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阿拜的翻译诗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rx1007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十九世纪杰出的哈萨克民主主义诗人阿拜,不但写过许多富有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及散文,而且翻译了(包括改写)俄国进步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的诗歌和克雷洛夫的寓言。他翻译的作品和他的创作一样,受到哈萨克广大读者的欢迎。根据1961年阿拉木图出版的《阿拜·库南拜》全集收入的诗歌计算,阿拜的全部译诗(包括《奥涅金》的八个片断)共56首。从阿拜的一生经历看,能为后人留下这些译诗是很不容易的。阿拜是在接近四十周岁时才正式从事文学活动的。他的处女译作《波罗金诺》是1885年翻译的,而他的全部译诗、包括创作是在停止社会活动以后的二十年时间里陆续完成的。这是哈萨克历史上部落间互相倾轧的黑暗而又严酷的年代。由于民族偏见及民族狭隘心理的妨碍,在当时少数民族中学习汉语及俄罗斯语都会遭到歧视
其他文献
<正> 在今天的报告中,我打算主要讲四点:第一点,我自己的研究情况,第二点,以日本翻译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单行本为中心,谈谈日本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介绍、研究情况;第三点,有关少数民族当代作家文学的介绍、研究情况;第四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诸问题。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状况首先谈谈我自己的情况。以前,在少数民族研究中我主要关心的有三个领域:一,《白蛇传》等汉族民间传说,徭族等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二,少
<正> 编写《侗族文学史》起步较晚,各章节最近才写完草稿。在编写中有些问题已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有些还要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也许是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带普遍性的问题,这里简要介绍出来,和从事编写民族文学史的各位同志交流,并期指教。一、分期问题分期问题,一直是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遇到的一个难题。对侗族文学史曾考虑过按社会形态分:1.原始氏族社会的文学;2.封
<正> 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在社会历史的变革时期,总是促使新的文学运动和新的一代作家作品的诞生。欧洲的文艺复兴是这样,我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这样,今天,在我们国家新的变革时期,表现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上尤为突出。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作者,在新变革时期,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创作出很多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作品。这些作者生活在本民族人民之中,和我们祖国一道经历过十年浩劫的痛苦、磨难,又和各族人民共同为党的政策带来的新生活
本刊这一期以研究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特别是他们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中心。《少数民族改革题材小说刍议》从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少数民族作家改革题材的小说作了综合性评介和中肯的分析。文章没有“经院气”,写得颇有文采和新意。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短短七年时间里,取得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伟大成就,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新”在哪里,有些什么新的特色,又面临着什么新的问题,以及怎样才能不断创新、出新,使之走向更大的繁荣?
【正】 回族民间散文作品出版得很少,对这方面作品的研究又很薄弱,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在从吉尔吉斯和哈萨克斯坦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对回族口头创作进行一番介绍。中亚回族的
<正>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千多年前的花山壁画,色彩绚丽的壮锦,优美动人的民间音乐,欢快活泼的舞蹈,都显示出壮族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丰富的审美经验。壮族的古代文学颇具特色:有想象奇特、境界虚幻、形象瑰丽的神话传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有热情奔放的民歌……但是,因为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学作品大都是由口头流传保存下来的。直到清代,一些壮族文人有了较高的汉语水平,他们开
<正> 1981年,在云南民族文坛上,佤族的董秀英敲响了她的第一声木鼓,发表了散文《木鼓声声》,绽放了出自佤族女作者之手的第一朵文学之花。那年,她三十岁,比起许多作者,她创作起步较晚,但是,这却是难能可贵的起步。在中国,只有云南有30万佤族人。这是一个古老、勤劳、纯真、吃苦耐劳的民族。他们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在云南西部贫穷荒凉的高山上。原始闭锁的生活,民族歧视与压迫,使他们世世代代与山生死相伴,有的人
<正> 当一个哲学命题已成为流行的社会公理时,来自接受者的错觉与变形就必不可免。近年来,我们已经笼统地承认了“文学是人学”,但一到具体的作家研究中,便又下意识地、固执地偏离着“人学研究”的轨道。其一,我们的研究还只注重作家创作时的时代背景、阶级斗争、经济状况等“必然”因素,而冷落了诸如年龄、职业、环境、私人生活等看似“偶然”的因素。当我们从外部因素出发把作家的创作解释得越是全面和必然时,便愈显得牵强、机械、空泛。美国学者兰比尔。沃勒在他那本《老舍与中国革命》的著作中,在解释长篇小说《二马》的
<正> 立足于我们中华大地上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其各自的文学形态,历经漫长的历史流变,终于在人民共和国创立之后,取得了趋向一致的良好的时空发展条件。建国以来,特别是结束“文化大革命”后新时期十年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指引下,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迅猛崛起,健康发展,展现出为国内外所瞩目的巨大实绩。由不同民族的老、中、青年作家共同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业已成为我国文坛一支生力军,其文学作品的质与量,都达到了前所未见的水准;一批少数民族作家,以自己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优秀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伟大祖国重新走上了兴旺发达之路,在仅仅六年的时间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这是各民族的共同心声,是党对少数民族的深切关怀。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