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与经济有关的信息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围绕经济生活进行的经济报道面临报道理念、方式的转变日渐成为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点题。作者通过对社会经济新闻的写作,题材选择、分析新闻的深入研究,理清社会经济新闻写作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写好 社会 经济新闻
社会经济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的出现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必然,也是新闻现代意识的体现。社会经济新闻应在反映社会经济问题时,增强理性思考,从多侧面、多角度全面考察经济事实的内在与外部的联系,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多层次、多因果的描绘和剖析,揭示、回答经济改革进程中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成为一种反映时代气息的报道方式。
一、社会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
社会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相比,更有深度、有思想,与经济新闻相比,其可读性、贴近性更强。社会经济新闻既具备了社会新闻的某些特征,又蕴藏着经济新闻的丰富内涵,可以说是经济新闻同社会新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交叉、融合的衍生体,兼经济新闻和社会新闻两家之长。以社会新闻的笔法写作经济新闻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对于当前下岗问题的报道,多从宏观入手,介绍其概况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再引入对部分下岗职工的介绍。如:经济日报 2009年 7 月 5 日第三版《下岗工人的福地 未来老板的摇篮》一文从人入手,以人为本,以近似纪实的手法看似报道深圳一家商场在安排下岗人员再就业时发生的故事,却透过这些新举措反映了下岗再就业面临的困难、个人的心态及社会环境,手法朴实却很有感染力,以经济新闻的深度来理解社会新闻。又如,曾获得中国好新闻一等奖的《外国留学生站柜台》。“留学生为企业站柜台推销产品”这是一件新鲜事,当然可以划入“社会新闻”之列,但记者却透过这一表面现象,通过采访留学生、采访顾客、采访雇请留学生的中国企业负责人、采访经济学家等等,继而点出改革开放给人们经济生活注入新活力的这一重大主题。可见,社会经济新闻由人们身边的社会新闻入手,揭示深藏其后的经济规律,其对新闻事件的解释更为到位,更加深刻。
二、社会经济新闻写作方法
社会经济新闻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经济改革、社会生活中复杂矛盾、重大经济事件的演变、发展、趋势,有着丰富的报道题材。写社会经济新闻题材广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可选择跨越社会和经济的、高信息量、集社会与经济问题于一体的题材。例如,《林城人携手奔小康》,写出了政府官员在决策过程中的思考,专业技术人员发挥的作用以及生产一线的工人所作的贡献,稿件完成后,受到了好评,当年被评为贵阳市好新闻二等奖;抓经济生活中的事件。工厂爆炸、油库失火等事件既是社会事件又构成经济事件,用社会新闻的笔触,既讲明其在经济领域里的重大影响,又加强了可读性和感染力;采写经济活动中的人物,写人的思想、人的心态,这也是较好的社会经济新闻题材。
三、写社会经济新闻还要运用好分析新
平面动态式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需要我们充分运用分析性新闻,帮助读者理清头绪,正确认识事物,推动事物尽快完成新旧交替。再从读者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读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文化素质、审美情趣日益提高,他们已远远不满足于只知道“是什么”,而更关心“为什么”,“会怎样”。掌握、用好分析新闻需要我们多跑、多听、多学、多思,也就是党中央提出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
一要,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把握事物,认清事物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本质, 把事物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报道,而不是简单孤立地把结果推给读者,我们的报道就会比较翔实充分,就不会因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不清而导致报道失真或任意拔高。
二要,在工作方式上全面深入。在改革开放形势下,记者单靠编材料、打电话、跑衙门是写不出分析性新闻的,必须沉下心来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便决定了我们采访的功夫不仅在于解剖“麻雀”,还在于选择“麻雀”。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给以关照,各种观点、材料互相印证、碰撞,去掉浮华,直露真实,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本质意义,估出事件影响,揭示发展趋势,这些需要经过艰苦的工作才能获得。
三要,切实加强素质建设,培养“大家”风度。首先提高理论素养。现在相当一些记者不重视理论学习,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其结果只能像毛泽东同志批评的那样:“头重脚轻根底浅。”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基本理论观点决没有过时,必须认真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等,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根本方针,有了这些理论“装备”,我们便能够站在时代的“了望塔上”,探索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超越前人,科学有力,就在于其创始人站在了巨人肩膀上。马克思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世界的一切在我都不生疏。”我们新闻工作者应努力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同时争做知识广博的杂家。
总之,社会经济新闻从其发展前景来看是很有前途和潜力的,它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出现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必然,也是新闻现代意识的体现。客观形势要求新闻报道在反映社会性经济问题时,增加理性的思考,从多侧面多角度全面考察经济事实的内在与外部的联系。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多层次多因果的描绘和剖析,以揭示、回答经济改革进程中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社会重大经济事件的演变与发展。于是,社会经济新闻便成为一种较好的反映时代气息的报道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继峰.紧扣时代脉搏 写好经济新闻[J].中国地市报人.2011,(10).
[2]曾婷.写好写活经济新闻应把握四个环节[J].城市党报研究.2011,(3).
[3]徐小婷.如何写好经济新闻[J].新闻窗,2010,(6).
[4]李群.如何写好经济新闻[J].新闻世界,2010,(9).
[5]刘琼秀.以创新思维写好经济新闻[J].新闻爱好者,2009,(10).
关键词:写好 社会 经济新闻
社会经济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的出现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必然,也是新闻现代意识的体现。社会经济新闻应在反映社会经济问题时,增强理性思考,从多侧面、多角度全面考察经济事实的内在与外部的联系,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多层次、多因果的描绘和剖析,揭示、回答经济改革进程中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成为一种反映时代气息的报道方式。
一、社会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
社会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相比,更有深度、有思想,与经济新闻相比,其可读性、贴近性更强。社会经济新闻既具备了社会新闻的某些特征,又蕴藏着经济新闻的丰富内涵,可以说是经济新闻同社会新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交叉、融合的衍生体,兼经济新闻和社会新闻两家之长。以社会新闻的笔法写作经济新闻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对于当前下岗问题的报道,多从宏观入手,介绍其概况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再引入对部分下岗职工的介绍。如:经济日报 2009年 7 月 5 日第三版《下岗工人的福地 未来老板的摇篮》一文从人入手,以人为本,以近似纪实的手法看似报道深圳一家商场在安排下岗人员再就业时发生的故事,却透过这些新举措反映了下岗再就业面临的困难、个人的心态及社会环境,手法朴实却很有感染力,以经济新闻的深度来理解社会新闻。又如,曾获得中国好新闻一等奖的《外国留学生站柜台》。“留学生为企业站柜台推销产品”这是一件新鲜事,当然可以划入“社会新闻”之列,但记者却透过这一表面现象,通过采访留学生、采访顾客、采访雇请留学生的中国企业负责人、采访经济学家等等,继而点出改革开放给人们经济生活注入新活力的这一重大主题。可见,社会经济新闻由人们身边的社会新闻入手,揭示深藏其后的经济规律,其对新闻事件的解释更为到位,更加深刻。
二、社会经济新闻写作方法
社会经济新闻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经济改革、社会生活中复杂矛盾、重大经济事件的演变、发展、趋势,有着丰富的报道题材。写社会经济新闻题材广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可选择跨越社会和经济的、高信息量、集社会与经济问题于一体的题材。例如,《林城人携手奔小康》,写出了政府官员在决策过程中的思考,专业技术人员发挥的作用以及生产一线的工人所作的贡献,稿件完成后,受到了好评,当年被评为贵阳市好新闻二等奖;抓经济生活中的事件。工厂爆炸、油库失火等事件既是社会事件又构成经济事件,用社会新闻的笔触,既讲明其在经济领域里的重大影响,又加强了可读性和感染力;采写经济活动中的人物,写人的思想、人的心态,这也是较好的社会经济新闻题材。
三、写社会经济新闻还要运用好分析新
平面动态式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需要我们充分运用分析性新闻,帮助读者理清头绪,正确认识事物,推动事物尽快完成新旧交替。再从读者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读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文化素质、审美情趣日益提高,他们已远远不满足于只知道“是什么”,而更关心“为什么”,“会怎样”。掌握、用好分析新闻需要我们多跑、多听、多学、多思,也就是党中央提出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
一要,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把握事物,认清事物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本质, 把事物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报道,而不是简单孤立地把结果推给读者,我们的报道就会比较翔实充分,就不会因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不清而导致报道失真或任意拔高。
二要,在工作方式上全面深入。在改革开放形势下,记者单靠编材料、打电话、跑衙门是写不出分析性新闻的,必须沉下心来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便决定了我们采访的功夫不仅在于解剖“麻雀”,还在于选择“麻雀”。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给以关照,各种观点、材料互相印证、碰撞,去掉浮华,直露真实,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本质意义,估出事件影响,揭示发展趋势,这些需要经过艰苦的工作才能获得。
三要,切实加强素质建设,培养“大家”风度。首先提高理论素养。现在相当一些记者不重视理论学习,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其结果只能像毛泽东同志批评的那样:“头重脚轻根底浅。”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基本理论观点决没有过时,必须认真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等,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根本方针,有了这些理论“装备”,我们便能够站在时代的“了望塔上”,探索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超越前人,科学有力,就在于其创始人站在了巨人肩膀上。马克思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世界的一切在我都不生疏。”我们新闻工作者应努力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同时争做知识广博的杂家。
总之,社会经济新闻从其发展前景来看是很有前途和潜力的,它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出现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必然,也是新闻现代意识的体现。客观形势要求新闻报道在反映社会性经济问题时,增加理性的思考,从多侧面多角度全面考察经济事实的内在与外部的联系。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多层次多因果的描绘和剖析,以揭示、回答经济改革进程中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社会重大经济事件的演变与发展。于是,社会经济新闻便成为一种较好的反映时代气息的报道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继峰.紧扣时代脉搏 写好经济新闻[J].中国地市报人.2011,(10).
[2]曾婷.写好写活经济新闻应把握四个环节[J].城市党报研究.2011,(3).
[3]徐小婷.如何写好经济新闻[J].新闻窗,2010,(6).
[4]李群.如何写好经济新闻[J].新闻世界,2010,(9).
[5]刘琼秀.以创新思维写好经济新闻[J].新闻爱好者,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