喜欢的事情,他们兴味索然,甚至抵触抗逆。语文学习有其枯燥的一面,比如生字词的默写,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作文训练等。不少孩子一听说语文课上老师要讲个故事,就欢声雀跃,一听说要考试,就蔫头塌脑。为什么?兴趣不同而已。老师如果强制学生学习,比如罚抄罚写、叫家长等,就会让学生情绪更加抵触,负面情绪高涨。因此,要想开展好语文教育,真正的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首先,教师应具备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这里包括确立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目中有“人”,即从面对的学生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优势,关注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能力,把大纲的要求与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准确而又有新意,使教学活动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都是要以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坚持忘我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适当有意识的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充分的考虑、质疑等自主活动支予以填补。只有这样,我觉得才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进而开展好能力素质的教育。
二、在语文教材中挖掘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有几百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文章除了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如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有,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所以说,每篇课文都可以有侧重地进行心理教育,而且许多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并不单一,而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教师可有所侧重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优化学生个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如组织开展“盘点作业中错别字”,让学生自愿结合、自主制定计划。在这一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自觉地提高了书写正确率。同时,在活动中,也可以为性格孤僻的学生提供一个与别人交流的空间,并从中体验到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快乐,从而完善健康的人格。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积极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人文;心康;个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课本中潜藏着大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和谐的育人环境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场所。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
1.课堂环境要宽松愉悦。
在尊重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宽容,在民主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理解。课堂心理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如课前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丽的夏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吧。”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说:“不要紧,注意听讲,下次一定不会再错。”老师的微笑可以给孩子信心和勇气,而严厉的呵责甚至辱骂,则会使孩子陷入自卑羞耻的心理泥潭。语文是充满真善美的学科,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人文情怀,语文教师是传播真善美的天使,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课堂气氛的平等、和谐,老师的关心、鼓励,是无形的心理教育资源,于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转变着学生。
2.创设好学乐学的教学情境
孩子们对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总是乐此不疲,探索、钻研,即使失败也不气馁,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对于不喜欢的事情,他们兴味索然,甚至抵触抗逆。语文学习有其枯燥的一面,比如生字词的默写,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作文训练等。不少孩子一听说语文课上老师要讲个故事,就欢声雀跃,一听说要考试,就蔫头塌脑。为什么?兴趣不同而已。老师如果强制学生学习,比如罚抄罚写、叫家长等,就会让学生情绪更加抵触,负面情绪高涨。因此,要想开展好语文教育,真正的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首先,教师应具备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这里包括确立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目中有“人”,即从面对的学生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优势,关注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能力,把大纲的要求与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准确而又有新意,使教学活动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都是要以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坚持忘我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适当有意识的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充分的考虑、质疑等自主活动支予以填补。只有这样,我觉得才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进而开展好能力素质的教育。
二、在语文教材中挖掘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有几百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文章除了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如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有,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所以说,每篇课文都可以有侧重地进行心理教育,而且许多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并不单一,而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教师可有所侧重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优化学生个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如组织开展“盘点作业中错别字”,让学生自愿结合、自主制定计划。在这一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自觉地提高了书写正确率。同时,在活动中,也可以为性格孤僻的学生提供一个与别人交流的空间,并从中体验到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快乐,从而完善健康的人格。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积极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