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江红
[清]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电影《辛亥革命》。片首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从容就义的慢镜头:一双沉重的脚镣,被拖曳着前行,发出沉闷的金属声响。接着是一个俯瞰的镜头,镜头中,一位头戴枷锁的女囚,迟缓而行。这时,一段画外音从压抑的色调中字句铿锵地响起: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由我秋瑾开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就算这些被奴役了很久的人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这时,行刑官走到秋瑾跟前,举着秋瑾和两个儿子的合影说:“这两个孩子就快要失去母亲了。”秋瑾慷慨而言:“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话音落,屠刀下,画外音继续:“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令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这首词《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当时正值八国联军入侵我国天津、北京等地后不久,她耳闻目睹侵略者的暴行,义愤填膺,决心献身救国事业。也正是在这个中秋,她和爱人王廷钧发生了一些冲突,这促使她义无反顾地远赴日本留学,寻找救国之路。
的确,秋瑾总在反抗着封建社会枷锁。她一度爱穿男装,以此反抗男性的压迫。最难忘秋瑾的一张相片,画面中,她穿着厚重的华服,面色端凝,很有种大义凛然的感觉。最触目的是她右手握着的尖刀,白白的刀刃,刚烈,不由分说。
王廷钧面对这样一个秋瑾,会有忍耐,也一定会滋生不满。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成全。他们婚姻的破裂,不是简单的“家庭暴力”,而是两人在思想上的渐行渐远。王廷钧其实是很爱秋瑾的,当秋瑾从日本留学归来,他只轻轻说了一句话:“回来就好。”他知道自己的妻子秋瑾绝不是一般普通的女子,他知道秋瑾有自己心里的使命要完成,所以尽管秋瑾一次次离家出走,他只是一如既往地等她回家。他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没有一颗像秋瑾一样忧国忧民的雄心。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正是秋瑾的自我写照,节奏明快,格调高昂,仿佛一位女權主义者的誓词。虽然丈夫只希望她做一名养尊处优的贵妇,但她的内心偏是虎啸龙吟。
有另一部电影《竞雄女侠·秋瑾》,“竞雄”是秋瑾的别号,因为她出生在江南水乡绍兴,那里有一个鉴湖,所以她又自称“鉴湖女侠”。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秋瑾不平凡的一生。她是原福建巡抚秋寿南的女儿,父亲忧国忧民的情怀自幼感染着她。她爱佩刀,爱男装。她一直想着,先把外形扮成男子,然后心灵变成男子,这样刚烈的女子怎么可能在丈夫面前小鸟依人?
秋瑾是一名勇士,是一位忧国忧民、为救国献身的革命先驱。她抱怨丈夫不懂诗词歌赋,无法与她精神交流。她甚至还女扮男装去戏园子看戏,令王廷钧成为京城笑柄。王廷钧自然很痛苦,因为他不想做英雄,他只想拥有一个安稳的小家,只想携妻带子,安步夕阳。可是秋瑾一生追求男女平等,寻求妇女解放,如此一只澎湃的鸿鹄,又怎能和安雀产生共鸣?
1907年,秋瑾被捕,面对敌人的讯问,她只写下七个字“秋风秋雨愁煞人”。她对天下人有情,唯独对他无情。
不是不爱,是她爱上了革命。
(郭学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清]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电影《辛亥革命》。片首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从容就义的慢镜头:一双沉重的脚镣,被拖曳着前行,发出沉闷的金属声响。接着是一个俯瞰的镜头,镜头中,一位头戴枷锁的女囚,迟缓而行。这时,一段画外音从压抑的色调中字句铿锵地响起: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由我秋瑾开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就算这些被奴役了很久的人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这时,行刑官走到秋瑾跟前,举着秋瑾和两个儿子的合影说:“这两个孩子就快要失去母亲了。”秋瑾慷慨而言:“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话音落,屠刀下,画外音继续:“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令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这首词《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当时正值八国联军入侵我国天津、北京等地后不久,她耳闻目睹侵略者的暴行,义愤填膺,决心献身救国事业。也正是在这个中秋,她和爱人王廷钧发生了一些冲突,这促使她义无反顾地远赴日本留学,寻找救国之路。
的确,秋瑾总在反抗着封建社会枷锁。她一度爱穿男装,以此反抗男性的压迫。最难忘秋瑾的一张相片,画面中,她穿着厚重的华服,面色端凝,很有种大义凛然的感觉。最触目的是她右手握着的尖刀,白白的刀刃,刚烈,不由分说。
王廷钧面对这样一个秋瑾,会有忍耐,也一定会滋生不满。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成全。他们婚姻的破裂,不是简单的“家庭暴力”,而是两人在思想上的渐行渐远。王廷钧其实是很爱秋瑾的,当秋瑾从日本留学归来,他只轻轻说了一句话:“回来就好。”他知道自己的妻子秋瑾绝不是一般普通的女子,他知道秋瑾有自己心里的使命要完成,所以尽管秋瑾一次次离家出走,他只是一如既往地等她回家。他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没有一颗像秋瑾一样忧国忧民的雄心。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正是秋瑾的自我写照,节奏明快,格调高昂,仿佛一位女權主义者的誓词。虽然丈夫只希望她做一名养尊处优的贵妇,但她的内心偏是虎啸龙吟。
有另一部电影《竞雄女侠·秋瑾》,“竞雄”是秋瑾的别号,因为她出生在江南水乡绍兴,那里有一个鉴湖,所以她又自称“鉴湖女侠”。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秋瑾不平凡的一生。她是原福建巡抚秋寿南的女儿,父亲忧国忧民的情怀自幼感染着她。她爱佩刀,爱男装。她一直想着,先把外形扮成男子,然后心灵变成男子,这样刚烈的女子怎么可能在丈夫面前小鸟依人?
秋瑾是一名勇士,是一位忧国忧民、为救国献身的革命先驱。她抱怨丈夫不懂诗词歌赋,无法与她精神交流。她甚至还女扮男装去戏园子看戏,令王廷钧成为京城笑柄。王廷钧自然很痛苦,因为他不想做英雄,他只想拥有一个安稳的小家,只想携妻带子,安步夕阳。可是秋瑾一生追求男女平等,寻求妇女解放,如此一只澎湃的鸿鹄,又怎能和安雀产生共鸣?
1907年,秋瑾被捕,面对敌人的讯问,她只写下七个字“秋风秋雨愁煞人”。她对天下人有情,唯独对他无情。
不是不爱,是她爱上了革命。
(郭学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