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癫痫、偏瘫、不受控制的口水、说完就忘得碎碎念。我小时候看见这些会吓得哆嗦,满目厌恶。现如今我的胡子越长越多,头发越掉越少,才懂得并不得不承认成长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悲伤,而那些事情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间临到我了。
我再也不是那个在家门口看夕阳西下的孩子了,也不会再等迎着余晖走过来的卖豆腐脑的三轮车。我还记得第一次买他们的豆腐脑那天是他们第一天卖,我要了一碗豆腐脑,他们送了我一根油条。从此以后我再也没买过,很好吃,我吃不起而已。而我之所以对他们印象深刻,并不是因为那一根油条。正如我当年所料,他们卖了不到一年便不卖了,生意不好,又是年轻人,待在村子里是会被笑话的。所以我印象深刻是因为他们是唯一一对在村里谋过生的年轻人。
一日之中我最爱黄昏,可能是这个原因,我记忆中的童年是昏黄色的。可能也不全然因此,因为那里还有别的黄色东西。在黄土高原上顺着黄河流下来的黄土在这停了下来,人们用黄土打地基、盖房子。黄土还有一个作用,若谁家新生的孩子起了湿疹(家里是这样叫的,我感觉不是医学意义上的湿疹,主要在孩子的裆部,由带尿戒子引起的)到河边选些盖在表面上的干松细腻的黄土,回家用锅炒热撒在病处,便全然好了,谁也说不上来为什么,祖祖辈辈这么用着。
除了那些黄色的东西,还有一辆黄色的车,是村子里去县城的唯一交通工具。不仅是县城,只要去远方都要坐它。县城里的客车大部分发往各个镇上,村里的人要坐车都要去镇上坐。只有极少数的客车经过村子,很幸运,我们村子是其中之一。客车很大,标准座位是十八个,平时坐不满,如果赶上上下学可以坐到七八十个。站着睡觉是倒不了的。在去上学的六年里,我补过不少这样的觉。
早上要五点钟起床,逆着行车路线往前走几里地,为了能占个座。但大部分时间是占不到的,比我努力的人还有很多。车上是一个特殊的空间,我的脚一迈上车就感觉已经出了村子。小时候盼着长大,盼着去远方,盼着坐这辆车到终点站再转车,想不到转什么车,随便一辆就好了。我要去远方。现如今长大了,到了远方,事情没那么美好,也没那么糟糕。便又觉得如果能一直坐着客车去县城上学也挺好,每次上学拿好两周的生活费,不用担心吃穿的事,只想着怎么学习和逗小姑娘开心便好。生活费是二百或三百,如果是我爸给就是二百,我妈给就是三百。
有次坐车我把钱掉了,没有找到,下了车后非常害怕,不敢给家里打电话。其实害怕倒在其次,愧疚是主要的,我深知钱来的不易。可也不能没钱吃饭,找到司机借了电话,我爸接的,就更害怕了。我说把钱掉了,他立马语无伦次的凶我,他很少凶我,从不骂我。突然我好像听见妈妈走了过来,似是推了他一下,他立马缓和了很多。说没事,让我去我姐家拿生活费。于是我更加难过,挂了电话便想哭。
走着去了我姐家,把事情告诉她后她问我:“咱爸凶你没?”
“凶了”
她笑着说:“没事”
我姐给了我四百块钱:“不够再来拿。”
“够了,二百就行。”
“拿着吧,咱妈问你就说拿了二百。”
后来我还是给我妈说拿了四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本来就对钱极为敏感,经此以后便更加珍惜了。当学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时,那些感受瞬间扎进了心里,我节俭的毛病怕是终生改不掉了。
从村子里坐车出去还会坐车回村子里去,车会在黄昏时到家。我爷爷但凡知道我回来必定会坐在路边等着。我下了车,他站起身小跑过来,高高兴兴的拍拍我肩膀,在前边引我回家。大街上但凡有人都要看看,只要车在他们看得见的地方停下了,他们就都要看看,看看这个从远方回来的人是谁家的。
现在不会了,人们习以为常了。坐车回家的少了,开车回家的多了,那种神秘感已经消失了。小时候我看见客车过来会吓得跑回家,后来兴奋的行注目礼,现如今可以和司机摆手打招呼。当年的六块钱车票今天涨到了十块钱。每次我出门上车的时候,我爷爷也不会再表现得那么伤心了,但是却依然会不停的问我:“钱够吗?我那还有点……”
“够了爷爷,还有很多呢。”
他知道他的钱不多,我的钱够用,可这是他关心孙子唯一的方式了,孙子长大了,很多事情他都不懂了,想关心也不知道说什么了,只是盼着下回那个接车的黄昏能早点来到。
爷爷确实老了,他站起来的时候明显没那么利索了。爷爷向路西走去,西边有母亲年少时的家,还有姥姥走过的麦子地。后来我渐渐知道了亚洲的西方是欧洲,中国的西方有一堆斯坦,山东的西边有山西。可我还是不知道那片麦子地的西边是哪里,只有黄昏中的人知道。黄昏里的人也问过我,美国是不是欧洲的。
黄昏的时候,我站在老家的木桥边看着远方的芦苇,秋天的风景是那样的萧瑟,夕阳又是那样的凄凉。我看着爷爷弯曲的身体,同他的拐杖一样。我看着姥姥丝丝的银发,和天真的那一道白光一樣。
我想带他们出去看看,我想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他们不曾见过的美好,我想做席慕蓉《暮歌》中那山岗上最后的一笔激情,在他们已经定型的故事中给他们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我再也不是那个在家门口看夕阳西下的孩子了,也不会再等迎着余晖走过来的卖豆腐脑的三轮车。我还记得第一次买他们的豆腐脑那天是他们第一天卖,我要了一碗豆腐脑,他们送了我一根油条。从此以后我再也没买过,很好吃,我吃不起而已。而我之所以对他们印象深刻,并不是因为那一根油条。正如我当年所料,他们卖了不到一年便不卖了,生意不好,又是年轻人,待在村子里是会被笑话的。所以我印象深刻是因为他们是唯一一对在村里谋过生的年轻人。
一日之中我最爱黄昏,可能是这个原因,我记忆中的童年是昏黄色的。可能也不全然因此,因为那里还有别的黄色东西。在黄土高原上顺着黄河流下来的黄土在这停了下来,人们用黄土打地基、盖房子。黄土还有一个作用,若谁家新生的孩子起了湿疹(家里是这样叫的,我感觉不是医学意义上的湿疹,主要在孩子的裆部,由带尿戒子引起的)到河边选些盖在表面上的干松细腻的黄土,回家用锅炒热撒在病处,便全然好了,谁也说不上来为什么,祖祖辈辈这么用着。
除了那些黄色的东西,还有一辆黄色的车,是村子里去县城的唯一交通工具。不仅是县城,只要去远方都要坐它。县城里的客车大部分发往各个镇上,村里的人要坐车都要去镇上坐。只有极少数的客车经过村子,很幸运,我们村子是其中之一。客车很大,标准座位是十八个,平时坐不满,如果赶上上下学可以坐到七八十个。站着睡觉是倒不了的。在去上学的六年里,我补过不少这样的觉。
早上要五点钟起床,逆着行车路线往前走几里地,为了能占个座。但大部分时间是占不到的,比我努力的人还有很多。车上是一个特殊的空间,我的脚一迈上车就感觉已经出了村子。小时候盼着长大,盼着去远方,盼着坐这辆车到终点站再转车,想不到转什么车,随便一辆就好了。我要去远方。现如今长大了,到了远方,事情没那么美好,也没那么糟糕。便又觉得如果能一直坐着客车去县城上学也挺好,每次上学拿好两周的生活费,不用担心吃穿的事,只想着怎么学习和逗小姑娘开心便好。生活费是二百或三百,如果是我爸给就是二百,我妈给就是三百。
有次坐车我把钱掉了,没有找到,下了车后非常害怕,不敢给家里打电话。其实害怕倒在其次,愧疚是主要的,我深知钱来的不易。可也不能没钱吃饭,找到司机借了电话,我爸接的,就更害怕了。我说把钱掉了,他立马语无伦次的凶我,他很少凶我,从不骂我。突然我好像听见妈妈走了过来,似是推了他一下,他立马缓和了很多。说没事,让我去我姐家拿生活费。于是我更加难过,挂了电话便想哭。
走着去了我姐家,把事情告诉她后她问我:“咱爸凶你没?”
“凶了”
她笑着说:“没事”
我姐给了我四百块钱:“不够再来拿。”
“够了,二百就行。”
“拿着吧,咱妈问你就说拿了二百。”
后来我还是给我妈说拿了四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本来就对钱极为敏感,经此以后便更加珍惜了。当学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时,那些感受瞬间扎进了心里,我节俭的毛病怕是终生改不掉了。
从村子里坐车出去还会坐车回村子里去,车会在黄昏时到家。我爷爷但凡知道我回来必定会坐在路边等着。我下了车,他站起身小跑过来,高高兴兴的拍拍我肩膀,在前边引我回家。大街上但凡有人都要看看,只要车在他们看得见的地方停下了,他们就都要看看,看看这个从远方回来的人是谁家的。
现在不会了,人们习以为常了。坐车回家的少了,开车回家的多了,那种神秘感已经消失了。小时候我看见客车过来会吓得跑回家,后来兴奋的行注目礼,现如今可以和司机摆手打招呼。当年的六块钱车票今天涨到了十块钱。每次我出门上车的时候,我爷爷也不会再表现得那么伤心了,但是却依然会不停的问我:“钱够吗?我那还有点……”
“够了爷爷,还有很多呢。”
他知道他的钱不多,我的钱够用,可这是他关心孙子唯一的方式了,孙子长大了,很多事情他都不懂了,想关心也不知道说什么了,只是盼着下回那个接车的黄昏能早点来到。
爷爷确实老了,他站起来的时候明显没那么利索了。爷爷向路西走去,西边有母亲年少时的家,还有姥姥走过的麦子地。后来我渐渐知道了亚洲的西方是欧洲,中国的西方有一堆斯坦,山东的西边有山西。可我还是不知道那片麦子地的西边是哪里,只有黄昏中的人知道。黄昏里的人也问过我,美国是不是欧洲的。
黄昏的时候,我站在老家的木桥边看着远方的芦苇,秋天的风景是那样的萧瑟,夕阳又是那样的凄凉。我看着爷爷弯曲的身体,同他的拐杖一样。我看着姥姥丝丝的银发,和天真的那一道白光一樣。
我想带他们出去看看,我想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他们不曾见过的美好,我想做席慕蓉《暮歌》中那山岗上最后的一笔激情,在他们已经定型的故事中给他们一个不一样的结局。