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教师尤其要重视指导他们对语言的鉴赏与品味。 本文通过一、朗读吟咏法;二、比较揣摩法;三、情景体验,引发联想、想象方法;四、表演、演示法;五、整体把握,局部自由品析法 。讲述了课堂教学中品析语言常用的几种方法,有选择地、灵活自如地运用于语文品读教学之中,必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有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
关键词:引领 品味语言 方法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在品析语言文字上下工夫。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个课堂上常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朗读吟咏法;比较揣摩法;情景体验,引发联想想象方法;表演、演示法;整体把握,局部自由品析法。以上方法,教师有选择地、灵活自如地运用于语文品读教学之中,必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有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定远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在品析语言文字上下工夫。又说“如何解决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去实现。”由此可见: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对文本充分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住语言进行赏析、品味,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要通过引导学生咀嚼、品味丰富多彩的语言,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
那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有哪些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与同行商榷:
一、朗读吟咏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激昂,婉转处还它婉转。”此正所谓:“好文不厌百回读,涵泳功夫意味长。”有些文章过多分析,会把整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的支离破碎,不如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之入情入境,其中妙趣,“自在不言中”。
例如讲授朱自清的《春》,开头2段,句式节奏明快,感情跌宕起伏,文中作者抒发了一种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盼望着”“脚步近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读出重音,读出语气,读出节奏,去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迫切期盼,以及看到大地回春,点缀万物,一派春意盎然之景的喜悦之情。
可以说,朗读吟咏法是赏析语言的一个重要方法,任何一种分析方法,不以此为基础,不借此法来巩固,都是不完善的。
二、比较揣摩法
文章中有些词语,直接品味难尽其妙,如采用换词的方法,两相比较,学生可能会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例如:教学老舍先生《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一课,文中有一段写烈日下的车夫奔跑中倒地的情景:“走着走着,一头栽倒在地上,永不起来……”这一“栽”妙在何处?直接分析不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换词法,如把“栽”换成“倒”好不好?同学经过比较分析就能体会出:“栽”虽有“倒”的意思,但用“栽”却能形容出病情来的快,来的突然,不容作出反应。用“倒”则难以表达人力车夫为了生计,拼命挣钱,病死途中的悲惨生活。
又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宏儿”,教师提示换成“踱”如何?同学经过对比自能体会出“踱”显得比较稳重,而“飞”正体现了宏儿对我的到来的欢快、喜悦之情的外在表现,符合儿童性格特点。
通过巧妙换词,学生比较揣摩,学生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会加深,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会增强。
三、情景体验,引发联想、想象方法
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情景,表达的内容,对于同学来讲,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有类似的体验或相同的经历。这时,结合文中具体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同学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例如朱自清《春》中一段:“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儿趟跑,抓几回迷藏,风轻悄悄地,草软绵绵的。”这一段写出了人们在春回大地,翠草初舒,沐着和煦的春风,自由、欢乐之景。要让学生体会这一段语言,可以引领学生联想,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春游时或阳光明媚的春天,躺在草坪上的感受,学生很容易理解文中作者描绘的情景。
又如讲到:“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对于“抚摸”一词,引导学生联想母亲抚摸的特点及感受:轻柔、温暖、慈爱、深情这些词会出现在同学的脑海之中。从而学生自然可体会出春风的轻柔、和煦,也体会了作者的用词之妙。
四、表演、演示法
有些文章内容,人物的动作、神情、举止有很强的表情达意作用,可以尝试让学生去表演,去体会;还有一些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直观,可借助实物,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演示,促进对语言的理解。
例如:《我的老师》中有一情节,老师假装发怒,想打我的情节:“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文中词语“好像”“落”都值得好好品味。可引导学生模仿老师动作,作势要打,教鞭似落非落,假意要打。又可让学生体验教鞭猛“砸”,猛“抽”的动作,再体会“落”的动作,从而让学生体会教师假意要打,其实爱生情真意切之情,通过表演,这两个词语的品析不讲自明。
又如《春》中:“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一个“钻”字写出了小草的调皮、可爱、有力量。但“力量”比较抽象,学生不易体会出,可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小草冲破阻力,破土而出之景,从而体会出小草貌似柔软,其实力量无穷,也理解了作者用词之形象、之巧妙。
五、整体把握,局部自由品析法
对于一篇文章,如果语言可品之处较多。可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自由寻找文章中感受较深之处,或语言较美之处,或富含哲理之处,自由赏析,不拘形式,不限角度,充分发挥学生品味语言的主动性。
例如教学《林中小溪》时,先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文章记述了小溪流经森林,最终达到大海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这是一条小溪。让学生再读课文,完成填空,从文中找出依据,讲出理由。
如:这是一条勇敢的小溪,从文中“小溪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一个又一个”表明障碍之多,却“毫不在乎”,表明小溪勇敢无畏。这是一条乐观、信念坚定的小溪,从文中“我们早晚会到达大洋”可以看出,“早晚”一词体现了小溪的乐观和信念坚定。……通过自寻自解,局部赏析,综合归纳,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赞扬小溪不畏困难、奋勇前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这一文章主旨。
以上讲述了课堂教学中品析语言常用的几种方法,这几种方法可操作性、时效性都较强,教师有选择地、灵活自如地运用于语文品读教学之中,必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有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
关键词:引领 品味语言 方法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在品析语言文字上下工夫。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个课堂上常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朗读吟咏法;比较揣摩法;情景体验,引发联想想象方法;表演、演示法;整体把握,局部自由品析法。以上方法,教师有选择地、灵活自如地运用于语文品读教学之中,必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有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定远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在品析语言文字上下工夫。又说“如何解决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去实现。”由此可见: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对文本充分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住语言进行赏析、品味,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要通过引导学生咀嚼、品味丰富多彩的语言,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
那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有哪些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与同行商榷:
一、朗读吟咏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激昂,婉转处还它婉转。”此正所谓:“好文不厌百回读,涵泳功夫意味长。”有些文章过多分析,会把整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的支离破碎,不如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之入情入境,其中妙趣,“自在不言中”。
例如讲授朱自清的《春》,开头2段,句式节奏明快,感情跌宕起伏,文中作者抒发了一种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盼望着”“脚步近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读出重音,读出语气,读出节奏,去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迫切期盼,以及看到大地回春,点缀万物,一派春意盎然之景的喜悦之情。
可以说,朗读吟咏法是赏析语言的一个重要方法,任何一种分析方法,不以此为基础,不借此法来巩固,都是不完善的。
二、比较揣摩法
文章中有些词语,直接品味难尽其妙,如采用换词的方法,两相比较,学生可能会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例如:教学老舍先生《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一课,文中有一段写烈日下的车夫奔跑中倒地的情景:“走着走着,一头栽倒在地上,永不起来……”这一“栽”妙在何处?直接分析不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换词法,如把“栽”换成“倒”好不好?同学经过比较分析就能体会出:“栽”虽有“倒”的意思,但用“栽”却能形容出病情来的快,来的突然,不容作出反应。用“倒”则难以表达人力车夫为了生计,拼命挣钱,病死途中的悲惨生活。
又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宏儿”,教师提示换成“踱”如何?同学经过对比自能体会出“踱”显得比较稳重,而“飞”正体现了宏儿对我的到来的欢快、喜悦之情的外在表现,符合儿童性格特点。
通过巧妙换词,学生比较揣摩,学生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会加深,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会增强。
三、情景体验,引发联想、想象方法
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情景,表达的内容,对于同学来讲,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有类似的体验或相同的经历。这时,结合文中具体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同学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例如朱自清《春》中一段:“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儿趟跑,抓几回迷藏,风轻悄悄地,草软绵绵的。”这一段写出了人们在春回大地,翠草初舒,沐着和煦的春风,自由、欢乐之景。要让学生体会这一段语言,可以引领学生联想,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春游时或阳光明媚的春天,躺在草坪上的感受,学生很容易理解文中作者描绘的情景。
又如讲到:“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对于“抚摸”一词,引导学生联想母亲抚摸的特点及感受:轻柔、温暖、慈爱、深情这些词会出现在同学的脑海之中。从而学生自然可体会出春风的轻柔、和煦,也体会了作者的用词之妙。
四、表演、演示法
有些文章内容,人物的动作、神情、举止有很强的表情达意作用,可以尝试让学生去表演,去体会;还有一些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直观,可借助实物,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演示,促进对语言的理解。
例如:《我的老师》中有一情节,老师假装发怒,想打我的情节:“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文中词语“好像”“落”都值得好好品味。可引导学生模仿老师动作,作势要打,教鞭似落非落,假意要打。又可让学生体验教鞭猛“砸”,猛“抽”的动作,再体会“落”的动作,从而让学生体会教师假意要打,其实爱生情真意切之情,通过表演,这两个词语的品析不讲自明。
又如《春》中:“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一个“钻”字写出了小草的调皮、可爱、有力量。但“力量”比较抽象,学生不易体会出,可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小草冲破阻力,破土而出之景,从而体会出小草貌似柔软,其实力量无穷,也理解了作者用词之形象、之巧妙。
五、整体把握,局部自由品析法
对于一篇文章,如果语言可品之处较多。可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自由寻找文章中感受较深之处,或语言较美之处,或富含哲理之处,自由赏析,不拘形式,不限角度,充分发挥学生品味语言的主动性。
例如教学《林中小溪》时,先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文章记述了小溪流经森林,最终达到大海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这是一条小溪。让学生再读课文,完成填空,从文中找出依据,讲出理由。
如:这是一条勇敢的小溪,从文中“小溪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一个又一个”表明障碍之多,却“毫不在乎”,表明小溪勇敢无畏。这是一条乐观、信念坚定的小溪,从文中“我们早晚会到达大洋”可以看出,“早晚”一词体现了小溪的乐观和信念坚定。……通过自寻自解,局部赏析,综合归纳,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赞扬小溪不畏困难、奋勇前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这一文章主旨。
以上讲述了课堂教学中品析语言常用的几种方法,这几种方法可操作性、时效性都较强,教师有选择地、灵活自如地运用于语文品读教学之中,必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有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