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里科夫《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中的悲剧色彩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i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苏里科夫的重要作品,在这一幅绘画作品当中,苏里科夫重点塑造了彼得大帝和即将面对处决的近卫军这样两个群体。近卫军即将面对死亡,慷慨就义的精神,和彼得大帝处决这些犯人的无情,从构图和人物形象的层面,营造了浓郁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苏里科夫  悲剧色彩  彼得大帝
   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是俄罗斯在沙皇统治末期的一位重要艺术家,其所创作的绘画艺术作品,在“巡回展览画派”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力。苏里科夫将自己创作的画作都聚焦在历史类的题材上,对俄罗斯在特定阶段的历史现实进行了生动的场景描摹,展现了非常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世界历史画艺术家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成就。《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这一幅画作描摹的是近卫军的妻子在断头台上告别自己的亲人,场景十分忧伤而悲凉,是一幅现实主义的写实类的画作。苏里科夫在《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当中选取的是沙皇彼得大帝在17世纪末对近卫军哗变采取镇压的历史故事,彼得大帝最终弹压了兵变的近卫军,并且在莫斯科克林姆林宫之外进行处决。而《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当中表现的哀伤、近卫军勇士慷慨赴义等的气魄,也展现出俄罗斯民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可以认为苏里科夫借用历史故事,对反抗沙皇的义士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赞赏。
   一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通过人物形象营造的悲剧色彩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这一幅画作设定的历史背景是17世纪末期的俄罗斯,当时的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刚刚出国访问,俄罗斯国内的近卫军发生哗变,彼得大帝在国外知道近卫军哗变马上回国进行残酷地弹压。《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的场景是在莫斯科克林姆林宫的墙外,苏里科夫也让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成为了近卫军临刑的背景。画面的场景主要的人物是即将临刑的近卫军,以及亲自赶赴到刑场的近卫军家属,骑着高头大马的沙皇彼得大帝,以及站在彼得大帝之后的行刑队、绞刑架,远处是外国的使节。不安和人头攒动的人群,还有穿着农民服装的近卫军家属围在了六个即将被处决的近卫军身边,悲痛地哭泣。
   从场景的角度分析,《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的悲剧色彩重点是从场面的整体构成上进行调整。在《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画作当中列入为主要的构图元素的,是近卫军的家属和近卫军。近卫军的家属以及攒动观看处决的平民百姓占据了画作将近一半的画幅,也正是如此,这一幅画作才能够营造出一种悲壮氛围。首先是面对着死亡的六位近卫军以及前来送他们最后一程的家属、群众,其中有四位近卫军是主要的角色,各自有其神态。第一个即将被处决的近卫军,其头发是赤褐色的,一个已经中年的近卫军,他坐在车上,戴着红色的帽子,手中捧着蜡烛,用愤怒的眼光和骑着高头大马的彼得大帝进行着对视。第二位临刑的近卫军,则是有着浓密的胡须,穿着红色的外衣,对于一切也没有任何的感觉,只是自己一个人独自思考着,深深地思考着生和死。第三位即将被处决的近卫军,身体相对比较虚弱,但是他向着前来观看行刑的群众鞠躬,表达自己慷慨赴义之情。第四位将要走向就义的近卫军,是一位年纪非常大的白发老者,正在劝慰前来看望的后人。
   从四位主要的近卫军角色所营造的场景上看,可以看出这些人物都代表了当时反抗沙皇彼得大帝的近卫军是来自俄罗斯不同的阶层,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一个目的而采取的兵变,企图推翻彼得大帝沙皇的专制统治。比如年近中年的近卫军,他既然是为国家服务了多年的近卫军,本来是可以在中年之后继续服从沙皇,继续默默地生活下去,忍受沙皇的压迫。可是这一位中年的近卫军并没有这样选择,而是决定走向战场,和专制独裁者彼得大帝展开战斗。所以中年的这位近卫军即使被抓走了,面对着临刑的悲剧命运,他依然敢于和不远处骑着高头大马、身穿蓝色衣服的彼得大帝怒目而视,可以看出这一位近卫军战士的死亡是如何的悲壮,有种慷慨悲歌的气魄。
   又比如留有黑色浓密胡须的近卫军,这些浓密的胡须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和彼得大帝时代的法律和政策联系在一起就可以理解这些胡须所代表的内涵。彼得大帝为了倡导俄罗斯走上西方的发展道路,所以要求整个俄罗斯国内不能够保留以前穿俄罗斯长袍,男子也不可以蓄非常浓密的胡子等。但是这一位沉默不语的近卫军战士,却蓄有非常浓密的胡须,可以看出虽然他不发一语,然而也对于彼得大帝所谓的政策不屑一顾,他是一个敢于捍卫自己民族传统风俗的义士,这一点也让这位近卫军的闭目思考生死的场景更具备影响力,更能够理解近卫军反抗时候的悲壮。
   至于白发长者作为面对临刑的近卫军之一,更可以看出沙皇彼得大帝是不得人心的,他冷酷地处决一切反对他的人,连一个白发长者都无法做到宽恕和仁慈。而白发长者也参与到近卫军兵变之中,更可以看出彼得大帝的专制已经让老者都无法忍受。本来白发苍苍的长者,可以选择不要介入兵变之中,或许这个白发长者也随着年纪的增长有了一定的隐疾,他可以选择平平淡淡地生活下去,在家中含饴弄孙,但是他却没有选择沉默,在沙皇的权威面前,白发长者也没有选择沉默。白发长者在《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当中,让整个绘画作品的悲剧色彩更为浓郁,一个年纪已经如此大的长者,尚且敢于站出来直面鲜血淋漓的命运,敢于挑战封建主义的专制,更何况是普通的年轻人。而且长者的身边都是自己的悲痛的家人,但是长者脸上表现出宽慰的表情,他似乎正在安慰自己前来送行的家人,在长者的脸上能够看到一个如同普罗米修斯一般慨然的英雄气魄,普罗米修斯即便因为盗取天火而被锁在高加索山的峭壁上,他终日也敢唾骂奥林匹斯山上的全能宙斯,而无论是怒目而视的中年近卫军战士,还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也和普罗米修斯一样,他们无所谓自己的死亡,或者他们的死亡和鲜血,足够唤醒更多的俄罗斯人,意识到沙皇彼得大帝的专制,以及这种虚伪的专制背后的脆弱。
   二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中构图上对悲剧色彩的渲染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这一幅画作,同时也非常注重通过构图实现对悲剧色彩的渲染。苏里科夫在构图方面重点是采取两种人群的区分,让两种不同的人群对立起来,从而看得出彼得大帝、缅希柯夫等人作为胜利者的一方,掌握了国家的政局,而外国使节也站在了彼得大帝的这一边;另外一群则是兵变后临刑的近卫军们,还有送别近卫军的群众们和家属们等,这些人是另外一批人,他们是反对彼得大帝和缅希柯夫等人所开展的改革。两个人群如同两种不同的力量,在画面上形成了碰撞,苏里科夫为了让这样两股不同的力量在画面上不断碰撞,采用了对立性的构图,让不同的人物都在画面上针锋相对,彼得大帝等改革派则是采用了色彩相对比较艳丽的构思,让艳丽的色彩衬托出改革派占据的优势,也表明了他们战胜了反对改革的近卫军群体。而另一批色调相对低沉的,就是近卫军和其他送别近卫军的群众,他们为了反对彼得大帝的改革,付出了流血的代价。    近卫军他们认为彼得大帝是篡位的君主,加上彼得大帝为了巩固和发展俄罗斯,进行北方征伐战争,也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对内采取的改革又是俄罗斯之前完全没有面对过的,很多人民群众和旧贵族的利益都遭到了损害,所以近卫军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下被推动到彼得大帝的对立面。而在《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画面当中可以看出,近卫军根本就没有畏惧死亡,他们的双手虽然已经被加上了一对镣铐,但是他们仍然非常英勇,把生死放在自己的身外,将反抗彼得大帝的暴政作为自己的信仰。临刑的近卫军和群众们都是沉默的黑色,非常悲痛的集体氛围,在构图上和骑着高头大马的彼得大帝形成了非常激烈的冲突。代表着改革力量的彼得大帝穿着深蓝色的衣服,在即将被处决的近卫军不远处,骑着高头大马正在看着即将被处决的近卫军。
   彼得大帝和这群人民群众、近卫军所形成的对比,并没有因为彼得大帝形象在画面当中相对占据比例较低而被削弱,反而因为彼得大帝独自骑着一匹马,在空间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力量,彼得大帝冷漠地看着自己的反对者,没有丝毫的悲悯或者痛苦,也表明了彼得大帝在面对人民的痛苦上采取了无视的状态,他是改革的坚决执行者,所以任何反对他的人都应该接受他的制裁。彼得大帝是悲剧的源头,他无情而坚决,和近卫军这些悲剧的主体,在构图上交融在一起。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画面远处的克林姆林宫和森严的教堂,色彩缤纷的圆形教堂顶部,表现出非常强大的陪衬作用。教堂非常美丽,有着多种不同的色彩,但是依然没有办法救赎这一群即将被处决的近卫军,没有拯救这些苦难的灵魂,近卫军和人民群众是黑色、沉默的颜色,而远处五颜六色的教堂,则对这种单一色调进行反面的对比,表现出近卫军的悲剧命运。而为了让这种悲剧气氛有着更为突出的对比,苏里科夫还在群众当中画了一个戴着红色头巾的女孩子,这个小女孩在画面的下处,和人民群众聚集在一起,但是由于她头上鲜明的红色头巾,很好地表现出人民群众内心的怒火依然还没有平息,孩子们将会继承这种反叛的力量,即将对专制政权表达自己的挑战立场。红色的头巾如同一处火种,更如同划破一切黑暗的希望,这也让悲壮的气氛能够伴随着这种场景的继续发酵,形成了更为强大的革命精神力量。
   这一种以小见大的构图方式,在《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这一幅绘画作品当中都能够看到,比如其中一个蓄有浓密胡须的近卫军,他有着非常浓密的胡须之外,身上还披着一件近卫军的红色衣服,仿佛是群众帮他披上的,红色的近卫军军服又仿佛映衬着某种革命的斗志和精神。而另外一个手持着蜡烛的近卫军,他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斗志的近卫军,他手中捧着蜡烛,蜡烛的光芒虽然微弱,但是这种微弱的光芒正是苏里科夫想要表达的革命意志,也就是每一个近卫军都应该具备的斗争和强大的意志。
   所以从整体的构图上看,两种势力的对立,特别是彼得大帝和即将面对死亡近卫军之间的对立,也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而从局部的对比构图上,以及细节的处理上,都能够看到彼得大帝和近卫军互相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看得出近卫军慷慨赴义时候的悲壮和英豪之气,渲染了近卫军即将离开人世的悲剧色彩。
   三  结语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这一幅画作,重点是描摹了沙皇彼得大帝对于反对改革的近卫军进行弹压的场景。彼得大帝虽然是一个坚决的改革者,但是在推行改革的时候,并没有办法完全避免血腥和屠戮,这一幅绘画作品也是为了表现出沙皇的威严和改革的坚决推行。但是另外一个层面,近卫军在《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当中,慷慨就义,有着更为坚决的英雄气概,这些也是整幅画作当中近卫军悲剧色彩的聚焦点,可以看得出近卫军虽然反对改革,但是他们仍然有一种独特的英雄气概,而慷慨就义的近卫军最终也让整一幅画作的悲剧氛围得到升华,从而让整个彼得大帝弹压近卫军的场景更为悲壮和富有情感的穿透力。
  参考文献:
  [1] 郭聿楷:《苏里科夫的〈禁卫兵临刑的早晨〉》,《俄语学习》,2010年第2期。
  [2] 郭聿楷:《苏里科夫的〈女贵族莫洛佐娃〉》,《俄语学习》,2010年第3期。
  [3] 权千发、厉小飞:《苏里科夫绘画中的民族性》,《科技信息》,2009年第31期。
  (田军,西安文理学院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
其他文献
廖世承(1892-1970)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体系,尤其在师范教育和中等教育等方面影响极大,在中国近现
本文比较了18-18-N和50Mn18Cr4WN护环材料的微观组织与性能,显示出两种材料各自特性.
长期以来,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已是一种监测大型电机绝缘系统的有效手段.在线测试能在设备正常工作时进行分析和诊断,根据测试结果可有计划地安排、实施正确的纠正方案.本文系统
张胜九简介:祖籍山东省肥城市。1969年4月生于大连,大学学历,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大连印社副社长、大连市青年书学研
《浙中新报》是金华日报社主办的地市级都市类报纸,2006年10月把编辑部搬入义乌,收缩战线,聚焦社区,把它当作一份地道的义乌社区报来办,为当地社区市民提供贴心服务,初步在
在事务数据库中的周期性一般关联规则可以揭示类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和呈现周期性变化.这些信息对于识别在关联中的趋势和预测非常有用.由于数据噪声对发现周期性一般关联规
我们通常想当然地认为五代和北宋的画作只有一位作者,此次演讲将探讨一个例外——即郭忠恕《雪霁江行图》中的人物。据史料记载,郭忠恕并不喜画人物并曾将自己画中的人物留给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公司引进瑞士ABB公司空冷汽轮发电机制造技术生产样机时,对采用单支VPI处理的定子线棒在嵌线时所采用的新工艺和新设备.
随着中韩交际日益加深,韩语学习的需求日渐增多。而在高校韩语二外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直是教师们积极思考的问题。而利用韩语歌曲辅助教学则是其中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在民族地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换来的却是民族成员的大量外流、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民族多样性的逐步减少。政府和研究者为改变上述状况做了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