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学生中加强音乐教育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教育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及民族自豪感
大学生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是我们这个大家族中平凡的一员。平时,对他们文化课及专业课的教育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却是相对薄弱的一环。在师范院校,音乐课的开设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补课机会。如:通过赏析歌曲《我爱你,中国》和《我们就是黄河,我们就是泰山》,为他们展现了一幅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教师的范唱及讲解下,使他们激越,使他们奋进,在优美的旋律及诗画一般的歌调中,不仅启迪了学生们的心灵,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感。
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不仅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的作用,而且对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及集体主义有着巨大作用。如,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一批流亡关内的东北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聚会中,经常有人带头唱起《松花江上》这首歌,每一次都引起全场人的共鸣,人们痛哭失声,群情激昂,顿足高呼:“打回老家去!”此情此景,使每一位在场的中国人无不热血沸腾,心头燃烧起对侵略者的仇恨之火。正因为这首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很快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今天,当我们欣赏《黄河大合唱》、《我的中国心》等优秀歌曲时,同样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的培养
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音乐通过不同节奏、旋律、速度,音调、音色变化的乐曲,能十分快捷而有效地激起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运动,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反应和集体效应。当学生沉浸在美的音乐感受和欣赏之中时,便可以使冲动趋于平和,紧张趋于松弛,消沉变为振奋,伤感得到抚慰,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巴赫那蕴藏着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音乐,使人产生一种崇敬与高尚的心理;贝多芬那构思精巧、波涛汹涌般的音符,给人以命运的思索和勇于抗争的精神;如泣如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让人充分体验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音乐教育提供的优美的音乐艺术作品及作品所渗透的积极健康的社会精神,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他们在艰难困苦之时勇往直前、不断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前进。如果说体育运动锻炼的是人的体质,那么,音乐活动锻炼的则是人的心理和情感,所培养的是人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一是通过艺术的形象思维。人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不对称是人脑结构和认知的主要特征。左脑是理性与计算之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是感性与艺术之脑,负责形象思维。一个合理、完整的智力结构的形成,应是这二者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和相互补充的结果。音乐活动能使人的左、右脑得到很好的平衡与协调,因此,音乐教育是突破单向思维的最佳途径,它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巨大的潜在作用。
四、音乐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目前多数师范院校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不具备,所以,虽然学生喜欢音乐,但通过欣赏音乐达不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师范院校中,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在师范院校开设“音乐理论基础与鉴赏”课就非常必要,这既是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与鉴赏美的能力,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事实上,在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之前,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单纯的和盲目的。他们认为音乐只是用来消遣和娱乐,或者认为社会最流行的音乐就是最美的音乐。因此,学生们对一些结构简单、节奏强烈的乐曲比较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追求时髦,对流行歌曲、爵士乐和摇滚乐常常是津津有味地又听又唱,而对比较高雅的民族音乐和交响乐连听都听不进去。因此,教师应当通过音乐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去认识音乐、理解音乐,使他们认识到,音乐这种情感非常突出的艺术是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作曲家和词作家用不同的曲式、调式及丰富多彩的歌词,来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愿,表现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同时,还应当告诉学生,大家之所以喜欢音乐,是因为优美的音乐确实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愉悦、一种享受。而从音乐审美教育的角度讲,应当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本质,不能为欣赏而欣赏,为娱乐而娱乐,为享受而享受。从而使学生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在音乐欣赏中,使感情在愉悦中得到升华,使精神在欢乐和享受中得到陶冶,在道德上得到提升,从而使青年学生逐渐达到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格境界。
五、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
素质教育强调重视个性的培养,让学生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音乐教育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思想,改变注入式、模仿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对那些有灵性的学生要及早加以培养。音乐教学要将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课内做好普及,课外重点做好提高。课外活动是补充课堂教学的继续、补充和扩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扩展学生的见闻,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满足学生个人爱好和兴趣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得到更生动活泼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关键。从现行的音乐教材的改革趋势来看,教材编写已抛弃以唱歌和乐理灌输为主的落后教学思想,改变了单纯枯燥的演奏技巧训练,设计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和结构,在唱歌和演奏的基础上,增加了欣赏、练习和创造等综合性的内容,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自主能力。为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校内外的各种文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自行组织、演出,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亲自感知和体验,综合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以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课内走向社会,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
一、音乐教育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及民族自豪感
大学生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是我们这个大家族中平凡的一员。平时,对他们文化课及专业课的教育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却是相对薄弱的一环。在师范院校,音乐课的开设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补课机会。如:通过赏析歌曲《我爱你,中国》和《我们就是黄河,我们就是泰山》,为他们展现了一幅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教师的范唱及讲解下,使他们激越,使他们奋进,在优美的旋律及诗画一般的歌调中,不仅启迪了学生们的心灵,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感。
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不仅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的作用,而且对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及集体主义有着巨大作用。如,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一批流亡关内的东北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聚会中,经常有人带头唱起《松花江上》这首歌,每一次都引起全场人的共鸣,人们痛哭失声,群情激昂,顿足高呼:“打回老家去!”此情此景,使每一位在场的中国人无不热血沸腾,心头燃烧起对侵略者的仇恨之火。正因为这首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很快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今天,当我们欣赏《黄河大合唱》、《我的中国心》等优秀歌曲时,同样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的培养
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音乐通过不同节奏、旋律、速度,音调、音色变化的乐曲,能十分快捷而有效地激起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运动,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反应和集体效应。当学生沉浸在美的音乐感受和欣赏之中时,便可以使冲动趋于平和,紧张趋于松弛,消沉变为振奋,伤感得到抚慰,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巴赫那蕴藏着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音乐,使人产生一种崇敬与高尚的心理;贝多芬那构思精巧、波涛汹涌般的音符,给人以命运的思索和勇于抗争的精神;如泣如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让人充分体验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音乐教育提供的优美的音乐艺术作品及作品所渗透的积极健康的社会精神,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他们在艰难困苦之时勇往直前、不断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前进。如果说体育运动锻炼的是人的体质,那么,音乐活动锻炼的则是人的心理和情感,所培养的是人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一是通过艺术的形象思维。人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不对称是人脑结构和认知的主要特征。左脑是理性与计算之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是感性与艺术之脑,负责形象思维。一个合理、完整的智力结构的形成,应是这二者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和相互补充的结果。音乐活动能使人的左、右脑得到很好的平衡与协调,因此,音乐教育是突破单向思维的最佳途径,它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巨大的潜在作用。
四、音乐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目前多数师范院校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不具备,所以,虽然学生喜欢音乐,但通过欣赏音乐达不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师范院校中,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在师范院校开设“音乐理论基础与鉴赏”课就非常必要,这既是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与鉴赏美的能力,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事实上,在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之前,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单纯的和盲目的。他们认为音乐只是用来消遣和娱乐,或者认为社会最流行的音乐就是最美的音乐。因此,学生们对一些结构简单、节奏强烈的乐曲比较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追求时髦,对流行歌曲、爵士乐和摇滚乐常常是津津有味地又听又唱,而对比较高雅的民族音乐和交响乐连听都听不进去。因此,教师应当通过音乐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去认识音乐、理解音乐,使他们认识到,音乐这种情感非常突出的艺术是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作曲家和词作家用不同的曲式、调式及丰富多彩的歌词,来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愿,表现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同时,还应当告诉学生,大家之所以喜欢音乐,是因为优美的音乐确实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愉悦、一种享受。而从音乐审美教育的角度讲,应当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本质,不能为欣赏而欣赏,为娱乐而娱乐,为享受而享受。从而使学生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在音乐欣赏中,使感情在愉悦中得到升华,使精神在欢乐和享受中得到陶冶,在道德上得到提升,从而使青年学生逐渐达到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格境界。
五、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
素质教育强调重视个性的培养,让学生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音乐教育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思想,改变注入式、模仿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对那些有灵性的学生要及早加以培养。音乐教学要将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课内做好普及,课外重点做好提高。课外活动是补充课堂教学的继续、补充和扩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扩展学生的见闻,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满足学生个人爱好和兴趣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得到更生动活泼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关键。从现行的音乐教材的改革趋势来看,教材编写已抛弃以唱歌和乐理灌输为主的落后教学思想,改变了单纯枯燥的演奏技巧训练,设计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和结构,在唱歌和演奏的基础上,增加了欣赏、练习和创造等综合性的内容,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自主能力。为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校内外的各种文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自行组织、演出,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亲自感知和体验,综合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以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课内走向社会,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