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史哲通融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世说新语》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文言文学习的第二篇文章,通过文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利用史学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和拓展学习视野,学会深度思考,利用哲学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语文意识。
关键词:文学 史学 哲学 对比教学
一、用文学知识分析人物形象,丰富人物形象,拓展知识。
1.文学是指文学性,顾名思义,是文学的特性,它是成为文学的先决条件。那什么又是文学性呢? 正如胡适所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 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1]这里的情感和思想的传递与表达就是文学性。
2.运用文学意识指导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来使情感和思想的传递与表达,文学性成为显性地表达。部编教材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训练学生的朗读,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通过各种朗读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在疏通字音的基础上使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自读、齐读、范读,带词义入文朗读,疏通文意,分角色读,运用四川话读(因为四川话的入声字较多,更接近古音诵读,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通过文学鉴赏的人物分析法,丰富人物形象。
导入: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分析。
生:从文章的“期日中,过中不至”可以看出友人是一个无信的人。
生:从文章的“对子骂父”可以看出友人是一个无礼的人。
生:从文章的“友人便怒”中的副词“便”可以看出友人是一个暴躁易怒的人。
生:从文章中“友人惭,下车引之。”看出友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利用文学鉴赏方法,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对于初一的孩子要培养最基础的文学分析意识:以文本为主。
4.通过对文本内容质疑,激发学生对一部书的阅读兴趣。
师:那么,为什么陈太丘与友成为朋友呢?
生:陈太丘是由于官场的应酬,也许朋友是一个当官的人,才与他为友。
生:友是一个虚伪的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生:友人是一个笑里藏刀。
生:两人很是熟悉,亲密无间才可随意玩笑。
生:《世说新语》中友人是一个有钱人,因为有马车。
师:《世说新语》《德行》之六中真人东行。
(原文)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当时的人尊他们为“三君”,陈太丘老爷子一生最得意的事情,应该是陈元方和陈季方这么两个学识都非常高明的儿子,并且这两个儿子给他生了出色的孙子,陈家可谓满门俊才。
陈太丘为官清廉,德行、品行都很好。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 政事》)。
有这么一个成语叫做难兄难弟,也是出自于《世说新语》。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东汉时,颍川郡名士陈实(陈寔)担任太丘县长,他的两个儿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都功业有成,尊长爱幼,德行甚佳。陈纪的儿子陈群(字长文),陈谌的儿子陈忠(字孝先)争论各自父亲的功德,不可开交,找祖父陈实评理。陈实认为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样的,感叹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这句感叹演变为成语“难兄难弟”,意思是兄弟都优秀,无可挑剔,并驾齐驱。后来人们把“难于”的“难”解释成“落难”的“难”,和本义恰恰相反,变成讥讽一对兄弟同样坏。
二、史学结合魏晋尚通脱之风,探究友人的行为,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意识
陈太丘与之为友,真正原因为何?
分析:在于当时的魏晋尚通脱的时代。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最开始有建安风骨,以曹氏三父子为代表。由于汉末社会动乱,连年战乱,这一时期的文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能力;他们不再拘束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建安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而这些,都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后来又有竹林七贤阮籍和嵇康为首。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便讲到。然后,再讲到田园诗人陶潜。这样的魏晋之风奠定了中国文人的人格基础,那就是追求自由,高扬自由的意志。 所以,友人有这样的行为,而陈太丘也能与之为友。有这样的历史探究,学生对整个时代的内容的了解,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同时,能引导学生对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历史探究。
三、用哲学的思辩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辩论元方行为是否合理?
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以左方同学的行为正方,认为元方的行为合理。以右方同學的行为为反方,认为元方行为不合理。
学生在辩论时,充分利用了文本内容和上面所讲的《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以及魏晋南北朝的尚通脱之风的内容,辩论有理有据,非常激烈。最后,老师从编书者的角度,是赞赏元方的行为,本文选《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的意思是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七岁儿童元方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诚信”的理念。希望大家都能如元方一样懂得“信”和“礼”的重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少年。
四、对比教学
比较以前的教学,只分析到元方和友人的形象,就停止了讲解,完全没有把《世说新语》志人小说的特点讲解出来,在小说里,不仅有元方、应该还有陈太丘、友人,他们都属于志人,而且各有特色,充满着鲜明的人格魅力。
在文史哲通融视野下的教学,所使用的课时也是与之前所用一样,但是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以一篇带一部,以一部带一时,并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文学 史学 哲学 对比教学
一、用文学知识分析人物形象,丰富人物形象,拓展知识。
1.文学是指文学性,顾名思义,是文学的特性,它是成为文学的先决条件。那什么又是文学性呢? 正如胡适所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 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1]这里的情感和思想的传递与表达就是文学性。
2.运用文学意识指导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来使情感和思想的传递与表达,文学性成为显性地表达。部编教材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训练学生的朗读,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通过各种朗读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在疏通字音的基础上使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自读、齐读、范读,带词义入文朗读,疏通文意,分角色读,运用四川话读(因为四川话的入声字较多,更接近古音诵读,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通过文学鉴赏的人物分析法,丰富人物形象。
导入: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分析。
生:从文章的“期日中,过中不至”可以看出友人是一个无信的人。
生:从文章的“对子骂父”可以看出友人是一个无礼的人。
生:从文章的“友人便怒”中的副词“便”可以看出友人是一个暴躁易怒的人。
生:从文章中“友人惭,下车引之。”看出友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利用文学鉴赏方法,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对于初一的孩子要培养最基础的文学分析意识:以文本为主。
4.通过对文本内容质疑,激发学生对一部书的阅读兴趣。
师:那么,为什么陈太丘与友成为朋友呢?
生:陈太丘是由于官场的应酬,也许朋友是一个当官的人,才与他为友。
生:友是一个虚伪的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生:友人是一个笑里藏刀。
生:两人很是熟悉,亲密无间才可随意玩笑。
生:《世说新语》中友人是一个有钱人,因为有马车。
师:《世说新语》《德行》之六中真人东行。
(原文)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当时的人尊他们为“三君”,陈太丘老爷子一生最得意的事情,应该是陈元方和陈季方这么两个学识都非常高明的儿子,并且这两个儿子给他生了出色的孙子,陈家可谓满门俊才。
陈太丘为官清廉,德行、品行都很好。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 政事》)。
有这么一个成语叫做难兄难弟,也是出自于《世说新语》。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东汉时,颍川郡名士陈实(陈寔)担任太丘县长,他的两个儿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都功业有成,尊长爱幼,德行甚佳。陈纪的儿子陈群(字长文),陈谌的儿子陈忠(字孝先)争论各自父亲的功德,不可开交,找祖父陈实评理。陈实认为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样的,感叹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这句感叹演变为成语“难兄难弟”,意思是兄弟都优秀,无可挑剔,并驾齐驱。后来人们把“难于”的“难”解释成“落难”的“难”,和本义恰恰相反,变成讥讽一对兄弟同样坏。
二、史学结合魏晋尚通脱之风,探究友人的行为,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意识
陈太丘与之为友,真正原因为何?
分析:在于当时的魏晋尚通脱的时代。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最开始有建安风骨,以曹氏三父子为代表。由于汉末社会动乱,连年战乱,这一时期的文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能力;他们不再拘束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建安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而这些,都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后来又有竹林七贤阮籍和嵇康为首。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便讲到。然后,再讲到田园诗人陶潜。这样的魏晋之风奠定了中国文人的人格基础,那就是追求自由,高扬自由的意志。 所以,友人有这样的行为,而陈太丘也能与之为友。有这样的历史探究,学生对整个时代的内容的了解,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同时,能引导学生对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历史探究。
三、用哲学的思辩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辩论元方行为是否合理?
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以左方同学的行为正方,认为元方的行为合理。以右方同學的行为为反方,认为元方行为不合理。
学生在辩论时,充分利用了文本内容和上面所讲的《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以及魏晋南北朝的尚通脱之风的内容,辩论有理有据,非常激烈。最后,老师从编书者的角度,是赞赏元方的行为,本文选《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的意思是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七岁儿童元方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诚信”的理念。希望大家都能如元方一样懂得“信”和“礼”的重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少年。
四、对比教学
比较以前的教学,只分析到元方和友人的形象,就停止了讲解,完全没有把《世说新语》志人小说的特点讲解出来,在小说里,不仅有元方、应该还有陈太丘、友人,他们都属于志人,而且各有特色,充满着鲜明的人格魅力。
在文史哲通融视野下的教学,所使用的课时也是与之前所用一样,但是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以一篇带一部,以一部带一时,并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