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志忠,岷县一中高级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陇原名师、省学科带头人,出版专著《教师要想明白再教》。
每一次课程改革方案的推出,专家学者都精心策划论证,主管部门均信心满满,各级培训也如火如荼,各位教师也全力投入,但效果往往大打折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教师。要证明这一点,只需要看看教师对课改的种种反应即可。教师有的迫于无奈被动应付,有的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这种变革。
教师的表现,实质上都可以归结为一点:教师自身的学养无法使自己游刃有余地理解变革、迎接变革、投入变革,他们更多地是把这种变革看作是一种被科技发展推动着的教学技术的变化。主管部门虽然在各级培训中反复强调理念的改变,但相对于和新媒体、新技术的亲密接触,理念则显然被架空而难以落实。这中间,穿梭于各种培训会的专家也不见得有清醒认识,他们不知不觉间也会把变革的重心偏于对教学技术乃至教学艺术的掌握,从而使一场本该在理念上发生的重大变革降格成为一场新技术的推广。
其实,教师丰富的学养才是课改成功的关键。那么,学养从何而来?学养首先是一种“童子功”,来自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一以贯之的扎实学习,并且这种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之上的。学养更来自于终身学习,来自于永不衰竭的求知欲。真正追求知识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汲取,学习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觉的需求。
有丰富学养的教师,必然立于教育的不败之地,因为学养给了他解决新问题的足够智慧。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那么,解决好课堂上新的生成问题就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基于学生思考探究而提出的新问题,必然有不少是超出教师备课范围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应对自如地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也才能落实“既面对整体,也不忽略个体”的教学理念。
有丰富学养的教师,必然拥有迎接任何变革的能力和底气。面对每一次变革,有学养的教师总是能得风气之先,最快理解变革的意义,也总是能在最快的时间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握好适应变革和发扬特色的平衡点。
有丰富学养的教师,必然会形成稳固的职业定力,拥有成熟的教育思想。他因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而充满自信。丰富的学养使他对任何变化都会有自己独到的判断,不至于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他懂得变革,也懂得坚守,对种种目的暧昧、招摇过市的哗众取宠之举能保持应有的警惕,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能坚守自己的职业节操。
有丰富学养的教师,必然气质高雅,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拥有这种带着书卷气的儒雅气质,必然进退有节,坦然淡定,远离学养不足造成的心浮气躁、紧张偏狭、气急败坏、捉襟见肘等等这样一些败坏教师形象的“毒药”,言传身教更加有理有据,自然会成为学生拥戴追慕的对象。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正是这种状态吗?
教师的学养之于教学,犹如作家的天才之于写作,笔下生花,云霞满纸。学养不足者,十八般武艺仅会一样,虽费尽全力,也处处捉襟见肘,疲于应付。
现在,学养随着阅读时代的终结而日渐淡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种种模式,大都是技术至上的产物。形式易为噱头,故为热衷于“模式”制造者所青睐。但技术再好,也掩盖不了精神的苍白与局促。许多“模式”,其实是无香的纸花。因为“外有余者,中必不足”。
技术至上者,看重教学环节,看重媒体运用,看重讲练比例,看重分组讨论,忽略了的恰恰是教师的学养。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学养为神,技术为形。学养生智慧,形式方法自在其中;学养出识见,教学高度自在其中;学养见风度,形象感召自在其中。
编辑:谢颖丽
每一次课程改革方案的推出,专家学者都精心策划论证,主管部门均信心满满,各级培训也如火如荼,各位教师也全力投入,但效果往往大打折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教师。要证明这一点,只需要看看教师对课改的种种反应即可。教师有的迫于无奈被动应付,有的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这种变革。
教师的表现,实质上都可以归结为一点:教师自身的学养无法使自己游刃有余地理解变革、迎接变革、投入变革,他们更多地是把这种变革看作是一种被科技发展推动着的教学技术的变化。主管部门虽然在各级培训中反复强调理念的改变,但相对于和新媒体、新技术的亲密接触,理念则显然被架空而难以落实。这中间,穿梭于各种培训会的专家也不见得有清醒认识,他们不知不觉间也会把变革的重心偏于对教学技术乃至教学艺术的掌握,从而使一场本该在理念上发生的重大变革降格成为一场新技术的推广。
其实,教师丰富的学养才是课改成功的关键。那么,学养从何而来?学养首先是一种“童子功”,来自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一以贯之的扎实学习,并且这种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之上的。学养更来自于终身学习,来自于永不衰竭的求知欲。真正追求知识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汲取,学习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觉的需求。
有丰富学养的教师,必然立于教育的不败之地,因为学养给了他解决新问题的足够智慧。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那么,解决好课堂上新的生成问题就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基于学生思考探究而提出的新问题,必然有不少是超出教师备课范围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应对自如地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也才能落实“既面对整体,也不忽略个体”的教学理念。
有丰富学养的教师,必然拥有迎接任何变革的能力和底气。面对每一次变革,有学养的教师总是能得风气之先,最快理解变革的意义,也总是能在最快的时间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握好适应变革和发扬特色的平衡点。
有丰富学养的教师,必然会形成稳固的职业定力,拥有成熟的教育思想。他因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而充满自信。丰富的学养使他对任何变化都会有自己独到的判断,不至于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他懂得变革,也懂得坚守,对种种目的暧昧、招摇过市的哗众取宠之举能保持应有的警惕,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能坚守自己的职业节操。
有丰富学养的教师,必然气质高雅,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拥有这种带着书卷气的儒雅气质,必然进退有节,坦然淡定,远离学养不足造成的心浮气躁、紧张偏狭、气急败坏、捉襟见肘等等这样一些败坏教师形象的“毒药”,言传身教更加有理有据,自然会成为学生拥戴追慕的对象。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正是这种状态吗?
教师的学养之于教学,犹如作家的天才之于写作,笔下生花,云霞满纸。学养不足者,十八般武艺仅会一样,虽费尽全力,也处处捉襟见肘,疲于应付。
现在,学养随着阅读时代的终结而日渐淡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种种模式,大都是技术至上的产物。形式易为噱头,故为热衷于“模式”制造者所青睐。但技术再好,也掩盖不了精神的苍白与局促。许多“模式”,其实是无香的纸花。因为“外有余者,中必不足”。
技术至上者,看重教学环节,看重媒体运用,看重讲练比例,看重分组讨论,忽略了的恰恰是教师的学养。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学养为神,技术为形。学养生智慧,形式方法自在其中;学养出识见,教学高度自在其中;学养见风度,形象感召自在其中。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