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x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人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违背了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出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当今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弄清楚马克思所阐述的自然的含义,理清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从而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概念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容是极其复杂的,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轨迹中,事实上,他在自己的一系列著作中阐述的自然是具有多重基本内涵的,并且马克思对自然概念的理解在不断地深化,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从马克思对自然概念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的表述来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
  (一)作为一切存在物的总和的自然
  在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占统治地位的自然概念是指作为一切存在物的总和的自然,这是马克思早期的自然观的萌芽,其思想的核心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且其活动要受到自然的限制。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这三篇文章中。
  马克思最早涉及到自然概念是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中,他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人与动物的不同,动物必须在自然规定的活动范围内,不得超出这个范围,动物的生命活动受自然力量的制约,被自然所规定。而人优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是自由的,神为人指定了目标,即趋于高尚。人只要能达到这一目标这一规定即可,神并不会规定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达到高尚,也就是说人具有选择达到这一目标的自由,这就是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自由选择能力,说明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已经认识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他同时认为这种自由选择能力还要受到“社会关系”的的制约。那么,如果将这种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就可以得出:人来源于自然,人的活动受到自然的约束。
  而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对自然的研究有所发展,马克思首先肯定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脱离直线而偏离”的学说,伊壁鸠鲁赋予原子以自我意识和自由的、能动的创造性,原子的运动形式也就是人的活动形式,原子偏离直线而倾斜就是原子自我意识的体现,那么人对于自然来说,也就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马克思赞同伊壁鸠鲁对于自然本质的理解,“他所理解的自然的本质就是他的现实的自我意识的本质”。马克思虽然赞同伊壁鸠鲁强调的人在自然面前的意识的自由,但是他批判伊壁鸠鲁所宣称的自由只是为了逃避世界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不是积极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并且他认为伊壁鸠鲁将自由过于绝对化了,马克思认为自由是相对的,是“定在中的自由”,不是脱离现实的孤立的自由。在马克思看来,人虽然有自我意识,有精神自由,但这种自由也是受自然的约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从属于自然界。这也就意味着,自然界是包括人在内的,是一切存在物之总和。
  (二)作为人类活动环境的自然
  自然的第二层含义是人类活动的外部环境,这个意义上的自然是与人相对的自然,是相对于人、人类社会、人类历史而言的自然概念,主要文本有《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神圣家族》以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此时马克思的自然观已经开始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辩证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都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这就是说,人虽然依赖于自然,但是自然并不能像满足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样直接地满足人的需要,人不同于自然物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与动物同自然的关系是不同的,马克思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在这里,自然已经不再是一切存在物的总和,而是人的活动对象,沦为了人类活动的外在环境。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的文本中,客观自然世界被直接规定为“周围的世界”、“环境”,“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对象,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从文本上来看,马克思将作为人类活动环境的自然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自然就是“周围的世界…‘环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写道:“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在这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了批判,费尔巴哈理解的自然是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自然,而马克思在这里将整个自然界称作是人类活动的环境,实践活动是人改变环境的活动。   (三)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
  自然的第三層含义是人类的活动要素,这个意义上的自然概念是通过对劳动的一般性规定体现出来的。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是作为劳动过程的参与者,即人类劳动作用的对象而存在的,土地、水、树木等都是天然的劳动对象或原料,自然的内涵因此被明确地展示出来了,自然就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要素。同时,马克思强调指出自然是人类劳动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因此,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这实际上是肯定了自然在人类劳动中的基础地位。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详细阐述了自然的含义,也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第一,人来源于自然,其活动受自然的约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论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来源于自然,从属于自然。“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同动物一样是自然存在物,也受到自然的限制。因此,人类活动必须保护自然,在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时必须考虑自然的承载力,人与自然是互利共生的有机整体,人类必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人依赖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生产得以进行、人类社会得以存续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
  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其次作为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
  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人依赖于自然界。“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吃,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人和动物一样依赖于自然界,但是人依赖于自然界的范围是不可比拟的。因此,人如何依赖于自然,人依赖于自然的限度应在什么范围之内,是当前生态建设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第三,人与自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互相制约的,人必须在自然范围内活动,但是人对自然不是像动物一样绝对地服从,人有自己的意识,虽然受自然的约束,但是人有自己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改变自然,人可以支配自然,使自然为自己服务。但是人类的能动性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受自然的承受能力范围的限制。特别是近代工业出现后,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广度和深度都扩大了,人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超过了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范围,自然也就会对人类施以报复。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自进入工业时代开始,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愈发具有普遍性,人与自然之间的狭隘关系也因为科学的发展而被打破了,人对自然的索取愈发无止境,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的出现。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开始反思传统工业的缺陷,工业文明也因此发展到生态文明的时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具有深远的前瞻性,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发展等研究对解决目前人类存在的生态问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类的实践不得违背自然规律
  马克思对自然概念的理解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区别,但是无论是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自然,作为人类活动环境的自然,还是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自然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人的活动总要不同程度地受到自然的限制,而自然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们在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改造自然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要在索取的同时注意维持生态平衡。违背自然规律的生产实践方式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恶果,马克思曾经就告诫过世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为了获得利益,对自然的索取变得更加贪婪,人们开始违背自然的规律,过度开采资源,随意排放工业废水废气,这些生产实践方式长期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日间累积下来,对自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空气污染导致雾霾、酸雨现象的出现;石油、煤炭等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急剧上升;森林砍伐导致的山体滑坡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些血的教训真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人类的生命在大自然的力量和“报复”面前又显得如此脆弱,所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迫在眉睫,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首要的前提就是遵循自然规律。
  (二)培育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
  人的实践活动是受意识支配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一旦某种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实践活动便会对此作出相应的方案和规划,从而按照规划进行实践。因此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要转变过去人们可以完全征服自然的陈旧观念,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类的限制。人类和动物一样是受制约的受限制的存在物,必须在自然范围内活动,人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宣传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观念,让人们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的、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须大力宣传环境恶化的现状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通过所有人民的共同努力,逐渐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胜利。
  (三)转变生产实践方式
  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和纽带,转变生产实践方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起着决定性地作用。过去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是由于生产实践方式违背了自然规律,因此转变生产实践方式迫在眉睫。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是为了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出现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要大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在发展经济时,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均衡,生产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要注重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循环利用,污染物的清洁处理,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举,坚持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并举,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举,从而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形势下,网络营销方式也在呈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以科学性以及相关的可操作性为主要的特点。在当前发展中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几个网络公司在整体上推出了网络营销服务的一种营销模式,这在互联网行业中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在当前形势下,为了更好的适应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作为互联网行业应该超越网络公司中的营销理念,在真正意义上构建自身的营销模式,这样才能在网络广告行
期刊
The analysi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for Apple Company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全面发展,IT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有了一定的创新及变化。因此,IT企业管理模式上也有着十分明显的时代特性,而相关管理人员在其企业管理体系的创新及应用上有了更为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IT企业管理模式;应用;创新;研究.  在IT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出,rr企业,特别是国内的1T企业的管理模式会收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对国内IT企业的管理人员调查结果显:IT企业管理
期刊
摘要: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公司财务金融中期权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公司自身来说积极的利用期权能够提高公司的利润率,同时还会减少投资风险,进而达到相应的经营目标,这样才能更好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公司的稳步运行。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期权在公司财务金融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期权;公司财务金融;运作方式  在现代公司发展过程中,对于财务金融来说具有两
期刊
摘要: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对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不相匹配、企业高层重视程度不足、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不科学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则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  关键词: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模式;问题;应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逐渐成为企业的第一重要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人才之间的竞争。作为人力资
期刊
摘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原则,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建党治党规律的深刻把握。重视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和重要优势;坚持制度治党,是我们党对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现代政党治理规律的遵循运用。当前,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建党制
期刊
摘要: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分析大数据特点,探究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进而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途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其蕴含的能量与价值对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并渗透到企业发展战略与管理细节中,进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与转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
期刊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新形势下应当创新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广泛普及,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体格局的巨大变化。媒介融合成为大趋势,一方面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  在信息化手段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媒介、新终端的层出不穷,基于信息化的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概念的提出,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更
期刊
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幸福的感悟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及人民对幸福的态度、认识和理解当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幸福观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是人们追求幸福的核心;科学理性是人民树立正确幸福观的条件;多向度的发展是实现幸福的必由路径;顺应人民对幸福生活的需求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关键字:改革开放;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作为我国未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当代小学生必须掌握好信息技术这门基础工具,而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就成了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笔者逐渐意识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很容易,但要上好它却很难。要上好信息技术课,必须运用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好的教学方法,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