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高校学困生的定义和心理特征,从学生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诸多方面分析了高校学困生的成因。结合本校实际,着重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困生问题,提出应从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排除不良情绪、塑造良好个性等方面,进行学校学习心理辅导。
关键词:成因;高校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学习心理辅导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of 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from individual,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in many aspect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chool, focuses on the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t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foster correct learning motivation,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eliminate bad mood, portrays the good individuality and so on, to schoo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Key words: genesis;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learn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中途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一、高校学困生的概念界定与心理特征
(一)高校学困生的界定
高校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由于它的定义在国际教育中存在着不同的规定和内容,从操作角度看,高校学困生就是智力正常,学习水平偏底的学生,这种偏底是指相距普通学生1-2个标准差。
高校学困生与后进生,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后进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思想上不求上进,道德水准较低的学生。其中某些道德水准差,而学习成绩不算差的学生也属后进生之列。高校学困生仅仅是指学习成绩差而道德表现不算差的学生。两者不能简单等同,但在学习过程中高校学困生有可能向后进生转化。
(二)高校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1、消极心理。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差,没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关注,导致对自己的失望,有的学习成绩虽差,但文体、劳动、纪律方面教好,仍很少得到老师的赞扬,久而久之便心灰意懒。
2、孤独心理。部分学生由于父母争吵甚至离异,缺少家庭温暖,因而无心学业,加上老师的疏忽,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更感到自己的孤独无助,久而久之,造成内向孤僻,不合群。
3、恐惧心理。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难以提高,因而胆小孤僻,怕老师批评,见了老师躲躲闪闪,常怕老师告状,从此,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4、焦虑心理。学生大多有焦虑倾向,有的已发展到紧张状态,害怕作业,畏惧考试,不断自责,厌读厌学,甚至偷钱离家出走。
5、自我表现心理。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主要变化是努力发现自我。他们千方百计地想提高自己在班里的地位,注意自己在班里的形象,特别是在异性面前,故意发发牢骚,对集体不满,对老师反感,没有是非荣辱观念,拒不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对学习不感兴趣。
6、麻木心理。这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成绩好壞无所谓,不思进取,"有课在教室里坐着,没课在教室外玩着"。
7、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基础差,功课多,题式繁,造成心慌意乱,明显影响考试成绩,评先进没份儿,很多活动竞选不到,觉得自己是个废物,样样不如人,于是就成绩下降,落入高校学困生行列。
二、高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高校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诸多方面加以阐述,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自身因素
1、学习目的不明确,被动学习。这种高校学困生比较普遍,不知为什么而学,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成绩不好就丧失了学习信心。据调查,有40%的高校学困生认为学习对将来影响不大,对学习没兴趣,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受不了挫折,造成学习困难。
2、外界因素影响。这类高校学困生又分下列几种类型:(1)学习任务重,节奏快,不堪重负。(2)学习与娱乐关系处理不当。如有些学生痴迷于上网、游戏,通宵达旦,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3)社会或家庭造成的心理负担过重,特别是家长或老师给孩子的压力,一次没考好就非打即骂,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往往与老师或家长对着干。
3、人际关系障碍。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紧张,影响了学习情绪。
4、体弱多病。对学习缺乏毅力与信心。
5、学习态度及习惯方面存在缺陷,如怕苦怕累、懒惰、不肯动手、动脑。
6、学校或班级管理不当、教师的教法呆板,使他们的积极性慢慢消失,直至对学习毫无兴趣,最终沦为高校学困生。
7、心理机制发育不健全,无法完成学业。
(二)学校因素
1、领导的教育观念。受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考试制度所带来的压力依就束缚着校领导的手脚,部分领导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不透,甚至发生偏差,仍一味热衷于应试教育,为了保证重点率和升学率,牺牲了广大学生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对"优等生""目不转睛",对高校学困生"视而不见",以致使高校学困生厌学、不满。
2、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古板,不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考虑学生的已有基础,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使高校学困生的心理得不到满足,尝试不到成功感,影响了高校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关调查显示,有42%的高校学困生认为,教师讲课不生动,满堂灌,教师总是沿用一套刻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压抑。
3、教师心理健康。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教师面临着各种压力,教师的心理适应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对高校学困生的影响更大。有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45分钟内,往往有32分钟集中在优秀生身上,而投入到高校学困生身上的时间要少得多,他们对高校学困生有一种潜意识的拒绝和排斥。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从时间或空间上讲,家庭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1、家长对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无力辅导子女学习,加上家长忙于生计,甚至有"多读书,不如早挣钱"的思想意识。对子女的学习放任自流。
2、管教方式不当。由于目前的中学在校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太阳",家长一味地迁就、溺爱,让部分学生只图享乐,不知奋斗,学习上缺乏信心、恒心和进取心;另一部分家长不懂教子之道,只信"棒头底下出孝子"的古训,孩子为了逃避家长的责罚,学会了说谎,与家长作对,导致成绩下滑。
3、残缺家庭影响。在高校学困生中,残缺家庭子女占较高比例,父丧母亡或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作用微乎其微,这些孩子晚上看电视机或上网到深夜,第二天上课无精打采,放学不回家,有的学会了抽烟、喝酒、赌博,这样的学生学习水平能提高吗?
4、部分家长对学校依赖过重,缺乏与教师沟通。不少家长认为,只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行,教育那是学校的事。不与子女交流,也不与老师沟通,对孩子学习漠不关心,孩子出了问题,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怪学校和老师。
(四)社会因素
1、社会舆论。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如"读普通大学是没出息的学生",
"读普通大学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等,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即使初中时的中等生,最终也成了新的高校学困生。
2、社会影响。受到社会上偏激思潮的影响,学生心理产生了对学习的轻视,无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不少人没有知识照样赚大钱。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书刊,不健康的场所,如游戏厅、网吧等,对高校学困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高校学困生的心理辅导
本文着重对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高校学困生问题,提出开展心理辅导的几项措施: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不明是高校學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为学习动机的不明所抑制。学习动机的激发可采取下列措施:
1、适当地运用奖励。奖励要与高校学困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感到无愧于接受这种奖赏。奖励要注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因为对高校学困生而言,最大的奖励莫过于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微笑等强化激发因素。
2、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目前教学中的弊端之一是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由于课堂竞争中优胜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是竞争的失败者,因而更容易诱发高校学困生的自卑、自暴自弃心理。因此,应通过建立合作的课堂学习的方法,如改进评分方法,采用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用类似分层作业的方法提倡互助与协作,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如把高校学困生分到各学习小组中,对全组同学进行"捆绑式"考核,能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3、进行有效的归因训练。它有利于高校学困生分析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德威克指出习得性无能学生常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下;而自主性学生则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不够或策略不对,两类学生的归因倾向与他的目标与信念有关。
4、帮助高校学困生实现角色转换。高校学困生在教师、同学的眼里往往是"嫌弃儿"的角色。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影响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使他们对课堂学习更加反感、敌对。相反,如果采取像让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辅导老师这样的角色,要求他们课后对更差的学生进行辅导。这样,高校学困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人际关系、测验焦虑等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极改变。
(二)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效果、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注意和了解程度、赏罚情况等。对高校学困生的调查表明:27%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26%的学生是因为应付各科学习和作业太累失去了学习兴趣;13%的学生觉得学好学坏一个样;34%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或者对学习产生抵触或对抗情绪,或者对学习产生焦虑,或者对学习产生恐惧,或者会由于连续的失败而逃避或回避学习,或者出现学习抑郁症如食欲不振、孤独、懒散、过敏、闷闷不乐等,由此学业就会下降甚至学业不良。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有赖于教师用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有趣的内容与枯燥的内容交叉进行,并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内容。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心和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的欲望;教学内容过深,学生畏而却步,会减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唾手可得,也会丧失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意深浅得当。
3、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兴趣点。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特点,学生某学科的兴趣往往是由该学科特别有兴趣所引起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如语文的文情诗意,数学的奇思妙想等,以期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特殊兴趣。
4、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学生在各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度过这些难关,学生就能顺利地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兴趣也会渐趋稳定。闯不过这些难关,学生在学习上就会困难重重,学习兴趣就会锐减,甚至会感到味如嚼蜡。难点或关卡是学生兴趣和成绩的分化点。
5、"亲其师,然后信其道"。老师应自觉、主动地与学生交心、沟通,老师一旦成为学生的知心后,学生就会对你的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此外,应当与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扎根于人生观和理想的沃土之中,由有趣、乐趣变为志趣。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等,也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三)排除不良情绪
高校学困生往往对学习有某些情绪或情感问题,这些情绪、情感问题往往是由于学习而产生,再反过来又严重地影响与阻碍学习。排除的方法是:
1、克服焦虑与恐惧。高校学困生在学习过程和考试情境下,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学习优、中等生,其中考试焦虑水平比学习焦虑水平更高,差异更大。这往往是由于担心失败而引起的,从而造成他们注意力不易集中,干扰学习所必需的一些能力,如记忆能力、组织技能等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帮助他克服焦虑与恐惧情绪。
2、避免产生逃避或回避心理。由于连续的失败,失去了对学习的自信心或自尊心,因而不愿上学或逃学,回避学习课程,由此使成绩越来越糟。为此,学校和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帮助他们减少逃避心理的产生。学生总归是要走向社会的,我校定期邀请相关学问学术专家人员来校讲学,可以使学生提早明白自己与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好理论练好技能。
3、减少对抗或抑郁。高校学困生由于长期的成绩不良或学业失败,损害了其自尊心与自信心,以致有的对学校、教师、家长产生敌对心理,或者出现某种程度的抑郁状况,如食欲不振、孤独、懒散、过敏、闷闷不乐等。这种对抗与抑郁的心理又会进一步造成学习的退步。因此,应设法防止和消除对抗或抑郁情绪的产生。
(四)塑造良好个性
1、树立自信心。高校学困生往往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应有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缺乏,多数是由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家长或他人过多的责怪与批评等造成的。因此,教师、家长应特别注意关心、鼓励他们,使之树立自信心。
2、增强意志品质。不良的意志品质是产生高校学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做事情没有持久性、稳定性,遇到小问题便退缩,对自己行为缺乏应有的控制能力,容易被外界一些事情所诱惑,缺乏责任感等,都会对学习有不良的影响,严重阻碍学习的进步。要鼓励他们积极地迎接困难,鼓起克服障碍的勇气,懂得怎样去排除障碍,征服挫折。为此,要经常为孩子设置一些他们能够克服的障碍,以培养其意志品质。
3、提高适应能力。部分学生由于从小受父母呵护过多,造成个性及性格上的问题,如内向、孤僻,行为幼稚、不成熟,不愿意与同伴和教师交往,在学校活动中退缩等,由于一时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与学习,学习效果差,由此造成学业成绩不良。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以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家长休息日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活动,使之多与外界接触,鼓励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为他们提供独立办事的机会,不强迫他们做其害怕的事情;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温暖等等。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多想办法,全方位地对高校学困生进行"综合治理",我们就能够有效地转化高校学困生,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编:《教育大辞典》(简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隋光运刘晓明著:《青少年心理保健技术》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叶澜主编、郑金洲等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成因;高校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学习心理辅导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of 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from individual,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in many aspect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chool, focuses on the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t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foster correct learning motivation,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eliminate bad mood, portrays the good individuality and so on, to schoo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Key words: genesis;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learn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中途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一、高校学困生的概念界定与心理特征
(一)高校学困生的界定
高校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由于它的定义在国际教育中存在着不同的规定和内容,从操作角度看,高校学困生就是智力正常,学习水平偏底的学生,这种偏底是指相距普通学生1-2个标准差。
高校学困生与后进生,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后进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思想上不求上进,道德水准较低的学生。其中某些道德水准差,而学习成绩不算差的学生也属后进生之列。高校学困生仅仅是指学习成绩差而道德表现不算差的学生。两者不能简单等同,但在学习过程中高校学困生有可能向后进生转化。
(二)高校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1、消极心理。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差,没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关注,导致对自己的失望,有的学习成绩虽差,但文体、劳动、纪律方面教好,仍很少得到老师的赞扬,久而久之便心灰意懒。
2、孤独心理。部分学生由于父母争吵甚至离异,缺少家庭温暖,因而无心学业,加上老师的疏忽,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更感到自己的孤独无助,久而久之,造成内向孤僻,不合群。
3、恐惧心理。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难以提高,因而胆小孤僻,怕老师批评,见了老师躲躲闪闪,常怕老师告状,从此,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4、焦虑心理。学生大多有焦虑倾向,有的已发展到紧张状态,害怕作业,畏惧考试,不断自责,厌读厌学,甚至偷钱离家出走。
5、自我表现心理。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主要变化是努力发现自我。他们千方百计地想提高自己在班里的地位,注意自己在班里的形象,特别是在异性面前,故意发发牢骚,对集体不满,对老师反感,没有是非荣辱观念,拒不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对学习不感兴趣。
6、麻木心理。这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成绩好壞无所谓,不思进取,"有课在教室里坐着,没课在教室外玩着"。
7、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基础差,功课多,题式繁,造成心慌意乱,明显影响考试成绩,评先进没份儿,很多活动竞选不到,觉得自己是个废物,样样不如人,于是就成绩下降,落入高校学困生行列。
二、高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高校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诸多方面加以阐述,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自身因素
1、学习目的不明确,被动学习。这种高校学困生比较普遍,不知为什么而学,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成绩不好就丧失了学习信心。据调查,有40%的高校学困生认为学习对将来影响不大,对学习没兴趣,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受不了挫折,造成学习困难。
2、外界因素影响。这类高校学困生又分下列几种类型:(1)学习任务重,节奏快,不堪重负。(2)学习与娱乐关系处理不当。如有些学生痴迷于上网、游戏,通宵达旦,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3)社会或家庭造成的心理负担过重,特别是家长或老师给孩子的压力,一次没考好就非打即骂,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往往与老师或家长对着干。
3、人际关系障碍。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紧张,影响了学习情绪。
4、体弱多病。对学习缺乏毅力与信心。
5、学习态度及习惯方面存在缺陷,如怕苦怕累、懒惰、不肯动手、动脑。
6、学校或班级管理不当、教师的教法呆板,使他们的积极性慢慢消失,直至对学习毫无兴趣,最终沦为高校学困生。
7、心理机制发育不健全,无法完成学业。
(二)学校因素
1、领导的教育观念。受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考试制度所带来的压力依就束缚着校领导的手脚,部分领导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不透,甚至发生偏差,仍一味热衷于应试教育,为了保证重点率和升学率,牺牲了广大学生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对"优等生""目不转睛",对高校学困生"视而不见",以致使高校学困生厌学、不满。
2、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古板,不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考虑学生的已有基础,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使高校学困生的心理得不到满足,尝试不到成功感,影响了高校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关调查显示,有42%的高校学困生认为,教师讲课不生动,满堂灌,教师总是沿用一套刻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压抑。
3、教师心理健康。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教师面临着各种压力,教师的心理适应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对高校学困生的影响更大。有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45分钟内,往往有32分钟集中在优秀生身上,而投入到高校学困生身上的时间要少得多,他们对高校学困生有一种潜意识的拒绝和排斥。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从时间或空间上讲,家庭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1、家长对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无力辅导子女学习,加上家长忙于生计,甚至有"多读书,不如早挣钱"的思想意识。对子女的学习放任自流。
2、管教方式不当。由于目前的中学在校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太阳",家长一味地迁就、溺爱,让部分学生只图享乐,不知奋斗,学习上缺乏信心、恒心和进取心;另一部分家长不懂教子之道,只信"棒头底下出孝子"的古训,孩子为了逃避家长的责罚,学会了说谎,与家长作对,导致成绩下滑。
3、残缺家庭影响。在高校学困生中,残缺家庭子女占较高比例,父丧母亡或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作用微乎其微,这些孩子晚上看电视机或上网到深夜,第二天上课无精打采,放学不回家,有的学会了抽烟、喝酒、赌博,这样的学生学习水平能提高吗?
4、部分家长对学校依赖过重,缺乏与教师沟通。不少家长认为,只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行,教育那是学校的事。不与子女交流,也不与老师沟通,对孩子学习漠不关心,孩子出了问题,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怪学校和老师。
(四)社会因素
1、社会舆论。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如"读普通大学是没出息的学生",
"读普通大学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等,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即使初中时的中等生,最终也成了新的高校学困生。
2、社会影响。受到社会上偏激思潮的影响,学生心理产生了对学习的轻视,无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不少人没有知识照样赚大钱。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书刊,不健康的场所,如游戏厅、网吧等,对高校学困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高校学困生的心理辅导
本文着重对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高校学困生问题,提出开展心理辅导的几项措施: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不明是高校學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为学习动机的不明所抑制。学习动机的激发可采取下列措施:
1、适当地运用奖励。奖励要与高校学困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感到无愧于接受这种奖赏。奖励要注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因为对高校学困生而言,最大的奖励莫过于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微笑等强化激发因素。
2、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目前教学中的弊端之一是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由于课堂竞争中优胜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是竞争的失败者,因而更容易诱发高校学困生的自卑、自暴自弃心理。因此,应通过建立合作的课堂学习的方法,如改进评分方法,采用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用类似分层作业的方法提倡互助与协作,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如把高校学困生分到各学习小组中,对全组同学进行"捆绑式"考核,能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3、进行有效的归因训练。它有利于高校学困生分析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德威克指出习得性无能学生常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下;而自主性学生则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不够或策略不对,两类学生的归因倾向与他的目标与信念有关。
4、帮助高校学困生实现角色转换。高校学困生在教师、同学的眼里往往是"嫌弃儿"的角色。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影响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使他们对课堂学习更加反感、敌对。相反,如果采取像让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辅导老师这样的角色,要求他们课后对更差的学生进行辅导。这样,高校学困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人际关系、测验焦虑等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极改变。
(二)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效果、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注意和了解程度、赏罚情况等。对高校学困生的调查表明:27%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26%的学生是因为应付各科学习和作业太累失去了学习兴趣;13%的学生觉得学好学坏一个样;34%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或者对学习产生抵触或对抗情绪,或者对学习产生焦虑,或者对学习产生恐惧,或者会由于连续的失败而逃避或回避学习,或者出现学习抑郁症如食欲不振、孤独、懒散、过敏、闷闷不乐等,由此学业就会下降甚至学业不良。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有赖于教师用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有趣的内容与枯燥的内容交叉进行,并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内容。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心和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的欲望;教学内容过深,学生畏而却步,会减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唾手可得,也会丧失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意深浅得当。
3、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兴趣点。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特点,学生某学科的兴趣往往是由该学科特别有兴趣所引起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如语文的文情诗意,数学的奇思妙想等,以期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特殊兴趣。
4、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学生在各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度过这些难关,学生就能顺利地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兴趣也会渐趋稳定。闯不过这些难关,学生在学习上就会困难重重,学习兴趣就会锐减,甚至会感到味如嚼蜡。难点或关卡是学生兴趣和成绩的分化点。
5、"亲其师,然后信其道"。老师应自觉、主动地与学生交心、沟通,老师一旦成为学生的知心后,学生就会对你的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此外,应当与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扎根于人生观和理想的沃土之中,由有趣、乐趣变为志趣。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等,也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三)排除不良情绪
高校学困生往往对学习有某些情绪或情感问题,这些情绪、情感问题往往是由于学习而产生,再反过来又严重地影响与阻碍学习。排除的方法是:
1、克服焦虑与恐惧。高校学困生在学习过程和考试情境下,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学习优、中等生,其中考试焦虑水平比学习焦虑水平更高,差异更大。这往往是由于担心失败而引起的,从而造成他们注意力不易集中,干扰学习所必需的一些能力,如记忆能力、组织技能等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帮助他克服焦虑与恐惧情绪。
2、避免产生逃避或回避心理。由于连续的失败,失去了对学习的自信心或自尊心,因而不愿上学或逃学,回避学习课程,由此使成绩越来越糟。为此,学校和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帮助他们减少逃避心理的产生。学生总归是要走向社会的,我校定期邀请相关学问学术专家人员来校讲学,可以使学生提早明白自己与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好理论练好技能。
3、减少对抗或抑郁。高校学困生由于长期的成绩不良或学业失败,损害了其自尊心与自信心,以致有的对学校、教师、家长产生敌对心理,或者出现某种程度的抑郁状况,如食欲不振、孤独、懒散、过敏、闷闷不乐等。这种对抗与抑郁的心理又会进一步造成学习的退步。因此,应设法防止和消除对抗或抑郁情绪的产生。
(四)塑造良好个性
1、树立自信心。高校学困生往往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应有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缺乏,多数是由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家长或他人过多的责怪与批评等造成的。因此,教师、家长应特别注意关心、鼓励他们,使之树立自信心。
2、增强意志品质。不良的意志品质是产生高校学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做事情没有持久性、稳定性,遇到小问题便退缩,对自己行为缺乏应有的控制能力,容易被外界一些事情所诱惑,缺乏责任感等,都会对学习有不良的影响,严重阻碍学习的进步。要鼓励他们积极地迎接困难,鼓起克服障碍的勇气,懂得怎样去排除障碍,征服挫折。为此,要经常为孩子设置一些他们能够克服的障碍,以培养其意志品质。
3、提高适应能力。部分学生由于从小受父母呵护过多,造成个性及性格上的问题,如内向、孤僻,行为幼稚、不成熟,不愿意与同伴和教师交往,在学校活动中退缩等,由于一时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与学习,学习效果差,由此造成学业成绩不良。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以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家长休息日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活动,使之多与外界接触,鼓励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为他们提供独立办事的机会,不强迫他们做其害怕的事情;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温暖等等。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多想办法,全方位地对高校学困生进行"综合治理",我们就能够有效地转化高校学困生,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编:《教育大辞典》(简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隋光运刘晓明著:《青少年心理保健技术》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叶澜主编、郑金洲等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