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应用最广泛,最多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并不理想。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在起始年级就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让合作学习成为行之有效的常规模式。
【关键词】班主任;起始年级;注重培养;合作学习
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小学班主任应在起始年级就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所谓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发挥群体互动交往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为目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意识是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活动方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营造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心理场。那么,小学班主任在起始年级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呢?
一、营造和谐环境
和谐合作环境的营造,将促使合作学习运作得更加流畅。首先按“同质异组,异质同组”的标准,将2—3个学生编为一组,并把小组座位改为“T”字形,让每一位组员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接着小组内民主推选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的同学担任组长。再者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效能,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把小组合作的成果具体量化,进行评比。各小组集体设计小组标志物,用自己小组最喜欢的图象来布置美化,并将评比结果公布于此,由此形成外在的小组集体激励环境,强化小组内部的合作意识。如可以设计“我们最棒”的口号;有的贴满了漂亮的花,花中是小组成员们绽开的笑脸;有的设计成一座山峰,小组进步了就插一面向上的小红旗;有的设计一棵大苹果树,一有成绩就结个大苹果……学生们热情高涨,设计颇具匠心,既有创意又融合了集体的智慧。最后通过看量化栏,让学生不断找出自己小组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小组合作,有效地形成合力。
二、组织引导合作
学生以小组形式围坐在一起学习还仅仅是形式,它不等同于真正的合作学习;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注意力集中时间等因素,一堂课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也就是一般不超过8分钟,因此在一年级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中高年级的一套模式;另外,合作教学也需要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我们认为组织引导一年级学生合作,首先,起步要“慢”。在学生掌握了课堂基本规范(如怎样坐端正、怎样举手发言、什么时候离位等)以后,才逐步引进合作策略。其次,起点要“低”。把一年级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感受集体智慧,掌握简单的合作技能,为中高年级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所以,一切都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
1、小组讨论时学会坐立,不随便离座,不碰撞桌椅。
2、学会说话。说话音量要以不影响其它小组学习为宜。发言时先学会说:“我认为”,“我补充”,“我有一个新问题”,“我不同意**的意见”……(
3、学会倾听。集中注意,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不做与交流无关的事,努力记住发言要点。
4、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
5、学会总结。用简单的总结性语言概括小组意见,说话时带上“我们小组讨论的意见是……”还可带上“我个人的意見是……”注意选准合作的时机,每次必训,持之以恒,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觉行动。
三、转换教师角色
高质量合作学习的本质在于如何引导一年级学生全员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来。这就要求转换教师角色,把角色定位在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激发者。就组织者角色来说,成功的关键是拥有一批较强组织能力的小组长,因此小组长的培训至关重要。从实践来看,每周一次的培训必不可少,内容有怎样分工协作,怎样树立威信,怎样关注组内“孤独生”,怎样作好小组总结……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比如有时在课上就召开“紧急会议”,组织小组长讨论解决小组合作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其他学生以旁听的方式也学会小组管理。就指导者和参与者角色来说,成功的关键是教师要融入组内,以伙伴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活动,实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并提供帮助,并分享成功的快乐。至于激发者角色,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情境外,还需发挥好评价激励功能,让学生体验到以学为乐的学习最高境界。
四、关注焦点问题
1、有效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合作学习要求的是全体组员同步的积极的参与,小组的成功决定于所有组员的有效学习。但在小组活动时发现有的学生埋头独干,有个别的开小差甚至说闲话。要监控各个学生在小组中的交往活动,避免出现学生在小组内各自为政的局面,就必须使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任务和责任。
2、适当消除组长权威性的副作用组长一般都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由于长期担任组长,导致小组长在具有有一定权威性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小组其他成员的能动性和独立性。
3、关心指导合作活动中的“孤独生”如果留心观察,总会发现在小组合作活动还存在着“孤独生”,即弱势群体。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参与学习程度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一部分学生争先恐后,表现出色而活跃;另一部分学生则反应慢人一拍,或缺乏勇气,或不善言辞,或缺少表现的机会,逐渐沦为“孤独生”。对于这些“孤独生”教师应该关心指导,为他们搭建舞台,让他们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诱导“孤独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首先要为他们创造平等的参与机会。每次合作学习活动中都适时安排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小组长和其他组员予以鼓励和表扬,作为教师则不失时机的给予赞赏,使他们逐步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其次优化组合,组内互帮互助,确保“孤独生”广泛地参与讨论。一般采用两种组合方法:一是差异组合。根据雁行原理,把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角色定位为:追赶者,跟随者,奔跑者和飞翔者。他们的分工责任是: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前提下,飞翔者和奔跑者对跟随者学习的“达标”负有辅导监督作用。也就是发挥组内核心成员的传、帮、带、推作用。二是自由组合。也就是由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学习小组,这样孤独生就能找到层次相仿、爱好相投、感情相容的学习伙伴,讨论时自会尽情表达,无拘无束。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两种方法应该结合使用。
总之,新课改合作学习这一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接受,合作学习这一方式已为课堂教学广泛运用,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当前和今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火花的迸发,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班主任;起始年级;注重培养;合作学习
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小学班主任应在起始年级就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所谓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发挥群体互动交往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为目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意识是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活动方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营造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心理场。那么,小学班主任在起始年级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呢?
一、营造和谐环境
和谐合作环境的营造,将促使合作学习运作得更加流畅。首先按“同质异组,异质同组”的标准,将2—3个学生编为一组,并把小组座位改为“T”字形,让每一位组员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接着小组内民主推选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的同学担任组长。再者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效能,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把小组合作的成果具体量化,进行评比。各小组集体设计小组标志物,用自己小组最喜欢的图象来布置美化,并将评比结果公布于此,由此形成外在的小组集体激励环境,强化小组内部的合作意识。如可以设计“我们最棒”的口号;有的贴满了漂亮的花,花中是小组成员们绽开的笑脸;有的设计成一座山峰,小组进步了就插一面向上的小红旗;有的设计一棵大苹果树,一有成绩就结个大苹果……学生们热情高涨,设计颇具匠心,既有创意又融合了集体的智慧。最后通过看量化栏,让学生不断找出自己小组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小组合作,有效地形成合力。
二、组织引导合作
学生以小组形式围坐在一起学习还仅仅是形式,它不等同于真正的合作学习;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注意力集中时间等因素,一堂课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也就是一般不超过8分钟,因此在一年级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中高年级的一套模式;另外,合作教学也需要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我们认为组织引导一年级学生合作,首先,起步要“慢”。在学生掌握了课堂基本规范(如怎样坐端正、怎样举手发言、什么时候离位等)以后,才逐步引进合作策略。其次,起点要“低”。把一年级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感受集体智慧,掌握简单的合作技能,为中高年级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所以,一切都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
1、小组讨论时学会坐立,不随便离座,不碰撞桌椅。
2、学会说话。说话音量要以不影响其它小组学习为宜。发言时先学会说:“我认为”,“我补充”,“我有一个新问题”,“我不同意**的意见”……(
3、学会倾听。集中注意,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不做与交流无关的事,努力记住发言要点。
4、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
5、学会总结。用简单的总结性语言概括小组意见,说话时带上“我们小组讨论的意见是……”还可带上“我个人的意見是……”注意选准合作的时机,每次必训,持之以恒,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觉行动。
三、转换教师角色
高质量合作学习的本质在于如何引导一年级学生全员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来。这就要求转换教师角色,把角色定位在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激发者。就组织者角色来说,成功的关键是拥有一批较强组织能力的小组长,因此小组长的培训至关重要。从实践来看,每周一次的培训必不可少,内容有怎样分工协作,怎样树立威信,怎样关注组内“孤独生”,怎样作好小组总结……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比如有时在课上就召开“紧急会议”,组织小组长讨论解决小组合作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其他学生以旁听的方式也学会小组管理。就指导者和参与者角色来说,成功的关键是教师要融入组内,以伙伴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活动,实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并提供帮助,并分享成功的快乐。至于激发者角色,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情境外,还需发挥好评价激励功能,让学生体验到以学为乐的学习最高境界。
四、关注焦点问题
1、有效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合作学习要求的是全体组员同步的积极的参与,小组的成功决定于所有组员的有效学习。但在小组活动时发现有的学生埋头独干,有个别的开小差甚至说闲话。要监控各个学生在小组中的交往活动,避免出现学生在小组内各自为政的局面,就必须使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任务和责任。
2、适当消除组长权威性的副作用组长一般都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由于长期担任组长,导致小组长在具有有一定权威性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小组其他成员的能动性和独立性。
3、关心指导合作活动中的“孤独生”如果留心观察,总会发现在小组合作活动还存在着“孤独生”,即弱势群体。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参与学习程度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一部分学生争先恐后,表现出色而活跃;另一部分学生则反应慢人一拍,或缺乏勇气,或不善言辞,或缺少表现的机会,逐渐沦为“孤独生”。对于这些“孤独生”教师应该关心指导,为他们搭建舞台,让他们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诱导“孤独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首先要为他们创造平等的参与机会。每次合作学习活动中都适时安排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小组长和其他组员予以鼓励和表扬,作为教师则不失时机的给予赞赏,使他们逐步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其次优化组合,组内互帮互助,确保“孤独生”广泛地参与讨论。一般采用两种组合方法:一是差异组合。根据雁行原理,把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角色定位为:追赶者,跟随者,奔跑者和飞翔者。他们的分工责任是: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前提下,飞翔者和奔跑者对跟随者学习的“达标”负有辅导监督作用。也就是发挥组内核心成员的传、帮、带、推作用。二是自由组合。也就是由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学习小组,这样孤独生就能找到层次相仿、爱好相投、感情相容的学习伙伴,讨论时自会尽情表达,无拘无束。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两种方法应该结合使用。
总之,新课改合作学习这一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接受,合作学习这一方式已为课堂教学广泛运用,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当前和今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火花的迸发,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