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0月28日上午8点半,伴随着浓浓的秋意,在婉约大气的秦淮河畔,在南京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会议室里,克拉玛依市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培训班开班典礼顺利举行。江苏省常熟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韩建光老师、克拉玛依市教研所教研员、克拉玛依各级各类工作室主持人及工作室核心成员一行40人出席了开班仪式。
本次学习聆听了11位专家的讲座,实地考察10所中小学学校,现场观摩三节课。
开班仪式结束之后,我们首先迎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所所长倪娟教授讲的题为《教育名家工程:整体推进江苏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专题讲座,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精彩的“精神旅行”。倪娟博士以她精练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分享了江苏省对名师的培养思路和具体做法。她结合自己专业发展经历,从名师形象、教学能力以及名师地位三个方面,以理论和实践的视角阐述名师不应以“名”作为高悬的追求目标,应该从更高层面上明晰自己的使命,即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再次帮助我们感悟到,时时刻刻从实践中学习,从理论中学习,是一名教师从职业型教师到科研型教师发展的必然经历。
下午1点,南京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丁加旗校长的题为《学校改变的可能路径》专题讲座,通过直面问题、发现案例、提炼策略、打磨工具四个维度的梳理分析,从“解决问题”到“解释问题”的思考,分析了从“如何教”“如何学”到用什么“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研究教”“研究学”的工作思路。丁校长的讲座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用丰富的案例说明了集体备课、教学改进、学科建设、引领教师成长的策略,用有趣的现场互动为开展教科研、打造教师队伍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做法,引导我们要跳出眼前限制,在借鉴中学习,在反思中创新,令人耳目一新,收获颇丰。
从南京到苏州,从小学到大学,从学校特色到素养养成,我们参与一系列周到、密集的培训,让我们再次感受着江苏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完备的名师培养机制。
11月1日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两位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如密、张新平老师的讲座。李如密教授睿智的语言、亲和的态度、独立的思想、深厚的理论积淀和专业的功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教学风格理论与优秀教师的成长”为主题,以“优秀教师成长道路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为切入口,从教学风格的本质与特点、教学风格的类型谱系、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发展、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与阶段、创造教学风格的基本方法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下午张新平教授题为《名师成长的基本规律》的讲座以“新时代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做”的问题导入,结合2020年6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及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两个文件详细阐述了内涵建设对于名师工作室新的意义以及发展高质量的新时代教育的内涵与意义。两位教授的讲座中引用大量丰富翔实的生动事例和切合实践的建议让大家受益匪浅,博得了阵阵掌声。
南京的学习告一段路,丰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人文资源,亮眼的教育资源,再一次证明,教育不是遥远的蜃景和一片抽象的情怀,而是“善假于物”的智慧,横幅操、棒棒操、楼顶菜地、校史陈列、积分兑换口杯……借助外物,借助生活,让教育生活化、情境化,让教育有形象、有细节,一条横幅书写灵活多变的规则,一块墙砖会开口讲述成长的历史,一棵银杏树的金黄也会散发迷人诗意,一座方塔拥有聚沙成塔的坚持。我们要有热爱教育的心,更要有教育智慧的脑,发现身边的教育资源,激活教育活力,创造教育生态,让学生“生活”在生动的教育中。
11月3日,我们一路从南京到常熟,中途到苏州大学参观考察。蘇州大学的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李政道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詹启敏等3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午到常熟塔前小学观摩学习。塔前小学是常熟创办的第一所新学,其史深、文昌、物华、境优,以“聚塔成沙”为核心理念,秉承严谨治学之风,为地方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塔前小学坚持“艺体辅德、艺体益智”的文化与特色建设,着力打造“乒乓教育特色”“科技特色”“爱的教育”三个特色项目,尤其乒乓特色项目已经日益彰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11月5日一大早,全体学员满怀期盼,去江苏省常熟中学参观“虞山文化课程基地”,一睹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山文化的风采。
虞山文化课程基地是虞山文化的展示馆,也是学生开展书法、拓碑、古琴、评弹等校本课程的教室。
通过参观,了解到草圣张旭原来是常熟书坛鼻祖,两朝帝师翁同龢也是清末大书法家。古代文学研究上著名的“汲古阁”是明末清初常熟藏书家、刻书家毛晋的藏书楼。常熟发掘的史前文化遗址有崧泽、良渚、马桥文化遗址等,尤其是良渚文化,在整个江南地区也具有重要地位。
“心之所向,问道虞山。”学员们对学校以乡土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举措赞不绝口,在校园流连忘返,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希望再来学习。
为期两周的参观学习,聆听了各位专家所讲的内容,深刻独到,旁敲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他们各具特色的前沿讲座、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是我人生中一笔最珍贵的财富。
培训虽已结束,但终身的学习还将继续,我们一定不忘自己的使命,在克拉玛依的教育沃土上,用心耕耘,砥砺前行,为明天描绘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欣听花果做涛声”的丰收蓝图。
本次学习聆听了11位专家的讲座,实地考察10所中小学学校,现场观摩三节课。
开班仪式结束之后,我们首先迎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所所长倪娟教授讲的题为《教育名家工程:整体推进江苏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专题讲座,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精彩的“精神旅行”。倪娟博士以她精练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分享了江苏省对名师的培养思路和具体做法。她结合自己专业发展经历,从名师形象、教学能力以及名师地位三个方面,以理论和实践的视角阐述名师不应以“名”作为高悬的追求目标,应该从更高层面上明晰自己的使命,即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再次帮助我们感悟到,时时刻刻从实践中学习,从理论中学习,是一名教师从职业型教师到科研型教师发展的必然经历。
下午1点,南京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丁加旗校长的题为《学校改变的可能路径》专题讲座,通过直面问题、发现案例、提炼策略、打磨工具四个维度的梳理分析,从“解决问题”到“解释问题”的思考,分析了从“如何教”“如何学”到用什么“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研究教”“研究学”的工作思路。丁校长的讲座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用丰富的案例说明了集体备课、教学改进、学科建设、引领教师成长的策略,用有趣的现场互动为开展教科研、打造教师队伍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做法,引导我们要跳出眼前限制,在借鉴中学习,在反思中创新,令人耳目一新,收获颇丰。
从南京到苏州,从小学到大学,从学校特色到素养养成,我们参与一系列周到、密集的培训,让我们再次感受着江苏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完备的名师培养机制。
11月1日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两位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如密、张新平老师的讲座。李如密教授睿智的语言、亲和的态度、独立的思想、深厚的理论积淀和专业的功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教学风格理论与优秀教师的成长”为主题,以“优秀教师成长道路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为切入口,从教学风格的本质与特点、教学风格的类型谱系、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发展、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与阶段、创造教学风格的基本方法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下午张新平教授题为《名师成长的基本规律》的讲座以“新时代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做”的问题导入,结合2020年6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及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两个文件详细阐述了内涵建设对于名师工作室新的意义以及发展高质量的新时代教育的内涵与意义。两位教授的讲座中引用大量丰富翔实的生动事例和切合实践的建议让大家受益匪浅,博得了阵阵掌声。
南京的学习告一段路,丰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人文资源,亮眼的教育资源,再一次证明,教育不是遥远的蜃景和一片抽象的情怀,而是“善假于物”的智慧,横幅操、棒棒操、楼顶菜地、校史陈列、积分兑换口杯……借助外物,借助生活,让教育生活化、情境化,让教育有形象、有细节,一条横幅书写灵活多变的规则,一块墙砖会开口讲述成长的历史,一棵银杏树的金黄也会散发迷人诗意,一座方塔拥有聚沙成塔的坚持。我们要有热爱教育的心,更要有教育智慧的脑,发现身边的教育资源,激活教育活力,创造教育生态,让学生“生活”在生动的教育中。
11月3日,我们一路从南京到常熟,中途到苏州大学参观考察。蘇州大学的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李政道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詹启敏等3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午到常熟塔前小学观摩学习。塔前小学是常熟创办的第一所新学,其史深、文昌、物华、境优,以“聚塔成沙”为核心理念,秉承严谨治学之风,为地方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塔前小学坚持“艺体辅德、艺体益智”的文化与特色建设,着力打造“乒乓教育特色”“科技特色”“爱的教育”三个特色项目,尤其乒乓特色项目已经日益彰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11月5日一大早,全体学员满怀期盼,去江苏省常熟中学参观“虞山文化课程基地”,一睹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山文化的风采。
虞山文化课程基地是虞山文化的展示馆,也是学生开展书法、拓碑、古琴、评弹等校本课程的教室。
通过参观,了解到草圣张旭原来是常熟书坛鼻祖,两朝帝师翁同龢也是清末大书法家。古代文学研究上著名的“汲古阁”是明末清初常熟藏书家、刻书家毛晋的藏书楼。常熟发掘的史前文化遗址有崧泽、良渚、马桥文化遗址等,尤其是良渚文化,在整个江南地区也具有重要地位。
“心之所向,问道虞山。”学员们对学校以乡土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举措赞不绝口,在校园流连忘返,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希望再来学习。
为期两周的参观学习,聆听了各位专家所讲的内容,深刻独到,旁敲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他们各具特色的前沿讲座、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是我人生中一笔最珍贵的财富。
培训虽已结束,但终身的学习还将继续,我们一定不忘自己的使命,在克拉玛依的教育沃土上,用心耕耘,砥砺前行,为明天描绘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欣听花果做涛声”的丰收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